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字背后蕴含深刻变化

吉宁 原创 | 2015-06-24 09:02 | 收藏 | 投票

 

 
刚刚公布的2014年上半年经济数据,谈不上亮眼,用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盛来运的话说,就是“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升”。三个词都没有离开一个“稳”字,其中传递的信息不言而喻,这可能是转型时期的中国经济最需要的一种状态。细品上半年的经济答卷,“稳”字背后,其实正蕴藏着一些深刻的变化。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政策消化期、增速放缓期和经济换挡期这“三期”叠加的阶段,经济政策制定者需要挑战一个两难命题,即在保证一系列改革设计被很好地执行到位的同时,还要保持一定水平之上的经济增速。这是一盘很大、很难的棋,在世界其他经济体也鲜有成功的先例。

但今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让我们看到了一些乐观的迹象。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仍在加快,去年三产占GDP的比重为46.1%,第一次超过二产,今年上半年三产占GDP的比重是46.6%,继续保持增速快于工业。国家统计局认为这种势头是“趋势性”的,意味着中国经济正在由原来的工业主导型经济向服务主导型经济转变。

然而,即使这是“趋势性”的变化,过程也必然是漫长而艰苦的。毋庸讳言,中国经济目前仍面临强大的下行压力,我们的转型之路才刚刚开始。但对任何一个经济体来说,这种压力再正常不过。让经济曲线永远保持上升态势并不符合客观规律,但如何在经济形势出现挑战时作出及时而有效的应对,的的确确考验着政府及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的调整能力。

从目前的结果来看,新一届政府对于中国经济把脉和开方已经渐有心得。7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听取部分中央企业、地方国企和民营企业负责人的看法和建议。正如他在座谈会上表达的那样:“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是市场主体。企业兴则经济兴。”如何最大程度地释放企业蕴藏的活力,从而将中国经济助推至一个全新的高度,这或许是总理当前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也是破解当前中国经济两难困境的关键手笔。

在经济问题上,李克强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思路,即对于市场的信奉。新一届政府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在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李克强的观点再次厘清了政府在市场中责任与权力的边界,也给了企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国家统计局发言人的表态中,产业升级和企业活力的释放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在产业领域,主要是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比传统工业增速普遍要高。在消费领域主要是网购、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势头良好。在投资领域主要表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势头良好。从企业层面上来讲,凡是具有创新能力,而且勇于创新的企业增长势头都不错。在产品这个层次上来看,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产品发展势头都不错。

这也是为什么在上半年房地产、外贸这些原本GDP增长最大的动力源出现乏力迹象时,中国经济总体仍然能保持平稳的原因。然而,如前所述,我们的转型才刚刚开始,上半年的数据只是一个阶段性成果,在诸如对资本市场的改造、利率市场化、收入分配等诸多中国经济深层次问题上,我们的进展仍然有很多事情要做。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如何协同,宏观战略和微观政策如何统一,这些问题仍然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

 
个人简介
管理博士,实战派企业培训师。
每日关注 更多
吉宁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