走向成熟:国家意志与公众力量的交融 ——从芦山地震看科学高效的应急管理文化建设

邓清源 原创 | 2013-04-28 14:45 | 收藏 | 投票

         时间上惊人的巧合:女儿学校的一张防灾避险名为“春季安全教育第一课”的通知单引起了我的注意,这张通知单要求学生们在420720810分收看四川卫视公共频道播放的防灾避险安全教育专题片。做好早餐的我还没来得及埋怨女儿为什么不按要求收看,802分,房子剧烈摇晃起来,赶紧招呼家人躲进卫生间。停止摇晃后,我迅速发微博,凭经验猜测成都周边至少有6级以上的地震。结果网上有了最初的消息,雅安芦山发生5.9级地震,随后立即修正为7.0级。按照《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7.0级以上地震,可初判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必须启动I级应急响应。公开报道的消息显示,四川省委、省政府和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和省级重要部门比如四川省工商局基本都在震后半小时迅速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启动I级应急预案,可谓迅速。巧合的是,媒体报道,418日、19日四川在开展防灾救援跨区演练。微群上有些联想,其实这正切合了应急管理“居安思危、贵在预防”的原则,凡事预则立,应急演练是日常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地震这类自然灾害目前还无法科学预报,但平日的预警演练可避免危机到来时的手足无措。

汶川大地震后,我从应急管理角度对抗震救灾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多难兴邦”,从电视和网络的新闻报道看,此次芦山“4.20”地震从中央到四川上下真正做到了快速、高效,遵循了“以人为本、减少灾害”、“迅速反应、协同应对”、“强化法治、专业处理”、“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等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科学高效成了抗击芦山7.0级地震的关键词。从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到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省长魏宏都在第一时间发出指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压倒一切,科学救援,有序救灾。震后不到半小时,王东明、魏宏等奔赴灾区,5小时后,李克强受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委托,赴灾区现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到下午5点,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已有7500名官兵进入灾区救人。领导亲临现场,传递的是信心、决心和国家意志。科学手段的介入也为抗震救灾赢得了宝贵时间。震后不久,空军的直升机和军地无人机就在震区上空拍摄遥感影像图,加上卫星数据和地方直报信息灾害评估实现了“天空地”一体化。20日下午,我在微博上写道:此次应对芦山地震相较应对汶川地震,反应更快、设备更优,天上的飞机地上的车子载着救援人员、设备和应急物资第一时间赶到灾区,传递着救灾的决心和信心,传递着不惜一切抢救生命的国家意志。图为2008年邓清源随时任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周伯华在地震灾区慰问)

但是,由于震区道路中断,源源不断的车子造成了拥堵,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四川行使了非常态下的紧急行政权,对进入灾区的道路和车辆进行管控,迅速提高了通行效率,原来成都—芦山县城因交通拥堵需要8个多小时,管控后又恢复了两个半小时的常态。爱心无价,汇爱成川,任何时候爱心都不会满溢。但420日中午开始,随着救援志愿者车辆和民间慈善组织捐赠物资运输车辆的涌入,造成了灾区道路的拥堵,以至国务院办公厅也不得不发文呼吁志愿者尽量不要驾车进入灾区。爱心不应承担埋怨,但如何使爱心有序应引起我们深刻的思索。如果震后马上通过各类媒体告知志愿者和社会专业救援组织可在指定的地点集结,由政府和军队的交通工具统一载入灾区,救灾就更加有效,这样既可避免过多的车辆进入灾区造成拥堵,又可因政府灾害信息的相对全面而合理分配力量,有的放矢,避免盲目。今后要将社会组织纳入政府救灾体系,树立有序的救援理性,使志愿者在灾害发生后清楚到哪儿集结、愿意到哪儿报到。事实上,此次芦山抗震救灾立即改变了捐赠物资进入灾区的形式,让慈善捐赠物资到指定地点由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运输发放,逐步提高了物资进入灾区发到灾民手中的效率。

每次救灾都要引起对救灾伦理的思考。根据专业处理的原则,非专业志愿者尽量不要进入灾区,救援不仅需要爱心,也需要专业技巧。对大量进入灾区的媒体记者,虽然追求“在现场”的职业精神可敬,但一些影响职业操守的职业技巧也应该牢记在心:比如不要反复追问灾民防止在伤口撒盐,不要强求采访影响现场救援……其实国外抽签决定进入灾区的媒体,各类媒体共享现场报道也是值得推广的做法。在灾害面前,官员也应慎言慎行,防止爆粗口开黄腔,影响灾民情绪。5.12汶川大地震后,某位官员广受诟病,我亲眼看见灾民在刊登他肖像的报纸打上大大的×号张贴在灾民安置点。而事后大量的各类官员涌入灾区也容易引起灾民的诟病,事实上,中央高层就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国办专门发文要求各部门、各系统不要自行前往灾区,确有需要,由国办统一安排。要避免进退无据的尴尬,就需要建立救灾文化的可问责的理性。根据属地管理的原则,一线指挥和后台指导、后台保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使前方既有主心骨,后方也有协调者和坚实的支撑者。大灾面前,我们呼吁灾民的理性,但不能也无法苛求灾民的理性。此次芦山地震,一篇没有经过充分调查的“灾民震后大吃大喝”的报道就引起了当地灾民的强烈不满,原因就是对表象背后的真相缺乏了解。真实的情况是村民把办酒的肉菜震后让灾民分享。可见慎言慎行是何等重要。谨记:任何救灾参与者,不要把好事做成伤心事,做好事要好好做事。

应急管理的信息管理事关公众的理性与信心,及时有效的信息可以大大挤压谣言的生长空间。此次应对芦山地震,救灾情况的新闻发布及时,对疑问的解答及时,特别是新媒体的裂变性传播,在某种程度上大大弥补了应急通讯的不足。20日中午,当NGO得知志愿者车辆造成拥堵后,立刻发微博呼吁志愿者不要驾车前往灾区,公众热心参与,短短16小时被转发18万次,社会理性的声音得到了有效的传播。而成都立刻拘押互联网造谣者也证明危机管理中的信息管理已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当然,如何充分发挥意见领袖在互联网的纠错作用也是需要充分考量的。事实上,此次网络上出现的谣言、错误信息总是能及时被理性的声音纠正,意见领袖的主动识别、避谣就非常有效。当然,此次互联网救灾的经验值得总结,相识的不相识的通过网络集结、互通音讯,微信、微博架起了相互守望的桥梁,这正是科学是第一救灾力的佐证。当然,无可讳言,此次抗震救灾仍存在信息不畅的袭扰,“孤岛”宝兴到临近晚上时才通过空投的卫星电话与外界取得联系,造成信息管理者不能及时收集准确的信息,从而影响对救援人员、救援物资的合理安排。由于信息不畅,据报道有3000名救援人员拥挤在灵关镇,当地饮食供应一度成了问题。如何更好地完善灾害多发地的应急通信、信息收集,也是事后应该总结的,因为突发事件的信息不确定性、官方与民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往往容易产生猜测,夸大其辞甚至因缺乏安全感而产生信任危机、故意散布谣言,这种非常态下的应急情绪反应须由权威、透明的信息来安抚,消除未知造成的恐慌与不安全感。

回到文首,尽管政府已高度重视灾害的事前预防,但如何让防灾演练在社区村落深入人心,也是需要充分考虑的。遗憾的是,此次芦山地震,仍有不少跳楼摔伤者,证明公众的避险知识还远远不够。今后强化社区、村落防治、救援、避险等知识的传播,是有效的减灾避险手段。灾害发生后自救、邻里互救对抢救生命至关重要。此次应对芦山地震,母亲以惊人的力量掀开100多斤的预制板抢救受伤被困的儿子,8岁的哥哥徒手2小时挖出被埋的妹妹,10多名妇女挖出被埋废墟的邻里祖孙,自救、互救的就近性可以大大提高抢救生命的效率,在灾区谱写着一曲曲抢救生命之歌。因此普及公众的自救知识可以大大提高科学救援能力。域外驰援的公救力量,以专业技术、专业设备,更多的是承担困难的搜救任务。自救、互救体现的是公众的力量,军警与政府组织的域外专业组织的公救体现的是排除万难、不放弃一点希望的国家意志。只要有呼救,就有冒着生命危险的公救力量的无畏挺进。“部队不睡觉也要挺进宝兴”,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战胜了大自然的淫威。冒着飞石徒步挺进的200名武警官兵4201840分抵达“孤岛”宝兴,宝兴不“孤”。正是自救、互救、公救力量的相互守望、相互配合、相互驰援,才使得中国政府自豪地向世界宣布:地震救援的“黄金72小时”,我们的救援到了震区的每一个村落。

现在,已进入应急安置与灾后科学重建的关键阶段,效率优先、各显其长的协同是形成抗震救灾合力的关键。我们有许多灾难必修课,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砥砺前行的四川正以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丰富着体现中华民族不屈意志的应急管理文化。

个人简介
四川大学硕士,多领域多行业的观察者、探索者、奋斗者,先后任新宁四中教师、《市场与消费报》记者部、编辑部、工商部副主任、《创业周刊》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四川工商》主编、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四川省工商局宣…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