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o2o吗

秦绪文 原创 | 2015-10-12 08:30 | 收藏 | 投票

   “互联网+”至少会火一年,至于会不会像“互联网思维”一样被恶俗化,目前还得看野路子出身的培训公司是否把“互联网+”当成吹牛逼的幌子,如果是,则休矣。当然,这又是从现象表层做的一个小揣测,仅供年底盘点参考。

  
  且不管口号喊的有多么响亮,至少说明互联网已经上升到政策层面,开始被当作振兴经济的重要起搏器。往深层次里说,“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互联网开始成为一种基础设施,像水、电、油、通信一样不可或缺。那么基于互联网的生活和生意也将陆陆续续拉开帷幕,从这个意义讲,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如火如荼的信息革命或者智能革命,则毫不为过。所幸,你我都处在这个节骨眼儿上,这对于缺少干爹庇佑的众多年少而言,机会可谓大大地好,事实也证明,目前从政策到资金,再到意识的脱胎换骨,中国的这场革命来得不可谓不壮观,看看北京创业大街的喧嚣和烟尘即知,大伙儿都疯掉了,虽然丫的大部分都将沦为炮灰,至少革命战场的枪火是嘟嘟嘟地响彻云际了!
  
  回头来说“互联网+”这股旋风的本质。这两天,脑海里一直盘旋着一个“百撕不得其姐”的疑问:今年主流互联网圈咋不大讲特讲O2O了?去年想O2O、聊O2O、干O2O的一干人等,今年转行的转行、闭嘴的闭嘴,这又是咋地了?直到“互联网+”的甚嚣尘上,总算隐隐约约觉得,这里面必有蹊跷。
  
  刹那间,一个可怕的公式duang地横空出世:“互联网+”≈“O2O”。我知道,这个公式被抛出来后,估计又有很多人开始发飙了:你个二B又在拿智商搏出位了,小心互联网黑名单记你丫的一笔。你还别说,如果不是抠字眼,仅从狭义层面来简单絮叨一番的话,“互联网+”还真有可能就是“O2O”的变种。
  
  从字面看,“互联网=online”,“+”=“2”,“_”≥“offline”,组合起来,“互联网+”可不就约等于“O2O”嘛!只是“互联网+”意义宏观、范围广大,就像个魔法棒似的,“+”什么,什么就会化腐朽为神奇而已。而去年流行的O2O仅仅局限在了商业领域而已,再具体一点就是仅限于传统企业触电的O2O转型之路,和细分行业诞生的O2O创新之路。
  
  领导们能弃O2O不谈,把“互联网+”拿来标榜,可谓上善之举。因为,“互联网+”不但是商业,还涉及到了政务、产业,逼格可见一斑。同样,对于个人而言,“互联网+”同样适用,去年不止一次地阐述我的观点:个人O2O先行比公司O2O转型更重要。去年的个人O2O可不就是现在的“互联网+个人”嘛!今年尤为明显,“互联网+个人”清晰地表现为了三个商业模式:成为手艺人平台的合伙人、玩转个人自媒体、铺天盖地的微商。不管是哪种,都是“互联网+”的神奇魔法棒所致,也同样是“个人O2O”的变现行为。
  
  同样,对于一个公司而言,“互联网+企业”的重要程度也要全面优于“企业O2O转型”。我的浅薄认知一直告诉我,O2O更多是一种渠道模式,还不足以构成商业模式,因为商业模式三要素是用户、用户核心需求和满足该需求的产品,按此论,O2O不过是商业模式三要素的流通渠道而已,这种渠道可以是销售渠道,也可以是传播渠道,还可以是沟通渠道。“互联网+”则不同了,它对公司则意味着要实现全面的互联网转型,除了渠道互联网化,还有管理模式互联网、产品互联网化,甚至包括团队思维的互联网化(互联网思维总算一雪前耻)。
  
  紧接着,“互联网+行业”的意义对于优化行业结构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到市面上比较流行的案例,譬如河狸家、e代驾、e家洁、e定制、功夫熊、e袋洗、e快修等等,其实都是“互联网+细分行业”实践者,当然,这些案例在去年被更多地标榜为了O2O创新型项目。从这个层面来说,“互联网+”又不可避免地约等于“O2O”了,但你看看今年主流媒体在讨论这些案例的主流论调,不再像去年一股脑地扣O2O帽子了,反而更多提及“优化资源利用率”、“F2C”“手艺人平台”等触及商业本质的词语,这说明:O2O的浮尘在经历了台风大肆鼓吹过后,开始了回落。
  
  而至于这两年国家兴起的“智慧城市”战略,本质上也是利用“互联网+城市管理”,但这块领域估计就没O2O啥事儿了。
  
  好了,这道逻辑不甚严密的公式不再过度证明了,其实在这个“不论是非、只谈成败”的社会里,谁能笑着走到最后谁才是真正的牛逼份子,至于是什么和为什么,就留给学院派拿固定工资去吧!
 
 
个人简介
九魅文化CEO,实战派的互联网+,微信营销,网络营销专家,秦师团创始人,微信号:304626566,欢迎交流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