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双忍:学习力导致的城乡差别

党双忍 原创 | 2014-05-27 10:18 | 收藏 | 投票

    20多年来,一直从事三农治理、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所以,对城乡发展问题的浓烈情感无法割舍。最近,在学习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也就试图从学习力视野,就城乡差距问题提供初步理论解释,从而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提供新的理论支持。

中国城乡差距基本解释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已经很多。我也曾多次著文,就此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研究成果。在《制度并轨与城乡统筹》一书中,更是有比较详尽的论述。我认为,中国城乡差距的主要成因是:

首先,城乡财富增长机制导致的差异。总体而言,城镇是工商业的载体,农村是种养业的载体。与工商业相比,农业具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动植物基因组、气候因素、技术水平和市场需要共同决定了农业经济活动效率。这其中,动植物基因组、气候因素,只服从自然法则,不会因为市场需要而改变。像人一样,牛一年只能生一胎的规律无法改变。动植物基因组决定的生产效率年度改进大约2-3%。除非运气非常好,一般特定区域内的农业增长率不可能更高。而工商业则不同,受自然因素影响比较小,一般可以通过改善工作条件、延长工作时间等途径实现更高的增长率。在经济起飞阶段,经济增长率可达到两位数以上。这种高增长,主要依赖工商业高增长。这个阶段,城镇经济效率高,财富向工商业集中、向城镇集中,人口追逐财富,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相比之下,农村经济效率低,财富增长慢。与欣欣向荣的城镇比,农村呈现凋敝场景。简单说,农业做不到像工商业一样的高增长。这是世界各国现代化过程中普遍存在二元结构问题的根本原因。

其次,人口生育政策导致的差异。在中国,最近40年来,推行了计划生育,对城乡生育实行差别化政策。由此,导致城乡家庭人口规模出现明显差异。目前,农村家庭平均4口人,一对夫妻,两个孩子;城镇家庭平均3口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大致情况是,在农村家庭,2个人挣钱4个人分配;在城镇家庭,2个人挣钱3个人分配。这是差别化生育政策造成的供养结构差异、分配结构差异。这最终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在现阶段,城镇家庭所享有的人口红利远远超过了农村家庭。不仅如此,而且因城镇家庭生育率低,导致了中国城镇化进程落后于工业化进程。这是个很中国的因素。由于多种原因,在世界其他国家,穷人家庭的人口规模都要比富人家庭的人口规模大一些,但不像中国这样一清二楚泾渭分明

再次,二元治理结构导致的差异。在中国,以户籍为基础,实行了城乡差别化的二元治理机制。城乡分割,城是城来乡是乡。不同户籍的居民,享有不同的财产权利和政府服务。这等于是在城乡之间形成了一道隐形墙。这道隐形墙的墙基是户籍制度。在户籍之上,由各种制度规定出城乡居民的不同权利,形成了制度壁垒。横亘在城乡之间的这道隐形墙,虽然看不见却真实地、长久地存在着。长期以来,农村居民要想享有与城镇居民相同的财产权利和政府服务,必须穿越城乡之间隐形墙,并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这是由权利短缺服务短缺引起的城乡差距。这也是一个很中国的因素。进入新世纪以来,拆除城乡隐形墙的工作力度有所加大,目前这道隐形墙还剩下一些残垣断壁。我相信,现在离彻底拆除城乡隐形墙的时候已经不再遥远。

学习力导致的城乡差距

毫无疑问,上述三个方面具有非常强的解释力,但这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所要讨论的重点是由不同学习力导致的城乡差距。

首先,进城的人带走了农村学习力。大家知道,学而优则仕。进入了仕途,也就进入了城镇。在历史上,能够进城的农村人,无疑都是具有较高知识水准、较强学习力的农村人。也就是说,历史地看,进城生活和工作的人比在农村祖辈务农的人,知识水准要高些,学习力要强些。当代中国,接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通过升学考试,进入城镇的高中等学校学习,然后在城镇就业,这是农村青年人进城的主要路径。再深入一点看,在农村,集中了低学历人口;在城镇,集中了高学历人口。现在置留农村的青年人,多数在激烈的学习力竞争中吃了败仗。

其次,城镇集中了优质的学习资源。学习具有四大支点:家庭、学校、组织和游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但家庭以外的学校、组织,主要集中在城镇。学校在城镇,医院在城镇,公司在城镇,政府城镇。学习有五重境界:闻听、问答、阅读、思悟、做做。每重学习境界都需要相应的学习资源。学习资源集中在城镇,尤其是优质学习资源主要集中在城镇。农村所有的师资资源、网络资源、图书资源远不比城镇。在现代社会,城镇是知识生产中心、传播中心,也是教育中心,也是学习中心。与农村比,在城镇提升学习力,构建脑生产资料,发展脑生产资料,提升脑生产力,在干中学、学中干,相对容易得多。城镇的学习活动远比农村活跃而富有效率。

第三,农村向城镇输送了智力资本。人们普遍认为,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形式,农村向城镇输送经济利益。其实,在当今中国,农村向城镇的最大利益输送是智力资本。这里并不是指进城的农民工大军,而是指通过各种途径进城求学的大批农村学子。每一个进城学习的人,无论是上大学还是上各类职业学校,都在农村学习至高中以上,也就是经过了多年教育投资、学习修炼。每个学子、每个家庭,以至当地政府,为此做出了努力、做出了贡献。进城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进城工作、进城生活。城镇生活与工作的知识门槛比农村高。进城学习,进城就业,进城生活,带走的不光是农村劳动力,更主要的是带走了形成就业知识、就业技能的学习投入、智力资本。或者说,农村流失的不仅是劳动力,更主要的是智力资本,是学习力。这些都是财富增长的重要源泉。

工业化、城镇化的学习机制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当中,有些不大好听的话,直接说出来会伤及相关人的面子,因此人们总习惯于绕来绕去,最后将丑话的意思表达出来。这样挺费劲、挺折腾人。不直接说丑话,有些问题一直放在那里,不解决问题。话丑理端。面对日益激烈的学习力竞争,我们需要实事求是地将丑话清楚,这样对个人好,对家庭好,对国家好。

21世纪,我们已经进入学习力深度竞争的世纪。学习力竞争遵循市场竞争的一般规律,也就是优胜劣汰。学习力竞争,同样是强者胜。只有更具学习力的人,才能得到更多学习机会,更多学习资源。人的一生是学习力竞争的一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从出生那一刻,学习格局就已经形成,学习力竞争就已经开启。或者因学习资源不足,或者因先天智力缺陷,或者因厌学弃学,总有人不断在学习竞争中败下阵来,被淘汰出局。有的人在小学阶段被淘汰,有的人在中学阶段被淘汰,有的人在大学阶段被淘汰,有的人是大学毕业进入社会之后,在工作学习力中竞争败下阵来。相反,总有人在学习力竞争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从幼儿园起步,一直到博士研究生,成为卓越的学问家,卓越的企业家,卓越的领导人,登上了学习力的最高峰。现实生活中,人们似乎已经意识到学习力竞争的重大意义。大家注意观察,无论是在城镇还是在农村,是穷家庭还是富家庭,孩子家长不惜花大本钱,千方百计帮助孩子在学习力竞争中胜出。优质学习资源成为富裕起来的家庭奋力争夺的对象。

学历、学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习力。可以这样说,学历学位越高,就是学习力竞争中获胜越多,学习时间越长,也就是脑生产资料越丰富,脑生产力越发达。知识是金子,学习是炼金术。由此,城镇掌握炼金子技术的人比农村多,炼金子的水平比农村高。所以,城镇的金子比农村的金子多,这合乎情理。从另一个方面看,与农村第一产业相比,城镇的二三产业,需要劳动者具有更多更高更强的知识、信息与技能,也就是要求更丰富的脑生产资料,更发达的脑生产力。在这个意义上,城镇化的过程是农民进城的过程,也是知识增长的过程,更是提升学习力的过程。学习力提升促进了工业化、城镇化,工业化、城镇化升级了学习力。这就是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学习机制。

统筹提升城乡学习力

富裕与贫穷守着社会的两端。一般而言,越是贫困的家庭越是远离社会中心。反过来,越是远离社会中心的家庭越是贫困,贫困家庭大多都是社会边缘群体。尤其是在乡村,贫困家庭不仅处在社会边缘,也处在地理空间上的边角,各种社会力量不容易达到,各种权利救济也不容易实现。学习力研究中,我反复在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成就是树冠,学习力是树根。从事农业的人知道,水肥条件比较好的地域,植物种子生根、幼苗生长比较容易,甚至在植物生长茂盛的地域,有些植物自身不生根,仅靠攀附、寄生于别的高大植物就可以茁壮成长。相反,在干旱瘠薄的地域,植物种子生根、幼苗生长比较困难。干旱瘠薄地域生长的植物,缺乏攀附、寄生高大植株条件,因此需要更强的生根能力。联系到社会、联系到人的发展,生长在偏僻乡村家庭的孩子,需要更强的学习力,更旺盛的生命力,如此才能更好的生根、生长,要想成为参天大树,必然需要超强的学习力。要不然,只能是小草、灌木,不会是高大乔木。

城乡差距的成因非常复杂,实现缩小城乡差距的政策目标也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从长计议,从基础抓起。我研究的结论是,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需要条件和时机。在时机方面,比如经济增长率回落至5%以下,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等;在条件方面,比如经济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政府服务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等。现阶段,要顺时应势做好工作,抓住机遇创造条件,统筹城乡促进发展。当前,要把统筹提升学习力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政策议题。

首先,向进城农民提供学习援助。坚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加速转移农村劳动力步伐,减轻农村资源、环境的人口压力,为最终实现城乡人口均衡发展创造条件。尽快将限制农民进城的政策举措转变为援助农民进城举措。产业升级过程中,将会爆发技能性失业、知识性失业,在根本上就是学习性失业。制定专门面向农民工的学习支持计划,使其职业技能提升能够赶上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跨越的步伐。

其次,向农村学生提供学习支持。现阶段的农村在校生,大部分将来进入城市,成为工业化、城镇化的主力军,也有一部分留在或者返回农村,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力军。这部分人的学习,事关中国城乡发展的未来,事关中国崛起战略大计。当前,农村学习资源短缺,严重影响学习力提升。在教学网点设置、师资力量配置,以及电脑与互联网建设上向农村倾斜,努力缩小数字鸿沟、教育鸿沟、学习鸿沟。

第三,向农村居民提供权利救济。未来的希望引导着学习行为。学习最大动机是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机会不公平、权利不平等,都会影响学习动机,影响学习力提升。尽快彻底拆除横亘在城乡之间的隐形墙,并将隐形墙的墙基——户籍,一并彻底拆除,实现城乡居民权利义务平衡。这项工作目前正在做,但不彻底。需要做到态度坚决,措施得力,进度快速。

知识差距、学习差距在代际之间存在传递现象,并有扩大趋势。这是许多发展转型时期的严重社会问题的根源。对此,务必引起高度关注。中国崛起始于中国制造,中国制造需要升级为中国创造。中国创造的背后是中国知识、中国学习。加快缩小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知识差距、学习差距是大势所趋。加快缩小城乡知识差距、学习差距必然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政策目标。

党双忍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党双忍,生态文化学者、经济学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现任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曾任陕西省林业局局长。先后在省农业厅,宝鸡市委、市政府任职。出版《秦岭简史》《中国秦岭》《林政之变》《中国树…
每日关注 更多
党双忍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