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伦理共同体·十六·经济伦理中的全面人本质·下篇

郭松合 原创 | 2015-01-09 13:24 | 收藏 | 投票

中心论点·现代化的制度生产关系是时代价值秩序的制度化

论点延伸· 全面人本质的内涵是时代感威逼出来的制度要求。  

 

   16·经济伦理中的全面人本质·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中,人的定义,是社会关系总和。人,离不开具体的社会关系;具体到有血有肉的情感,人,离不开具体的经济伦理秩序;按社会学观点,“差序格局”是人的传统社会结构,人的经济生活也要依赖这种伦理秩序;其实,最准确的说法,人,离不开的应该是经济秩序同步的价值秩序

但在时代潮流中,传统的社会结构即“差序格局”及其伦理秩序要向更加纯粹的价值秩序转换。在此之际,人,离不开的其实是跟经济秩序同步的价值秩序了。既是这样,价值秩序只有转化为相应的制度即生产关系才能实现。这样一来,新时代的制度生产关系因具有多功能的价值结构并可以作多角度的解读(此处略)。因此,现代化的制度生产关系是时代价值秩序的制度化

 

   首先,价值秩序的制度化是人的实现,即全面人本质的立体实现,更是时代人才观的健康实现;其次,价值秩序的制度化人本质依赖于“生产关系”的制度化实现,是管理思想尊重人本质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的制度化实现;最后,价值秩序的制度化人本质依赖于制度生产关系的时代实现。那么,当此之际,马哲的“生产关系”一词在转换为“制度生产关系”之后,也不再是区分公有制私有制的概念工具。

   从生产关系上说,生产资料的公有与私有当然很重要。但从制度生产关系上看,介入于经济规则价值规则之间的话语权更要命。为什么呢?因为,无论公有制还是私有制都是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着眼的。只不过,公有制从垄断公民的整个公民权(私权)入手;私有制从垄断公民的生产资料入手;公有制虽旗帜鲜明,但失去了民主监督也可能假公济私;私有制虽然阳光灿烂,如失去民主监督也可能厚颜无耻。

   具体说,公有制直接把公民的个人所有权权利收缴,即把公民个人都视为政府的生产资料,极端的表现是“恨斗私字一闪念”,虽然公民个人不是生物个体上的“连体人”,但却没有私人的所有权权利。公有制用“看不见的手”直接垄断公民的精神。而私有制直接垄断公民的生产资料就为榨取公民个人的剩余价值,这正是马哲人学揭示的地方。但私有制并不收缴公民个人的所有权权利,并不恨斗“私字一闪念”。因为,整个私有制体制的合法性就在于承认“私字”在个人生产资料自由支配权上的公正性。可是,制度公权对于所有的公民果真就是公平开放的么?真的不一定!私有制用“看不见的手”间接垄断公民的精神。所以,对于“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制度生产关系来说,无论公有制还是私有制只要失去了有效的民主监督,都存在“暗箱造作”的可能。

   同时说明了,人类的政治生活,归根结底是对制度生产关系的完整理解,而不是对公有制还是私有制的局部划算,没有民主监督,这两种划算性思维只能导致“左倾右”之类的政治迷局。无论是现代制度形态的公有私有观念还是古代的“祖宗规矩”,前者造就权贵阶层后者造就贵族阶级,都是对制度生产关系的翻手覆手。对于中国人来说,所谓的公有制从名义上总被理解为一只好鸟,而从历史真相理解,公有私有的观念和制度其实都不是什么好鸟。说公有制不是好鸟,主要是因为民主集中制在政府和人民之间做到信息不对称是困难的。一个国家的管理体制,这么大个制度摊子,整体上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格局,对于非互联网时代的老百姓来说,信息不对称是难以解决的现实困难。

   所以说,无论公有制还是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从垄断个人的公民权到垄断个人生产资料,正像诗人用一个字来描述生活,生活即“网”,不是这种网就是那种网,被管理人布局下的制度生产关系所管理,这既是无法避免的也是不应该主动缺席的。对管理关系的放弃或缺陷标志着是现代自由主义的存在根据。那么既是这样,吃亏占光在明处(民主监督)就是不二的选择。那么,怎么做到吃亏占光心里有数呢?

   制度生产关系,是经济伦理共同体的制度化。经济伦理共同体的体性预设把制度生产关系做了常识性的简约,于是,制度生产关系的构成要件就赤身裸体一览无遗,法治社会下的民主监督就比较容易了。这样的话,无论公有制还是私有制生产关系下的公民,就获得了经济规则和价值规则之间的话语权。制度生产关系既让世界看见“看得见的手”即产生力,也让世界看见“看不见的手”的工作运筹原理。要想解放人的物质压迫,就先解放公民的自由精神空间。

   尤其在互联网时代,所谓的话语权就是积极介入方便介入的划算性掂量。话语权的方便等同于民主权利的方便,它决定着人本质制度生产关系中的价值位置。所谓价值位置,即作为公有制私有制生产关系下的公民,“我可以在利益上吃亏,但我要心里有数”。价值位置,即人的存在价值的意义位置,也即“空间结构的精神化”,也可以简称“意义空间”!

 

那么,在马哲的“生产关系”一转换为“制度生产关系”之后,人本质的实现、人本质的制度实现、人本质的时代实现,这样理解人,就是是对“社会关系总和人”的内涵深化。这个内涵深化有十层意思,有区别、有联系、有逻辑关系的递进:

其一,制度生产关系的时代形态即以相应的生产关系建立起来的经济伦理共同体马哲的“生产关系”一词主要功能用来区分经济关系的公私倾重,即公有制私有制的制度本质。在本论即经济伦理共同体的体性预设中,制度生产关系概念主要用来描述管理系统中对公私倾重的宏观把控功能,同时用于揭示管理制度对全面人本质的均衡调节原理。

生产关系具有历史客观性,世界上有没有马哲本就存在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本质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的经济关系,其中,或公或私的所有制形式在“生产关系”概念中起主导作用。在古代,生产关系原本就是调节全面人本质公私倾重的天平,但却不是衡量公有制或私有制的“死钉称”。首先,生产关系的确具有调剂公私倾重的宏观把控功能,即在公私间任何一种生产关系中,公私倾重自有其明显特征,公私倾重特征的消失,意味着经济伦理共同体的体性模糊。就像人的生物身体,在性征上应该非男即女才是正常人。中国内陆的整体管理面貌很早就跟两性的文化心理干上了。由于公有制倾向于“男权特征”,当私有制想以“女权特征”统治中国时在面目上还得选择“男权风格”比如武则天和慈禧太后。中国内陆的大男人和大女人并不影响男女的性别。但没有性征的人,等于两性畸形。公与私的斗争跟男和女的互斗基本不是好鸟;而两性畸形,根本就没鸟没窝。所以相比而言,还是有鸟争斗的日子有幸福可能。

同样的道理,没有公私倾重特征的制度生产关系,意味着管理无体制,价值倾向不明,契约精神暧昧。但如果把“生产关系”的认识论功能主要用于区分一个经济伦理共同体公有制还是私有制那就重新掉入“姓资还是姓社”的泥潭。比如说以公压私,就等于说私有制的生产关系有可能不算一种生产关系,这相当于在说不是男人的女性不算人。就是说,一个在经济伦理共同体上具有公私倾重的明确特征的管理体系,是制度生产关系的固有属性。全面人本质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位及分配、交换、消费关系将在制度生产关系固有的立体结构中实现。

但管理体制在公私倾重上的量度,在纯粹的认识论上却没有可把握的绝对值。问题是有绝对值也毫无现实意义。因为,科学的认识论需要伦理的价值论的态度引导才能凸显经济伦理共同体的明确体性。因此,一个管理体制在主体体性上或公或私,要求内在的特征明确,这取决于自身的价值总倾向。比如,中国内陆通过两千年探索选择了民主集中制是有历史根据的。首先,集权在某个时段多一些,跟中国地理版图和文化统一的历史文化心理有关;其次,民主在某个时段多一些,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均衡状态有关。在如此之大的时空体量内,制度生产关系无法在纯粹的认识论立场上为管理体制提供一个绝对公私倾重尺度脱离了价值论态度的阳光引导,怎样算公怎样算私,这是根本无法划算(掐算)的东西。 

 

其二,制度生产关系的公私倾重应以经济生产力和伦理价值的共同调节为准。如果非要一种管理系统在制度生产关系公私倾重上的具有简单的可行尺度,那么简单说,是管理者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适时调节水平。但究竟如何为之,还应由经济伦理共同体的体性来决定。

这正如,世界上有没有人学都存在人,人的存在意义基础于人与人的差别之上,人学,原本就是人本质的关切之学,关切的是调节全面人本质刚柔倾重的天平比如男女之间的性别之差自有其存在意义,对人本质的关切不是衡量大男人或小女人的“死钉称”。那么,既是人,肯定具有男人和女人这两种基本性征。但男性和女性在性征上虽然明显,而男女性征在生物学身体内部的倾重量度上却没有认识论上的绝对值。比如,有人是男儿身但心理上偏想做女人。但问题的关键,仅仅是心理偏向?就没有DNA上的根据?如果有根据,在经验上有没有普遍把握?没有!作为大女人武则天和那拉氏,虽然在性征上并不影响其女性性别,但不妨在价值取向上直接向“男权”看齐,不必做DNA检测。因此,一个主体体性独立的人,或男或女,有内在特征上的明确要求是一回事,但要不要直接向男人或女人的生活看齐,这取决于自身的价值总倾向

同样的道理,一种国家体制或企业在或以公有制为主体或以私有制为主体,如果要求内在的特征明确,这取决于自身的价值总倾向制度生产关系人本质的关切不是衡量公有制或私有制的“死钉称”。无疑,习李政府的执政倾正向民主集中制体制的典型特征靠近。但在此前,名义上的公有制国家实际上却是一个权贵集权体制。全国的纳税人情不情愿都在“人人为我”,但在国家体制上并没有充分做到“我为人人”。现在看来,习李政府的民主集中制努力是有些“变性手术”的意味,反腐举措像动外科手术,而舆论导向就如内服性激素。可是,一个民族,那禁得起反复“变性”?一个假公济私的国家,就像小女人装大男人装出了文化心理疾病一样。无疑,经济伦理共同体的体性预设支持民主集中制的真切努力。 

 

其三,制度生产关系从关切人本质的内在经验可作为企业管理探索的战略出发点。换句话说,制度生产关系的固有属性是尊重人,是尊重人本质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所以,企业管理的思想出发点不从这个内在要求上实现制度化无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所以本论一直把治国和管理企业放在一块讨论,就是因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包含既着民主又集中的体制种子,同时又与划算性思维的管理土壤具有亲缘关系。只有经济规律和伦理价值并重的制度生产关系才可能作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制度保障。

而真正的民营私企不存在权贵性腐败的因子,假公济私,对于真正的民营私企没必要。就是说真正的民主集中制价值秩序的制度化在民营私企中反而容易实现。在所有权上,整个管理体系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全部归私营企业家所有。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有句话流传较广,“合众人之私成一人之公”,大家的私有等于企业家的公有,私营企业在所有权上实现这个理念具有充分的先天条件。可以说,“合众人之私成一人之公”在真正的私有制体制中是关切人本质的经验要津。就如同珍珠项链的单个珍珠广泛的私就是具体的公,这是认识人本质的内在经验的先天土壤。把全面人本质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位及分配、交换、消费关系串起来,经济秩序链条便宛然在目把全部的经济秩序链条耦合在一起,经济和伦理在互动互证之间自然就是价值秩序,然后,使经济秩序价值秩序产生相互转动的契约机制,经济秩序价值秩序在契约精神上极容易完成同步建构。

从这一点上,私营企业家内在模仿中国的现有体制特征,把民主集中制当成真切的企业努力应该是的最佳选择。作为一个国家,他的所有权是谁的,名义上是人民的,但只要民主监督不到位就是一句千真万确的废话作为一个企业,是个人独资,那就是一人之私即一人之公;是股份制,那就是“合众人之私”即成“一人之公”他的所有权很容易确定问题只在于民主监督的形式,既要有明确的制度章程,又要有作为软价值的价值体系,比如,跟所有权性质和产业特征相一致的契约精神

只不过,民营私企的企业家多数奇缺社科素养,不大理解经济伦理共同体的完态体性。不够理性,就找不到自身管理结构的完态体性,从实体关系上说,是不能找到经济和伦理间的互动互证结构;从虚体关系上看,是不能找到经济和伦理间的价值秩序,合起来,就找不到制度生产关系所提供的管理“把手”,这就不能在经济秩序价值秩序间促成有关公私倾重的契约精神。最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不能在空间结构精神化中构成“识大体,顾大局”的价值体系。

私有制私营企业家在社科素养上的缺欠最容易使真理成为千真万确的废话“合众人之私成一人之公”,在他们的理解中多是囫囵吞枣圆吃圆咽。社科素养的缺乏,局限了民营企业家的心智结构,胸怀大了不能小,小了不能大;抽象了不能具体,具体了又回不到整体观念。这使得民营企业家的心胸“地主化”,既害怕民主,又发愁集中的后果是“管死”,实际上是放开了管不住,管死了自然放不开,民主集中制在私营企业家社科素养中不具有的固有张力。“一放就散,一管就死”是民营企业家难以摆脱的梦魇。而思想上的要害,在于不理解经济伦理共同体的完态体性;不理解价值秩序如何制度化;不理解人的实现;不理解全面人本质的立体价值。回到简单命题,就是不理解人,归根结底,不理解自身人性上的不完善。

有则“心灵鸡汤”说,上帝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其实,一个人对自身人性上的不完善是有感觉的。心智心胸的“地主化”,使民营企业家不容易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上完成实践破题。实践的破题,即对真理有点认识,就是胆量不够,不敢实践,在信仰上“装睡”不愿醒来。那么,价值秩序就不能转化为相应的制度生产关系,做不到这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和民主集中制都还是一种真理性废话

 

其四,制度生产关系必须由经济秩序和价值秩序两大部分构成。经济秩序主要由生产力构成,价值秩序主要由制度生产关系构成。当然,在价值秩序不成型时或可能由传统的伦理秩序充任。所谓传统的伦理秩序,上面不止一次说过,其“祖宗规矩”有问题的。下面会说到,价值秩序是可以通过对伦理秩序重新架构通过秩序创新实现。但无论如何,没有经济秩序和价值秩序合力的制度生产关系是不存在的。就是说,对于一个管理系统,有现成的伦理秩序是可以把它当做价值结构来现成使用,比如儒家伦理秩序对古代政治的介入,即“祖宗规矩”

其五,制度生产关系的完整体性得自于价值秩序的完态体性。生产力是硬价值,但生产力的体性是琐碎的,如珍珠项链的单个珍珠,缺少软组织和有机联系;价值秩序是软价值,缺少硬材质来建立硬结构。对于国家制度或企业制度来说,如果其价值秩序没有或不健全,那么,传统的伦理秩序比如儒家伦理就可以充任价值秩序,这样,制度生产关系就有了完整的体性。这说明,价值秩序伦理秩序抽象的更纯粹,伦理秩序价值秩序更具体。而制度生产关系从其价值秩序环节可以使琐碎的生产力获得内在完态体性。

其六,经济秩序价值秩序的新旧决定着制度生产关系的新旧。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义的传统生产关系由生产力决定制度生产关系却由相应的经济秩序和价值秩序所架构。任何管理体制所需的经济秩序都具有时代性,原始的经济秩序不可能具有与时俱进的生产力;而价值秩序就不同了,它是一种包含新旧秩序的动态文化结构,没有纯粹而原始价值体系,也没有纯粹的新型价值体系。就像关云长的青龙偃月刀,背厚刃薄,与时俱进的生产力时代锐气加上包含新旧秩序价值结构就能使一种制度生产关系获得殷实而新锐的时代精神。这说明,价值秩序可以对传统的伦理秩序进行包容性解构,一不失其品格的抽象纯粹,二不失其人伦的具体。就是说,传统的伦理秩序就像“床和屋”,单纯沿袭儒家传统就像“床上架床,屋内架屋”,一种价值秩序从已知到已知、从本本到本本、从观念到观念最容易没落。换句话说,如果中庸于天地大化,中国文化,是可以从儒家中获得价值秩序的稳定;如果中庸于君臣纲常,中国文化必然败落到儒家手里。只有用体量更大的价值秩序才可以对伦理秩序的进行“床下安床和屋上架屋”的包容性解构。

其七,制度生产关系有自己鲜明的时代任务。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本质的全面发展要求是制度与时俱进的原动力。人和制度必须在发展要求上找到当下的要领。然而,这却不是想当然,当下要领,从来不是现成的条件,全面人本质没有坐享其成的机会,人本质需要在处境的改变上创造适合自己全面发展的条件。无论是国家或是企业,制度的内在发展其当下要领就在于充尊重人本质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比如说,如果经济秩序的需求不变,所谓的伦理秩序中就有可能夹杂上顽固的“祖宗规矩”。孔子不是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吗?可以说,没有经过包容性解构的儒家伦理基本是还是一种顽固的“祖宗规矩”,“祖宗规矩”即山头主义充满了葵花宝典式的门户之。中国式管理中有这样的“祖宗规矩”是“两不划算”:内不划算,是影响管理者即所有权持有者,外不划算,影响被管理者即民众的自由权益。“两不划算”会严重影响国家制度或企业制度对时代任务的接纳。

其八,制度生产关系全面人本质感威逼出来的时代要求,全面人本质的内涵是时代感威逼出来的制度要求。在中国内陆的时代平台上,传统的伦理秩序面对现有的民主集中制进退维谷。前面说过,旧文化有老毛病,新哲学有新问题。旧文化和新哲学的所有毛病在本时代都聚焦在人本质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旧文化如果顶用就不需要新哲学,新哲学如果顶用就不需要峨冠博带的旧文化。旧文化和新哲学的全部毛病就是对人本质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的丢三落四丢东忘西。在此境遇下,传统的伦理秩序进一步和退一步都是问题。完全抛弃传统的伦理秩序会使目前的价值结构更混乱,文化列国的窘境更明显;国家的政治制度或企业的管理原封不动输入传统的伦理秩序,号称儒学治国,那么,很直接的效果是,制度因生产关系的陈旧而陈腐。比如说,碰上习李政府了一荣俱荣,但一损俱损的历史曲折也不是没有可能。由于人治金字塔的隐患永远存在,上梁不正下梁必歪导致官民皆贪制度腐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就难去除。

其九,对儒家的伦理秩序即“祖宗规矩”如何制度化有助于吸收价值秩序制度化的历史经验。前面说过,中国本土的生产力需要内在地找到自己的生产关系;那么,中国本土的制度生产关系一定要搞懂本土伦理秩序的生成根据。比如,划算性思维的方便法既可以划算资源配置也可以划算价值混搭方式,那么,可不可以保留这个划算性思维的方便土壤,但却把划算方式区分开来?不区分,人情划算和权益划算走一个“端口”,这就是官民皆贪人本根源。然后,把经济划算跟伦理划算区分开,实际上要从把人情划算和权益划算区分开做起。区分开人情和权益、伦理和经济这两股价值,才能从理论上理出价值秩序制度化的学理脉络。

后面会说到,对儒家的伦理秩序进行“床下安床和屋上架屋”的包容性解构势在必行。为了解决人治隐患的学理难题,理出旧有生产关系即“祖宗规矩”中的合理价值自然很重要。在此略作交代,按现代化的制度生产关系的要求,必须把传统的伦理秩序中的人伦层面跟秩序层面区分开来,分成不同层面,然后,把儒家的伦理秩序顺利转化为适合时代需要的价值秩序,使价值秩序包容儒家的人伦层面,这样,人伦层面就不再再僭越价值秩序成为制度生产关系的历史障碍

其十,新时代的制度生产关系因具有多功能的价值结构并可以作多角度的解读。下篇会说到,全面人本质自然属性。人身上的自然属性不仅仅指物质属性,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精神属性,传统的精神属性,即历史文化属性,当然是社会属性。而人身上的自然属性,是对宇宙空间具有永恒的探索欲望,这个探索欲望是先于社会属性而存在的,本质上,这个先于社会性而存在的探索欲望是对人类局限处境的视域超越。人类,是宇宙中唯一对自身前路的价值走向充满了瞭望欲的动物,这才是人本质有别于其它畜生的地方。

在儒家眼中,人有伦理道德感所以才有别于畜生(孟子“人异于禽兽者几稀”),其实,有部分畜生也有伦理感,所以拿血缘水平上的人伦尺度跟畜生比差别根本区别不开。只有人的“空间结构精神化”才是人本质之所以具有价值信仰需求的生长点。这时,哲学人学中的人的定义内涵就丰满全面了。身上的自然属性也不像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所认识的那样,放眼宇宙,人身上没有自然性全成了社会性,也许,这成了公有制体制垄断人的精神本质的终极理由。

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地球人和地球人身上包藏的无限可能性是大宇宙时空秩序布化的结果(略)。很显然,人身上的宇宙空间属性不是社会属性可以概括的。目前,《经济伦理共同体》姑且使用丰富后的马哲人学,这在定义上基本没问题,人,在实践层面处于社会历史的工地,的确服从社会关系总和的属性。但如果不去挖掘之丰富之,马哲的人学也是一句真理性废话

 

那么,在全面人本质内涵的丰满展开之间,以下这些概念在本篇可一锅煮的合法性就彰显了出来。其实,在人本质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制度生产关系的时代威逼下,价值秩序、制度伦理、生产关系、虚体实体、战略管理、伦理秩序、契约精神、意识形态都是全面人本质总内涵的不同角度,换句话说,是内在人本质全面发展的时代感逼迫出来的外在要求:

价值秩序、全面人本质的深层结构;

伦理秩序、全面人本质的情感结构;

制度伦理、全面人本质的机制结构;

生产关系、全面人本质的管理结构;

虚体实体、全面人本质的整观结构;

战略管理、全面人本质的把控结构;

契约精神、全面人本质的认同结构;

意识形态、全面人本质的精神结构;

祖宗规矩、全面人本质的传统结构。

个人简介
国画家,思想者。从东方哲学的进路关切传统艺术(情感管理)、传统产业(企业管理)、传统文化(精神管理)等领域背后的统一性,并把这个统一性当成了自己的学术研究课题,目前,对传统文化和价值理性的互联网化产生了理论上的…
每日关注 更多
郭松合 的日志归档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