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的7项体验与自我管理

詹文明 原创 | 2015-11-09 17:03 | 收藏 | 投票

  我时常会收到这样的问题:中国会不会诞生“德鲁克”?基于这样的提问,我思考的是德鲁克之所以能成为“德鲁克”,原因何在?我想,影响德鲁克的七项体验及他的自我管理,是不得不说的故事。

  在《德鲁克看中国与日本》一书中,德鲁克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重塑的时代”,包括个人的、企业的、社会的,以及政府的重塑。今天我们说一说个人的重塑。

  说到个人重塑,有一个人值得你我来共同学习,他就是彼得•德鲁克。从年轻时起,他就观察到三项重大改变。一是社会的快速变动,由于接受“教育”的缘故,教育提升了人的素养、知识、技能及能力,导致社会快速变动。二是知识变得比技术更为重要。学美发3年有成,学医7年即可,但知识则不同,它本身会随着时代而改变,知识本身就会淘汰知识,知识会折旧,今天对的知识,明天或许是错的、有害的。为此,假如知识员工每3年到4年没有再进修或重回学校深造,恐怕就会变得过时。三是人人都需要再造。我们所学习的过去知识、技能和经验,对于现在的工作和生活已不敷所需。同时,在一生的生活和工作中,人毕竟也会改变,会有不同的需求、能力、愿景。为此,每个人都需要“自我再造”,必须将自己变得与以往不同,甚至愈来愈好,表现愈来愈出色。

  可是,“自我再造”并不是一句口号,它必须通过实践才能体现,而实践的关键本质,就是“管理”。因为“管理”扮演着维持社会改变或个人再造与持续之间动态平衡的角色,如果少了它,社会将会失序,个人将会失控,组织将会灭亡。

  德鲁克究竟是怎么“学会如何学习”的呢?又如何更有效地工作和生活?如何维持成长?如何迎接变局?又如何随着年龄增长却不成为时间的俘虏?

  第一项经验——威尔第的启示

  有一晚,德鲁克听了19世纪伟大的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于1893年创作的其最后一部歌剧《法斯塔夫》。这部歌剧现在已成为威尔第最著名的歌剧之一。他完全被它所感动,虽然他以前曾欣赏过无数的歌剧。他永远不会忘记那晚这部歌剧带给他的冲击。

  德鲁克对它做了进一步研究。他非常讶异地发现,这部充满欢愉、生趣盎然的歌剧,竟然出自一位80岁老人之手。对于当时仅18岁的德鲁克来说,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年龄。之后,他又了解到,威尔第曾被人问及为何如此高龄,且已享有19世纪最著名作曲家之盛名,仍能尽最大努力,再多写一首,威尔第对此的回答是:“作为一个音乐家,我一生都在追求完美,但总追求不到。所以我有义务去进行新的尝试。”

  直到15年后(即33岁时),德鲁克才真正了解自己的长处在哪儿,以及究竟属于哪个领域。他下定决心,威尔第的这番话将是他毕生的座右铭。果不其然,当别人问他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时,他总是微笑回答:“下一本。”最终他写了40本书,创立了“管理学”学科,改变了这个世界。

  第二项经验——菲狄亚斯的典故

  这是一则古希腊雕刻家菲狄亚斯的故事。公元前440年前,他被委托雕刻一座雕像。这座雕像在2400年后的今天,仍然伫立于雅典的帕特侬神庙的屋顶上,被视为西方传统雕刻中最伟大的雕像之一。可在当时,当菲狄亚斯完成雕像要求支付时,雅典城邦的会计却拒绝了。这位官员说:“这些雕像站在庙的屋顶上,在雅典最高的山上。所有人都不能看见他们的后面。你要求付费的雕像包括了他们的后背,这些地方人们是看不到的。”菲狄迪亚斯反驳道:“你错了,上帝会看到的。”

  德鲁克回忆道:“我是在欣赏完《法斯塔夫》歌剧后不久读到这则故事的。尤其是‘上帝会看到的’告诉我完美的意义如何。”几年后,德鲁克身为一名记者,却深深地牢记威尔第和菲狄亚斯的话。由于记者必须接触许多不同的主题,他于是决定去广泛地探索。至少,这样可以让他成为一位有能力的记者。

  这让我想起圣经的两句话:“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的。”上帝会看见我们的一切作为。为此,德鲁克终其一生以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为职志,留下了无比的财富,成为人类追求美好社会之途径。他不仅仅是聪明者,也是真正的智慧者。

  第三项经验——发展出自己的研究方法

  在报社工作时,德鲁克为了追求完美的境界和发展出一套“学会如何学习”的系统,强迫自己每天下午和晚上大量阅读,主题包括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社会及法制史、各类通史,以及金融等。逐渐地,他发展出一个直到现在仍然被沿用的系统,那就是每隔三四年都会选择新的主题来研究。这些主题可能是统计学、中古史、日本艺术或经济学。60多年来,他维持着每隔一段时间就选择一个主题来研读的习惯。这种方法不仅让他累积了许多知识,同时也强迫他开辟新的途径和方法。

  第四项经验——总编辑的教诲

  德鲁克所在报社的总编辑年约50岁,很辛苦地培养年轻记者。他每周都会和一位同事讨论本周所做的工作。一年两次(一次在新年过后,一次在暑假开始前的6月份)讨论接下来的6个月要做些什么。总编辑总是从他们表现优异的工作开始检视,再讨论曾经试着尽力做好的事情,检视什么事还不够尽力,最后会严历地指出错误和未做到的事情。会议的最后两小时则被用来计划接下来6个月的工作,应集中注意力于哪些事,应改善哪些事,什么事是该学习的等等。会后,每个同仁都要在一周内交给总编辑一份自己未来6个月的工作和学习计划。

  10年后,德鲁克每年暑假都会抽出两周的时间到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山区避暑,回顾过去这一年的工作。先是检视已做好、但却可以(或应该)做得更好的部分,接着是做得不好,以及应做却未做的部分,最后再决定接下来在顾问、写作和教书的生涯中,工作重点应该是哪些。他始终坚守威尔第的告诫“追求完美”,即使“它总是让他困惑”。

  第五项经验——老板的激励

  德鲁克在一家成长快速的小银行担任三位资深股东的秘书。3个月后,其中一位年过70的公司创办人叫他进到办公室,告诉他说:“在你来这里的时候我没怎么注意到你,现在还是没有注意到你,你比我想象的还要笨一些。”接着又说:“你应该想一想,为了提高新工作的效率,你现在应该做什么?”听了他的话,虽然德鲁克心中愤怒,但是他明白,创办人是对的。自此,他完全改变了他的工作态度和方式。

  第六项经验——来自耶稣会士和加尔文主义者的领悟

  约在1945年,德鲁克决定了3年的研究主题:早期的欧洲现代史。那时有两个机构成为了主宰欧洲的力量,一个是在南方天主教的耶稣会,另一个是在北方新教的加尔文教会。他们都用同样的方法获得了成功。

  他发现,每当耶稣会神父或加尔文教派的牧师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他都必须在事前写下预期的成果。9个月之后,他会将实际结果和预期做一番比较(称之为反馈分析比较法)。很快地,他就可以看出哪一部分做得好,以及长处在哪儿,同时,也可以看出他还要学习什么,有哪些习惯必须改变,最后,还可以看出他所不擅长和做不好的部分。

  德鲁克遵循这个方法长达半个世纪。对个人而言,想要持续学习,关键是知道自己的长处在哪里,如何改正缺点,以及不做什么。

  虽然如此,德鲁克在书中写道:“对我来说,富勒(高能聚合几何学的大师)与麦克卢汉(电子媒体的玄学家)就是专心一志的最佳典范,只有像他们这样一心一意地追求,才能真正有所成就。其他人,就像我一样,或许生活多彩,却白白浪费青春。像他们这样的人,才可能使命成真,而我们却兴趣太多,心有旁骛。我后来学到:要有成就,必在使命感的驱使下‘从一而终’,把精力投注在一件事上。富勒在荒野上待了40年,连一个追随者也没有,然而他还是坚定地为自己的愿景奉献一切;麦克卢汉花了25年的光阴追逐他的愿景,从不曾退缩。因此,时机成熟时,他们都有了相当的影响。然而他们虽有成果,但还是不算成功。而其他像我们这样有着很多兴趣而没有单一任务的人,一定会失败,而且对这个世界一点影响力也没有。”

  第七项经验——熊彼特的一番话

  年仅41岁的德鲁克陪着父亲阿道夫一同前往拜访父亲的老友、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当时66岁的熊彼特仍在哈佛大学教书,而且也是非常活跃的美国经济学会主席。

  其间,阿道夫笑着问熊彼特:“约瑟夫,你还在谈论‘希望被人记住是什么人’的话题吗?”熊彼特大笑,德鲁克也跟着笑了。因为当年不到30岁的他,已经出版了两本经济学著作,他曾说过,他真正想为后人所记得的是“欧洲漂亮女人的最伟大的情人、欧洲最伟大的骑士——也许还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

  熊彼特接着回答:“是的,这个问题对我来说仍然很重要,但我现在的答案跟原来可不一样了。我希望被人记住的是:我是把几个杰出的学生变成一流经济学家的一个老师。”

  他看到阿道夫吃惊的脸色,于是乎说:“你知道,阿道夫,到我现在这个年龄,我已经明白,仅仅记住个人的著作和理论已经远远不够了。除非一个人给别人的生活带来了不同,否则他做的也没什么稀罕之处。”在拜访他五天之后,他便辞世了。

  德鲁克从此一探访中学到三件事,第一件事是,人必须要自问身后希望别人记得你什么?第二件事是,人应该随着年龄而有所改变。不仅是个人的成熟度要有所改变,同时也要随着世界的改变而改变。第三件事是,能让别人的生命变得有所不同,是件值得后人记得的事。

  德鲁克的七项经历不会也不可能在我们的生命中出现,但德鲁克的精神和方法却值得后人学习和模仿,通过有效的学习,一步步建立自信心,找到自己生命中的定位、自己的长处和领域,以“明确、简单、具体、可操作的一套经营哲学”来经营自己,更以“有目的、有条理、有系统”的自我再造来追求完美,直到永远。虽然我们无法成为也无须成为德鲁克这样的大师,但没有理由不去学习德鲁克为人处事的道德品行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上帝会看到”意味着,敬畏神就是智慧,就是敬天爱人的最高表现,只有在这个前提下的核心价值观,才能构建自己终身的愿景与实践的目标管理,进而锻炼出成熟的心智。为了实现自己的终极愿景与阶段性目标,将终生学习作为一种生活的态度与生活的方式,并通过行动和决策结果与预期的逐一比较,即可得知自己的长处是什么,何处需要更大的发挥、改善、变革和学习,哪些工作不是自己所擅长的,而应当交由他人来完成,最终,找到自己的定位、角色,再问自己:“我的任务是什么?使命是什么?是在聪明地工作吗?是重质、重量还是质量并重?能够专注于任务、使命吗?够坚持、够决心吗?”当逐一理清之后,再全力以赴,这就是“有效”学习和工作的精髓所在,更是“自我再造”的秘诀。

  正如熊彼特所说的“一个人必须使别人的生命有所不同才算成功”,富勒和麦克卢汉只能算是有成就,但却不成功。然而熊彼特知道了太晚,以致于无法实现自己所领悟的真理。

  PS:本文是怀念德鲁克系列,读了这篇文章,对于大师的治学经历,我们会有一个清晰地了解。在纪念大师的所有文章中,每个人对于大师都有自己的见解,但唯有一点是共识,那就是从实践中来。你是否也有同样的观点,不如联系我们,你的观点将有机会分享给110万读者。联系微信:jiangbao2011。赶快加入知识社群,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吧!

个人简介
极视智库专家詹文明:师从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亲获大师指导,从1992年起担任彼得德鲁克“高阶管理课程”:《全方位经理人——经理人与组织》、《有效的经营者》教授,是资深的德鲁克管理研究实务专家及…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