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最缺优秀营销人才

彭小东 原创 | 2013-04-30 09:13 | 收藏 | 投票

  中华广告媒介行销力研究院最新调查显示:中国目前有各类报纸1935种(不含港澳和台湾);期刊9851种;广播电视单位1900多个,生产广播频道2100个、电视频道2200个。截至2012年11月6日,原新闻出版总署已向全国包括通讯社、报社、新闻性期刊出版单位、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发放记者证20多万人。另据估算,中国现有网络编辑从业人员300多万,已远远超过传统媒体从业人员规模。中国媒体总数遥遥领先世界各国,中国记者数量也稳居全球第一。但有关调查也显示:在各类有缺口的人才中,传媒人才是最缺的人才之一,目前国内新闻媒体中懂得媒体经营管理的人才不到1%,作为领军人物的媒体管理精英更是少之又少。

  一.体制改革让人才需求更为迫切

  中国传媒改革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初步市场化、传媒集团化改革以及转企改制。"政事分开""制播分离""两分开""集团化""企事分开""资本化"等对我国传媒发展起到深远影响,自然也对传媒从业人员引起较大影响。主要表现为:

  传媒市场竞争的严峻提高了媒体"进人"的"口味"。中国广告媒介行销培训第一人暨中华广告媒介行销力研究院院长彭小东导师分析认为,传媒本身需要的就是那种熟悉社会、领会上级政策、了解基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文字功夫、市场功力都"拿来就能用"的人才。在转型期的社会状态下,思维方式单一、能力和素养"单边",要做好媒体是不可能的。在这样的态势下,复合的"全能人才"的可贵在于,他们既是策划者,又是采访(编辑、制作)者,还可以是发行和营销的人员。

  传媒营销真"英雄"匮乏。媒体最渴望的是引进适合自己的高素质、高品位的营销人员,如事业战略发展、开放式销售、品牌运营以及拓展营销等部门的主管。市场走向成熟的时候,营销对于媒体来说已经成为与编辑旗鼓相当的"关键",市场(销售产品)是龙头,采编(生产产品)是基础。

  具有较强"转化能力"的新闻人才匮乏。新闻产品的生产不是简单的"原材料+制作",需要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产品来实现媒体价值(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所以,能否结合基层实际,挖掘和选择素材,及时用高质量的"新闻产品"形式报道出来,是对新闻人才的最全面最重要的考量。

  彭小东导师评点:如果说服装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房地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软件开发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那么,直接生产文化产品的传媒行业则是一个智慧密集型产业。人才竞争是一切竞争之本,而对智慧密集型的传媒行业来说,传媒人才更是其极为重要的稀缺资源,由体制改革引发的传媒人才短缺就成为媒体发展的必然和"瓶颈"。

  二.国际传媒挑战让人才之争更为激烈

  报纸总量差距。全球化时代,不难看出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的报纸从种类、数量上说起来比美国还多。但若拿13亿人口一除,占人口比例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美国近1400种报纸几乎全是日报,每期报纸平均百版;日本的报纸只有几十种,每天的总期发行量近7000万份(人口1.3亿),我们与这样的报纸大国的距离还很大。

  财富实力差距。美国新闻署(美国政府负责外宣的部门)每年的经费达10多亿美元。美国的自由亚洲电台,每天只播几个小时,启动经费1000万美元,每年运作费980万美元。美国有线电视(CNN)承认它的收入增长的大部分来自国际市场。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媒体向外扩张的重点对象是亚洲,美国广播公司(ABC)开办了亚洲台。全国广播公司(NBC)开办了对亚洲的商业新闻频道(ANBC)。传媒巨子鲁珀特·默多克,为了实现他的全球电视帝国梦想,以5.25亿美元的大价钱,买下了香港卫星电视(Star TV)63.6%的股权,掌握了这个亚洲最大的卫星电视网。

  广播电视差距。据有关部门统计,覆盖中国上空的国外卫星电视频道,目前已有美国的"世界电视网"、美国有线电视(CNN)、英国广播公司"环球电视"、澳大利亚电视台、"德国之声"国际电视台,以及法国国际电视台等。90年代初以来,"美国之音"、英国的BBC、德国的"德国之声"、加拿大的国际广播电台、法国国际广播电台都增办了华语广播或增加了华语广播时间。默多克旗下的香港卫视覆盖亚洲近40个国家和地区,24小时播出包括娱乐、体育、音乐和新闻在内的各种节目,约占世界人口一半的27亿观众能够收看其节目。就连台湾的年代公司也与香港无线台合作办了两个频道的卫星电视。境外和海外卫星电视正"从天而降",进入中国的千家万户。

  彭小东导师评点:面对如此强劲的对手,中国媒体无论在总量、资金、技术、人力资源上都有较大差距,尤其是近年来,美国在线、新闻集团、迪士尼和Tom.Com等各路跨国传媒争相在中国取得"落地权",更加深了对熟悉内地媒体市场、具有国际化运作经验的本土高级媒体人才的需求和争夺,加剧了高端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极端稀缺的状况。

  三.传媒人才流失呼唤更灵活的管理机制

  传媒人才流失是普遍现象。人才流失、人才队伍不稳定是困扰各大传播媒体,尤其是国际传媒的一大问题。据统计,中国国际广播电台20年流失专业技术干部627人;新华社对外部12年共招收英语专业毕业生128人,而此期间离职的英文采编人员多达130余人。业界也不断传出媒体人"跳槽"的新闻:《计算机世界》前副总裁、总编辑王超,加入广源传媒担任总裁;《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辑水皮转投《华夏时报》任总编辑。

  传媒人才缺口数量增加。国际传媒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媒体在国际传播领域发展的一个瓶颈。新华社驻外分社2009年为123个,2011年增至162个,2020年还将达到200个。不仅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等重点媒体的海外布局建设也都进行得如火如荼。随着驻外站点的增多,对人才的需求也水涨船高。新华社2009年的新增外派人员为150人,2011年这一数字就达到350人,是2009年的两倍还多。

  目前,传媒单位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落后于企业界。因此,其人才管理更多地带有体制的光环。至今,一些传统媒体的中层干部依然享受行政级别的待遇,还属于"干部",一是体制内的人员由于所处机构的运营管理水平不高,缺乏宽松的成长环境与激励机制,因此积极性不够,这中间有报酬的原因,亦有事业发展受阻的因素,而相对来说,一些新的媒体机制更为灵活,环境更为宽松,报酬也优厚得多;二是一些真正优秀的人才往往个性较为突出,这可能与传统体制内的媒体文化难以融合,于是想方设法希望通过环境的改变来调整心情。

  彭小东导师评点:中国传媒人才总体数量和人才质量严重不足,迫切需要抓紧制定传媒人才发展战略,这在当下十分必要而且重要。在传媒自主经营的趋势下,传媒营销广告销售实战型人才就将更为稀缺,

  四.传媒营销优秀人才将会更为稀缺

  ……(未完待续)

  

  

个人简介
中国企业管理培训十大名师, 中国广告传媒培训第一人, 全球华人总裁卓越行销力培训导师, 品牌竞合力暨切割领导力艺术创始人及总教练;
每日关注 更多
彭小东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