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专业就业困难户!

谭玉芳 原创 | 2013-08-30 15:39 | 收藏 | 投票

 盘点:专业就业困难户!

文/交广企业管理咨询公司首席专家谭小芳
 
 
 
前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基数不断加大,大学生就业的供求矛盾日渐突出。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坏境对自己的求职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高职院校和高职学生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分析了解高职毕业生这一群体的自身特点和就业形势,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就业能力,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提高就业质量。
 
著名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官网(www.tanxiaofang.com)认为, 我们先来做个小调查:大学里哪一个专业更有可能出现“毕业即失业”的情况,是商务还是戏剧?后者是非常明显的答案——尤其是在纽约市或洛杉矶这些地方,可能连你身边的一位普通服务员都是在四处试镜的间隙打打零工的演员。但其实更有可能面临失业的却是商务专业的毕业生。薪酬调研网站PayScale.com利用其数据库中的4,000万份工作档案,对10个最受欢迎的大学专业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戏剧专业毕业生当中,从事的工作与自身技能无关的比例是一般工作人口的6.9倍。但商务专业的情况更加糟糕。这个专业的失业几率是平均水平的8.2倍。
 
简单来说,这就是所谓的供大于求——商务专业大学毕业生人数太多,而管理岗位空缺又太少。虽然经济在稳步回升,创造了更多的工作岗位,但美国劳工统计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七月份的就业报告显示,新增工作岗位大都来自零售店、餐厅和酒吧,这些地方提供的工作通常并不需要本科学历。
 
回顾近几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制度改革和建设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迈出了重要步伐。但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让广大高职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挑战。经统计,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611万人,比2007年增加52万人,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占全国高校毕业生47%,到了2010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700万,其中的高职毕业生约300万人。
 
虽然高职教育在积极的突出特色,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但相当一部分院校仍然没有形成系统的培养体系,学生缺乏实践能力。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今后一个时期,几乎占据高校毕业生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与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一样,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并未完全形成的社会环境下,面临着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压力大,任务重。
 
通过对学生进行就业心理、就业意向的跟踪调查以及与用人单位的交流,我们了解大部分的高职学生可以以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运用自己所学技能积极投入工作,但仍有部分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首先,自我定位不准确。部分高职毕业生对于自己所学知识适应何种工作领域和岗位没有冷静思考,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观念落后,过于向往一线城市、重要企业和重要职位,缺乏对基本工作的适应力和踏实工作的耐心。
第二,学习能力较弱。部分高职学生重专业轻基础,所学单一,专业不专,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较差,不能胜任工作和完成自身的发展。
第三,职业素养不高。部分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模糊,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重,没有正确的信念指导职业规划和自己的就业行为,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不能为用人单位创造最大价值。
 
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优势,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中有许多自身的优势与特点。现代企业需要技能型人才,而我国高等教育曾在一段时期忽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以致这类应用型人才短缺。
 
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人才培育模式适应社会的急需,着重培训职业技能与动手的能力,培养出相对于本科院校毕业生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毕业生就业时达到职业上岗要求的综合素质要求,成为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综合素质优势;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实施“订单式”培养计划,
 
对毕业生实行“双证书制”即毕业证书和职业管理证书,对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的要求与本科层次有所区别,按用人单位职业岗位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开设课程,知识结构中把基本技能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培训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绝大部分高职学生比较务实,心理预期接近市场,社会和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认可度比较高。
 
三、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一)国家和政府部门要大力推进教育体系改革
教育部门继续转变观念,加大对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宏观调控力度,完善关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和流程,指导大学生的择业思想和行为,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并且创造有利条件,积极鼓励大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思,扶持他们自主创业,健全人才信息网络体系,建立开放、有序的大学生就业市场。
 
(二)高职院校要面向市场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首先,改革课程设置,优化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要贴近就业市场,以提高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重视实践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注重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使课堂和实训地点一体化,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为实现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高等职业院校要建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体系,通过学术报告、技能大赛、校企交流等多种形式,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同时,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关怀,构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团队训练等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团结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坚强冷静的择业性格。
 
再次,重视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指导。高等职业院校要从学生入学开始,分层次、全过程的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与辅导员多与用人单位进行联系,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使学生能够逐步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定位自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而更有目标的进行学习和实践。
 
最后,高职院校大学生要从自己做起,积极提高就业能力。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形势下,高职学生应培养良好的职业价值观,以积极健康的心态主动获取知识和信息,培养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通过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努力把握提升就业能力的机会,增强提高就业能力的主动性,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在不断进步中逐渐实现人生价值。
 
提高就业能力是应对激烈的就业形势,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政府、学校和高职学生的共同责任。加快建立和完善提升就业能力的长效机制,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才可逐步解决社会关注的这个焦点问题,实现高等教育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实习也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学生放弃校内学习时间去参加校外实习,其根本原因是学校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计划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多数学生在毕业后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当前的高校教育本身,存在诸多与企业实践脱节的弊端,未能真正培育造就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因而,大学生在校期间在专业上的学习与成长,实际效果普遍不太理想。另外,虽然各大高校内部都设立了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机构,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并未能给学生的职业发展带来太多实质帮助,实际效果很有限。高校应从自身管理找原因,不要将实习当替罪羊。
 
虽然大部分学生没有留在实习单位,但参加过实习的同学一致认为实习经验对找工作有较大帮助,因为的确有很多用人单位十分注重实习背景,而且在实习期间所积攒的工作能力、信息量、自信心等都有助于应聘工作。不得不问,为何如今许多单位会在招聘时注重应聘者的实习经历?
 
学校不妨思考一下自身的问题。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是没错的,但若只强调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学校又怎么能说是在培养人才呢?我们需要知识丰富的学者,但我们更需要能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普通工作者。用人单位对学生实习经历的强调正是对学校纯理论教学现状的一种抨击,是大学教育与社会发展脱节的一个信号。
 
大学在读这短短几年,是个人最宝贵的职业发展与成长的黄金时期,在时间分配、智力发育、学习条件和精力充沛度等诸多方面,是个人职业生涯乃至整个人生最弥足珍贵且无可取代的关键阶段。大学生必须充分利用这个黄金时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走出校园到企业去实习。
 
积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发展方向进行实践体验,认识并学习企业内部的实际运作,争取与行业人士的深度交流,从而获得真实的工作体验,加深对企业实际需求和相关工作岗位的认知,明确自己的基本能力与发展兴趣,对自我进行评估与定位,从而基本确定个人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提升实际工作能力,为就业奠定一定的基础。
个人简介
◎全球领导力大师中的大师 ◎被众多媒体誉为“中国领导力教母” ◎演讲费用比哈佛教授还高的中国管理专家 ◎美国《财富》、《哈佛商业评论》特约撰稿人 ◎中央电视二台《对话》、《商界名家》长期特约嘉宾 ◎被业界誉为“…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