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为什么难以创建?

王学秀 原创 | 2016-01-04 14:39 | 收藏 | 投票

  在众多的文化理论中,我对马林诺夫斯基先生的“文化功能论”情有独钟。文化是因为有用才慢慢形成的,而文化的消亡,也往往因为承载这种文化的“功能”慢慢丧失了,文化也就一步步消亡了。近期观察到的一些大大小小的事情,印证了这一观点:

  开车听广播,某电台有一个“失去的文化记忆”的栏目,说一些地方的“文化印迹”正在慢慢消失,比如方言,比如地方戏曲,比如什么什么。记者诉说的强调,充满一种不知真假的悲情。而每一次节目的结尾,总要来一段煽情的语言,试图让人们在他的感召下马上行动起来,去保留住这些“印迹”。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或激昂或伤感的记忆,而文化印迹的消失,也真的让我们有一些情感上的不适,但社会进步的过程,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喜新厌旧”的过程,谁都挡不住。又看到关于老家的一个纪录片,说以前用的渔船和渔网都是手工做的,现在已经失传了云云,似乎也隐含着许许多多的伤感,说的也是同样的事情。人们伤感于老物件的渐渐失去,但也安然和欣喜于新物件的诞生,因为机械制造的东西,比手工的东西安全、便宜、好用。所以,这样的伤感于“手工制作”可以理解,但已经无法回头了。新的东西产生了,旧的东西消失了,与旧东西相关的文化,也就成为一种离开鲜活生活的记忆。

  坐火车出差,临铺的夫妻俩带着一个四五岁的淘气男孩,在上下铺上乱窜,夫妻俩劝不了,就拿警察吓唬孩子:“再不听话,警察来了啊!”小男孩闻听此言,马上乖乖地坐下来。其实,夫妻俩拿来吓唬孩子的警察,不是真的警察,而是穿铁路制服的列车服务员而已。一个晚上,两人就拿这样的假警察吓唬孩子,令人啼笑皆非。记得曾看到澳大利亚的警察发表声明告诉全国人民:不要拿我们吓唬孩子,不应该让孩子怕我们,而应该让孩子们需要帮助时找我们。看来,这个事情上,中外差别不大啊。在这个情境中,警察成为用来吓唬孩子的“怪兽”,我想在这些被吓唬的孩子们心目中,会慢慢形成一种“定式”:警察是可怕的东东。基于此,这种“有用”,是不是也会慢慢变成一种文化?所以,澳大利亚的警察才会发表那样的声明。

  和一个朋友聊天,说到国内某一个近年来人口净流出的区域。朋友说,这种现象,除了经济问题外,社会生活中的“全民腐败”是一个更加重要的因素。经常有家长和孩子说,好好读书,读好了书考上大学,就不要再回来了。我们痛恨雾霾,但无路可逃。而这种文化上的“雾霾”,却逼走了许许多多的当地人。这种因为“用”而产生的、逼迫人远走他乡的劣质文化,真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想看到的。

  上述事例说明,文化的发生与最终形成,都与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功能”即“用”相关。那么,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企业文化的产生与发挥作用,也应该与经营管理中的“功能”密切相关。企业旧文化的革除是这样,企业新文化的创建也是这样。从企业管理现实看,是什么要素阻碍了新文化的产生?根据近期的一些观察和思考,我暂且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

  第一,知识积累和认知能力。一个人对外部知识的吸收、积累,导致了他的知识水平,而知识水平的高低又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对某一事物的认知能力。比如,如何看待人、如何看待企业、如何看待企业与员工的关系、认同怎样的价值观,等等。企业领导者的这些知识和认知能力,直接决定着他在实践中坚守怎样的价值观、采取怎样的管理措施以及任用什么样的人等等。而这些具体的“功能性”措施,就决定着一家企业的文化。

  第二,领导者个人的脾性与习惯。在企业现实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很多这样的例子:很多人认同一些较为先进的价值观或管理模式,真正到了自己身上,又由于个人脾气性格及工作习惯等原因,难以做出彻底的改变,哪怕这种关于改变的呼声一直很高,也不太容易撬动他去很快做出变革。这种“叶公好龙”式的情景,在我遇到的很多企业领导身上都有体现。自然,对于身处其中的领导者来说,他会囿于既往的习惯和自身的性格取向而“前怕狼后怕虎”,找出种种理由拒绝改变,其实说到底还是那句话:他怕的不是狼和虎,他怕的是自己。

  第三,体制上的困境。这是一个“欲说还休”的更大的话题,身处其中的人,很清楚为了取得公司的创新发展应该怎么做,但现实的情景往往是,如果这样做了,公司是否会变好、新文化是否能培育出来还未可知,自己就先牺牲掉了。这些“大闸蟹式”的体制上的捆绑,往往既牺牲了公司整体的效率甚至发展前途,也牺牲了身处其中的个体。从目前看,这是阻碍许多企业创新发展的最大阻碍。

  第四,“非市场化”的创新。天津领先集团的李建新董事长谈到创新时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创新必须实现市场化。我理解他的意思是,企业内外的创新经营与创新管理,必须与市场化的机制结合起来,即以市场化的而非行政化的方式推动创新,在创新方面必须有相关的激励机制,而不是像有的企业那样“命令”大家提出“合理化建议”、如果不提还要扣分。其实,作为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来说,以市场化方法驱动创新的做法很好理解,但实践中往往走偏的原因,还在于企业领导者对这一类问题尤其是管理的本质认识不足。

  上面几个方面的情况说明,企业和社会层面的新文化难以创建,是因为承载这些新文化的“功能”尚未具备。而阻碍这些“功能”产生和发挥作用的,有个体的原因,也有群体的原因;有机制的问题,也有利益的问题。当然,这些方面的要素,又可以归结到一种系统性的“旧文化”模式上。当几千年前的东西还在借尸还魂大行其道,当我们耳濡目染的不是暴力就是“宫斗”,当权力甚至暴力崇拜还深入我们的血脉,新文化的曙光,只能如同被雾霾遮蔽的太阳,几近无望。

个人简介
历史学硕士,管理学博士,南开大学商学院企业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企业文化管理师”核心主讲教授,劳动部“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标准”制订组成员、核心主讲教授,主持与参与多家企业企业文化咨询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
每日关注 更多
王学秀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