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切勿错过明茨伯格

肖知兴 原创 | 2014-12-11 14:13 | 收藏 | 投票

上次在北京的一个论坛碰到日本最好的私立大学庆应义塾刚卸任的商学院院长青井伦一先生。青井先生是1980年哈佛DBA出身,算是圈内的老前辈了。我们聊起明茨伯格的管理思想在日本的传播的情况,他告诉我,明茨伯格的思想在日本非常受欢迎,包括波特在内的其他管理学者与他相比,都显得太技术性和太商业化了,缺乏人文内涵和哲学底蕴,不太符合日本人的胃口,其影响力无法与明茨伯格相比。

 

说实话,我一点也不觉得奇怪。明茨伯格1996年发起的国际实践管理教育(IMPM),英国、法国、加拿大、印度的合作伙伴都是一所学校,日本的合作伙伴却是神户大学、一桥大学和日本高等科技研究院三所学校的诸多教授,之所以如此,他的管理思想在日本受到广泛的欢迎应该也是其中原因之一吧。IMPM第一期的参与公司里日本公司也占了很大的比重,包括松下公司和富士通公司都是IMPM长期的合作伙伴,应该也是同样的原因。

 

中国的情况却好像不大一样,明茨伯格很大程度上还是圈内人才知道的名字。商学院内外,一说起管理,大家津津乐道的都是SWOT7S、五力模型这些方法、技术、工具层面的东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榔头、扳手之类的东西收集了一大堆,真要碰到什么问题,照样抓耳挠腮,束手无策。更极端的是东施效颦,甚至邯郸学步,西装一穿,就不知道怎么走路,只好爬着回家了。业界笑传一些上EMBA课把公司上得破产的例子,从这个角度看,其实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同样是向西方学习,日本人以一种拿来主义的谦逊态度,不寻到事物的本源绝不罢休,中国人却习惯以一种机会主义的态度,隔靴搔痒,甚至买椟还珠,这不是第一次,也绝对不是最后一次。学者对比研究晚清重臣张之洞和日本的启蒙之父福泽谕吉所写的《劝学篇》。同样是劝诫本国人民虚心向学,福泽谕吉用完全与西方启蒙精神相贯通的“人人独立,国家就能独立”的思想作为核心,而张之洞却提出“中体西用,人人以国为体”,貌似中允,其实是暗度陈仓,一掉头,又回到走了几千的鬼打墙式的老路上去了。

 

这一次,我们又会错过明茨伯格吗?理解明茨伯格,离不开他的管理思想中的三个维度。首先,他的管理思想属于管理学中的强调经验、实证和归纳的英美学派,与此相对的,是管理学中强调理性、推理和演绎的大陆学派。这种倾向的集中体现是他关于管理者角色的研究,代表作是《管理工作的本质》。在明茨伯格基于田野调查,提出管理者的角色理论之前,管理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是法国人法约尔等人奠定的管理功能论,所谓“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按明茨伯格的说法,这些词其实是同义反复,意思都是控制。

 

理解明茨伯格的管理思想的第二个维度是他强调平等、参与和互动的自由主义倾向,与此相对的,是强调管理层权力、崇拜CEO和管理层的超人能力的保守主义倾向。集中体现他的这种倾向的是他关于战略规划的研究,代表作是《战略规范兴亡录》。在这方面,他的对手包括咨询公司、大众媒体,以及咨询公司和大众媒体的宠儿:各种带着纸糊高帽的商业英雄或管理大师。所以,他本人不喜欢别人把他叫作“Guru”(大师)。如果非要给他一个印度字眼的头衔,他说,他宁愿是一个“Swami(学习者)

 

第三个维度是他属于管理学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良性结合的实践学派,反对的是执意效仿自然科学、试图在大学里把管理学建成一个有自然科学一样的学术尊严的专业学科的学院派。这里,他重点提出的是管理也是一种手艺的观点,这种手艺的成分加在科学、艺术的基础之上,就构成他的管理三元论。他对美式MBA教育模式的批评,就是因为这种MBA教育过分强调了管理的科学成分,忽视了管理中通过想象力才能达到的艺术成分,和通过经验才能达到的手艺成分。这个维度上,明茨伯格的代表作是《管理者而非MBA》。

 

明茨伯格经验主义倾向秉承的是英美哲学的认识论传统,该传统一直是西方学术界的主体。这其实也是明茨伯格的管理学思想能够迅速进入管理学主流的原因。明茨伯格的自由主义倾向发扬的是以加拿大和北欧为代表的社会民主主义的批判传统,其参照系是美国一贯的对金钱和资本,对资本家的能力和权力进行崇拜的传统。他对MBA教学模式批判,除了与这种批判精神一脉相承,同时也是对美国最近二十年过分强调技术与数字的倾向的批评,这种倾向与股票和股票市场的力量(原教旨市场主义)的上升紧密相关,美国主流商学院通过向投资银行业、咨询业提供MBA毕业生,很大程度上属于这种市场机制的一部分。

 

三个维度同时是他学术生涯的三个步骤、三大战役、三座里程碑,其统一的、一以贯之的核心是他一直强调的一种科学的、人本主义的精神,对于任何摆出权威的姿态的东西、被顶礼膜拜的对象的发自内心的怀疑态度。西方正因为有明茨伯格这样的学者,才有他们的商业体系整体的平衡和有效。而中国商业界由于科学精神的缺乏、人文传统的失落,面临的问题其实比西方的问题要严重得多。中国企业现在普遍面临的创新能力的匮乏、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死循环、产业升级的无能,背后其实都是科学人本主义的缺乏。我们现在其实比任何国家、任何时期都更需要明茨伯格的管理思想。

 

口号人人会喊,多少中国企业,以为把“以人为本”贴上墙,自己就是一家有文化的企业了。问题是什么叫“以人为本”?是以压制人的能动性、钳制人的创造性为本,还是以尊重个体、发展个体、解放个体为本?他们中有多少人能真正认识到,管理的本质不是整人,不是把人当机器来控制,不是把人当羊群来驱赶(所谓“领导力”),而是尊重、平等、信任、合作和分享的精神?面临劳动力短缺、资源告急、环境崩溃的重重危机的中国企业家们,已经无法承担错过明茨伯格的带来的严重后果了。

 

 

个人简介
199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先后任职于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和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管理学博士,现执教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任西班牙政府创业研究中心副主任。乔治·华盛顿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