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审屡犯的克星是课题化审计

张政斌 原创 | 2014-02-28 19:11 | 收藏 | 投票

    

 

杜绝屡审屡犯须壮大课题化审计

 

审计机关经过多年的探索,积极尝试“课题化审计”模式,产生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审计成果。这对于克服工作中“重实务操作,轻研究分析”、“重审计程序,轻审计效能”倾向,解决“屡审屡犯、屡犯屡审”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审计现实存在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审计队伍中“查账型、专业化”人才较多,“学者型、专家化”高层次人才匮乏,致使有准确数据能概括情况且放眼全局的、有具体问题能作独特个性分析且深度揭露问题背后管理层面陋弊的、有真知灼见建议能把握宏观且兼顾前瞻建设性的审计报告不多;二是审计人员长期以来形成的“为审计而审计、为建议而建议、就项目审项目,就帐簿理帐簿、就问题论问题”的习惯思维尚未改变,致使对发现的问题不能放到宏观大环境中去剖析,做到知其然容易,做到知其所以然困难,做到找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更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工作整体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为促进审计工作的有效实施和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克服就项目做项目的思维定势和传统习惯,防止和杜绝“屡审屡犯、屡犯屡审、屡禁不止”问题滋生蔓延,壮大中华医学辨证论治式的——课题化审计势在必行。    

 课题化审计是一种以科研形式监督、反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执行情况的专题追踪调研与预警建言活动。

具体讲它是围绕某一具体审计目标,嫁接理论课题研究模式, 专家化、学者型审计团队通过用时空观念对相关资金的管理使用、相关法规政策的执行、相关效益的发挥情况等与审计目标有关的各种管理因素进行源头堵漏的立体审计研究活动。其优点是集科研与实践于一体,具有前瞻性、建设性、战略性。其主旨是源头堵漏,重点在制度创新,关注事前预防——治未病,防患于未然,而不是打击——疗已病,等秋后算账,更不该是放长线钓大鱼;审计不能等到亡羊报警之后再忙于补牢,而是要在圈养之时,通过望闻问切实施侦察预警,运筹帷幄于亡羊之前而勤于筑牢。如果说疗已病解除病痛算是政绩,那么治未病造福一方就是功绩。

其目的是促使每一个审计项目都酝酿成为一个研究课题,促使每一篇报告都煅造成为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促使每一位审计干部都培养成为一名审计实践的专家与审计理论研究的学者。

其方法是调查研究,精髓在求真务实。就某个审计项目的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目标在横向上求广度,在纵向上求深度,在剖析上求高度,在对策上求精度,在治理上求强度,做到审计有所不为而实现服务有所为,达到“舍得(先舍后得、小舍大得、少舍多得)”目的。其分析范围是跨越时空,真正功夫在巧开锈锁(孵化金点子)。只有做到空间上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时间上跨年度、跨周期,一审审它十来八年,一计计它几项资金,一查查它有关部门,一检检它一个体系, 这样才能做到高瞻远瞩、掌控规律、服务实践,才能跳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怪圈, 才不至于再度陷入年年搞审计,岁岁老问题的循环周期律。

 

 

        

 

个人简介
张政斌,男,1964年生于长治,大学学历,民建会员,高级审计师,长治市郊区审计局工作,从事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邮箱:azzb12@126.com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