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自我评估 之一

陈广阔 原创 | 2014-05-10 08:56 | 收藏 | 投票
关注评估正常状态下的纳税风险。
纳税评估值表面上正常,不代表就没有纳税问题。
案例8、税负曲线太完美,如此纳税被补税。
某税务局开展例行检查。检查组选案过程中,发现生产饮料和冷饮的甲公司连续四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的税负均刚好达到税负警戒线,更让人诧异的是:其中一年税务局内部增值税税负警戒线适当上调,甲公司增值税的实际税负也随之上调,人为控制税负的迹象非常明显。因此,检查组决定,以检查甲公司有无人为调控税负的情况作为检查主线,对调控税负起关键作用的收入、成本和费用等账户作重点检查。善于分析的老汪领取了该稽查任务。
进入甲公司后,老汪单刀直入,对甲公司有关收入、成本和费用的账面核算及变化趋势展开了全面了解、对比和分析。老汪发现甲公司从原始凭证的审核、审批,到记账凭证的制证、复核,再到相关账户的过账、记载都较为清晰、规范。
老汪怀疑这些很可能都是表面现象。为了弄清楚三年来甲公司在收入、成本和费用三大方面的变化趋势,老汪画了三张大表格,分别对三年来各月份、各品种的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及管理费用、销售费用总额作了统计、对比和分析。
从统计结果来看,上述各项数据各月份之间的变化不大(这说明甲公司三年来账面反映的产销规模没有大变化),而且各月份各品种的收入和成本基本上都保持了同向的变化趋势。不过,比较奇怪的是,各月份管理费用率、销售费用率(均为占销售收入比)与销售毛利率也保持了恰好相反的变化趋势,有人为调节的迹象,显然,成本和费用的高低很可能就是调节所得税税负的关键点。
接着,老汪深入检查了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及财务费用中发生额最大的管理费用,发现,由于每一年度中各月份之间发生额的变化无常,使得从管理费用的变化上看不出季节性生产的特点,而且三个年度之间各对应月份的发生额也没有可比性,甚至一些费用的发生不符合情理,如连续两年摊销了大额技术转让费,但没有使得公司的收入和效益增长,还有冷饮广告费在10月份发生等。甲公司财务科姜科长对上述情况的解释是:尽管他们公司具有季节性生产的特点,但由于企业情况复杂,正常生产固然要发生大量费用,但停产、保养大修等同样会发生费用,而且一些费用的发生往往无法预料,如淡季为了促销往往会加大广告投入、增加折扣比例或回扣额度。另外,产品因升级换代也需要支付大额技术转让费或技术开发费等。姜科长的解释似乎很有道理,但经验丰富的老汪立马指出,停产、保养大修的费用应该计入制造费用,广告、折扣回扣等费用应该计入销售费用,只有技术转让费或技术开发费才应计入管理费用,甲公司采取了年度内平均摊销技术转让费或技术开发费的方法,所以,此情况不可能造成管理费用的异常高低。
老汪还明确指出,姜科长的解释不能说明问题,请其慎重思考后重新回答,同时特别强调,回答问题一定要经得起推敲。但过了半天,老汪追问姜科长有无思考好原因,姜科长仍支支吾吾,欲言又止。老汪早猜出了姜科长的心事,为了节约检查时间,他明确地对姜科长说:“你们公司发生的广告费、技术转让费及技术开发费,以及大量会务费和业务招待费等都存在虚假嫌疑,而且相关的合同及明细情况等大多数都未能提供,你现在可以不发表意见,等检查完毕肯定会弄清情况,有没有问题自然会有公正的结论。如果存在问题,但能够在查明前说清楚,可以降低处罚。”老汪再次强调,如果真的存在问题,他希望姜科长能够抓紧思考,主动说明情况。至此,姜科长不得不承认了偷税的事实。
原来,甲公司为了降低税负,采取了以下三步走:一是对现金销售不开票且能不入账的就不入账;二是对两名供销人员采取搞到假发票入账实行一定奖励的办法,从而出现了虚假原材料、广告费、会务费和业务招待费等各种各样的假发票;三是根据当月费用总额的高低确定当月结转销售成本的多少,费用额大了,就适当少结转销售成本,费用额小了,就适当多结转销售成本,最终以所得税税负刚好达到警戒线为目标,从而使得结转销售成本的多少实际上成为调控税负的兜底方法。四年来,甲公司都以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两大税种的税负刚好达到税负警戒线为会计核算的标准,如果某一月份的税负调节未到位,则会在次月补充调节,年末再进行全面调节,以最终以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税负刚好达到警戒线和不被纳入税务稽查范围为目的。最终,尽管姜科长主动承认了一些问题的情况,但由于情节严重,手段恶劣,除补税外,甲公司还是被处以了一定额度的罚款。
分析  实际上甲公司存在的问题在相当多的中小企业中存在,已从过去搞几张假发票入账或截留几笔收入掐点小钱偷点小额税款的“游击战”,发展为通过对收入、成本及费用入账额的全盘控制来调节税负高低的“整体运作”。税务检查人员也在调整检查思路,不满足于查几张假发票或挖几笔隐瞒的收入,而从整体上对被检查单位主要税种的纳税情况做全面深入的体检和分析,寻找企业调节税负的关键点,并追踪其可能暴露问题的蛛丝马迹以发现问题的突破口。
上述案例中,企业要调控税负刚好达到警戒线,不仅与控制收入的多少有关,而且还与各项费用及成本的高低有关,由于对销售收入隐瞒的方法、额度及途径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企业调节税负高低的根本方法主要还是通过对虚假材料及费用发票的报支,以及通过结转销售成本的高低进行调节。调节留下的蛛丝马迹被善于利用这些蛛丝马迹的税务机关跟踪追击,并最终发现企业人为调节税负的证据是企业应对的纳税风险。
 

连载文章。出之于本人在中华会计网校的讲座。

个人简介
中国注册税务师,20余年财税实践经验,对财税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已成为业界少有名气的实务专家。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