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爱做老板的文化,在互联网时代变成了优势

钱颖一 原创 | 2015-04-19 21:30 | 收藏 | 投票

去年我讲的是法治在市场主体中的作用,去年“市场”和“法治”是非常关键的词。今年“市场”仍然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词,而且是我们的一个共识。再一个词是“创新”。

 

新动力里面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创新,当然这个词是大家的共识,但是含义是什么?每逢经济下行的时候最先想到的是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净出口。问美国的出租车司机什么叫三驾马车,问总统,不一定知道,但是我们的出租车司机可能都会跟你侃三个小时。

 

创新就是动力

 

三驾马车不是动力,是拉力。消费、投资、净出口,在经济学的供给框架中都是需求,这个是非常被动的,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不会推动。动力一定是供给的,我们讲到动力的时候,这里有很多的方面,当然一个持续的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在过去30多年,我们靠资源的集聚,资本的积累,劳动力的贡献。这是旧常态。

 

新常态,这些都有,因为我们是中等收入,我们不是高等收入,在高收入的国家中,只有一个动力,就是创新。在中等收入阶段,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过去的动力。

 

我们资本积累没有美国多,我们的劳动力红利虽然没有了,但是比发达国家要多,新常态新就新在只靠过去的动力不够,要逐渐地尽快地转向新的动力,而这个新的动力,只有创新。还有改革,改革是制度上的推动,而经济的动力非常重要的是创新。我想说的观念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改变,新常态下,不仅仅是靠需求方的拉力,传统的三驾马车,而是靠供给方的动力——创新。

 

中国文化适应互联网的特点

 

我们现在正处在非常好的环境和机会之中,这个机会不是以前没有过,但是现在这个机会有它的特点,而这个特点对我们中国的环境,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特点,特别适应。

 

很多人讲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互联网+”,互联网x,为什么可以+另外一个行业,可以x另外一个行业,因为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等,它不仅仅提供的是一个产业方面的革命,而是关系到N个产业的变化。

 

这可能跟历史上发明电以后产生的变化有相同的性质,在发明电之前,很多的产业在动力的旁边,在水的旁边。但是有了电之后,所有的动力需求都改变了,同样互联网有相同的变化。

 

互联网对于中国的文化来说为什么有它的有利之处?德国、日本搞制造业,搞4.0,我们可以改进,但是我们做不到那么精致,美国人也做不到。但是互联网的特点,联结之后,是N的平方,我们人口的数量是别的国家比不了的,所以它要二次方。当N个二次方之后,它的效率完全不一样。再有,互联网提供的入门门槛特别低,当门槛低的时候,不需要固定的成本,所以很少数的人可以搞创业融资。这是供给方。

 

需求方是个性化的,可以个性到各个年龄阶段需求都不一样。硅谷跟美国的风险投资人开了20次会,投资中国的短信,他们不能理解中国的短信能挣钱,中国的短信下载铃声,都是十几年前我们个性化的需求,国外是没有的。

 

个性化的需求,加上入门基本门槛很低,使得我们的文化看上去很个人主义,很像一盘散沙,每个人都愿意做老板。实际上我觉得在这种技术下,我们的文化突然变成非常好的优势,而且可以尽情地发展。

 

新一代的创业文化

 

为什么像互联网、物联网在中国这么受欢迎?而且对下一轮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会产生超出我们想象的作用,这方面的估计,我们还不够。这是我们遇到的非常好的机会。

 

最后我想说,现在大学里除了念EMBA的,很多的博士生都变成了90后。新一代的创业文化,远远超过邓锋(北极光风险投资公司创立者之一,著名投资人)在清华的时候,现在这样的思想的人,不觉得异类。

 

举一个例子,我们学院毕业典礼的时候,每一年找一位毕业生讲话,以前都是找优秀的学生,今年他们推荐了一位女生。那一年还请了马云,这位女生一上来就说,马总坐在我后面,但是在我们宿舍楼说到“马总”,就是我。

 

因为这位学生的爱好是做APP,而且很有创意。我们每一年都有海外学习的机会,她说她在欧洲学习。虽然这个女生学习没有学好,但是她徒步走了23个国家。所以,我想说文化正在变化,大学生创业,女性创业,二次创业等等都是1980年代、1990年代所没有的。

 

个人简介
生于北京,祖籍浙江。1981年清华大学数学专业本科(提前)毕业。毕业后留学美国,分别于198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硕士学位,1984年获耶鲁大学运筹学/管理科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90年至1999年任斯坦…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