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狼性文化到磁性文化》连载三

赵伯平 原创 | 2016-11-28 17:19 | 收藏 | 投票

 狼性文化是什么——狼性还是人性?

有位管理咨询师,在谈到狼性文化的盛行时,有个非常生动形象的描述:这年头,在客户面前,如果不谈上几句狼性文化,我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做管理咨询的了;在同行面前,如果不谈上几句狼性文化,我似乎就觉得自己已经落伍了。

狼性文化在当今中国企业界的盛行可见一斑。

然而,盛行归盛行,我们仍不无遗憾地发现,相当多的企业在如何准确地认识狼性文化的问题上还存在相当大的误区,特别是当他们尚不能明辨出何为本色的狼性?何为被误认的狼性?何为被编造的狼性?何为人情化的狼性这四个不同的概念时。

何为本色的狼性?

即天然的、原汁原味的,未添加任何人为“色素”的狼性。诸如,狼位于食物链的上游,是社会性的猎食动物。狼群中只有狼王、狼后才有生育的资格。幼狼1岁时可以独立生活,到2岁时完全成熟。这时,如果刚好狼群数量较少,需要增加群体数量,那么幼狼会继续留下来壮大群体。狼的嚎叫有时用来聚集同伴,有时则用来传达警告等。

本色的狼和狼性,如同人类以外的任何一种动物一样,无任何的正义与非正义、高尚与卑劣之分,它们的一切行为皆出于求生的本能,皆取决于它们在食物链上的所处位置和生态环境。

因而,像狼心狗肺、豺狼当道、狼吞虎咽、狼狈为奸之类的狼性刻画与其说是狼的丑陋,倒不如说是人类的自私和专横。如果狼也能使用语言文字,如果较起真来,狼是一定能拿出如山的铁证来证明蓝天底下最为贪婪、最为残忍的动物是人,不是狼。

人除了亏不吃,其它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无一幸免。人不但吃动物,而且吃同类。不但吃同类,而且吃朋友、吃亲人、吃妻子、吃自己的孩子。人类不但吃同类,而且吃得残忍、吃得阴险;剥皮、抽筋、剐肉、下油锅,无所不用其极。吃你是为了你好,是看得起你,是爱你;绕着弯子吃,君子远庖厨吃,为了满足一己之口福专门捡小的吃、嫩的吃、鲜活的吃。

何为被误认的狼性?

意思一清二楚,无需赘述。最为流行的误认有三:

一、误以为狼会为了肉奋不顾身,这无疑不合事实。一匹狼看到比它弱小的动物或小孩子,固然会一跃而起地猛扑上来,但一匹狼看到比它凶猛的老虎,看到比它强壮的一大群成人呢?只要不是饿急了(饿急了,不要说狼,狗也会跳墙),狼决不会为了眼前的人肉、虎肉而误了卿卿性命。相反,会很识相的“狼奔豕突”而去。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媒体上虽然时常会有狼攻击附近村庄的家禽的新闻出现,但至今还未听说有哪匹饥肠辘辘的狼敢于闯进村民的家里,主动寻衅找人肉充饥的事情。可见,所谓狼闻到肉味就会不顾一切往前冲的特征不过是人的想象,是人在强奸狼意。

二、误以为狼一旦认定目标,就会紧追不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同样不合事实,虽然有一匹狼曾追踪一头鹿远达21公里的纪录,但狼一般在追逐1-2公里后,都会放弃。

三、误以为狼是典型的忘恩负义的动物,这仍然不合事实。我们有一则以事实为根据的,讲述狼是如何知恩图报的故事为证:

“一次巡逻,见地上有血迹,我便顺着血迹寻找,走到祁连山脚下的狼心山附近的一个草丛里,让我大吃一惊的是:一匹狼正趴在草丛里,腿上流着血,喘着粗气……。我和战友为狼上了药,包扎好狼的伤口,并把罐头肉给狼吃……,狼吃着肉用鼻子使劲吻我和战友脚,狼终于站了起来,眼里好像含着泪花,一步,一步向远方走去……。”

“半年后的一天,我去执行任务,大雪封山,雪有半米厚,汽车不通,只能步行了,半夜我和战友田军冒雪走在僻静的山路上。刚下山不久,突然发现有很多又亮又緑的光亮。透过白雪的光亮我看清了,眼前是一群狼……。狼发现了我们,开始嚎叫,片刻黑压压又来了一群狼,我们已经吓得不知所措,闪着绿光,张着嘴吐着舌头的足有三十多匹狼把我们围了起来……。狼缩小包围圈,离我两越来越近,看来已经危险至极。我曾听牧人说狼群曾把骆驼吃了……。就在我们危在旦夕时,狼群里发出一声长鸣,一只老狼出现在眼前。它的长鸣过后所有的狼都原地不动了,只见老狼一瘸一拐的走到我两的脚下吻了片刻,突然急转身立起两腿,一声震天动地的长鸣,片刻,所有的狼,调转狼头齐刷刷的向山坡走去……。我们认出来了,眼前的老狼就是我们曾经救过的那只受伤的狼,它在知恩图报。”

人们对狼性的误认有的是出于雾里看狼,似是而非;也有的是出于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传的人多了,时间久了,假的就成了真的。

笔者印象中有一段记录片,说的是一位老外为了长期零距离地研究狼性,竟然与无法忍受他那整日里一身狼臊气的妻子离了婚,形影不离地与狼厮守到了一块。确实,也只有如此匪夷所思的执着,才使他独树一帜于狼性的观察和研究领域。

东郭先生和狼的寓言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这样的家喻户晓使我们至今仍偏执于对狼性的误认而不以为错。

何为被编造的狼性?

不同于被误认的狼性,被编造的狼性往往是论者、著者为了证明一个自己预设好的观点,完全罔顾事实而故意编造或歪曲出一个能用来作为他或她论据的狼性。

公允地讲,这方面的代表人物莫过于小说《狼图腾》的作者姜戎,虽然他对中国企业狼性文化的兴起居功至伟。

在《狼图腾》这本自问世以来,正版发行已高达令人咋舌的500多万册,并被译成英、法、德、意、日本、印度、阿拉伯等多种文字的超级畅销书中,作者姜戎据说以一种颠覆传统的、凶悍而充满智慧和团队精神的全新狼形象给了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

关于姜戎笔下的狼性真伪,我们还是来听听那些因为《狼图腾》的巨大成功而被淹没、被忽略的质疑之声吧。

首先是以往与《狼图腾》作者同在一个大队生产班的知青,在看了《南方周末》的专访后情绪激动,他坚称《狼图腾》全书胡编滥造,歪曲“狼”的本性,严重误导青年读者。

其次是布仁巴图(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教授、博士,蒙古学专家):“对于《狼图腾》作品本身我不做评论,我不认为蒙古族有什么图腾,在蒙古族历史上有对于动物成为人名的记载,比如阿尔斯楞(狮子),但不一定就是蒙古族的图腾,以动物的名字作为蒙古族的人名的有很多,难道都是图腾吗?”

再次是历史学家刘小萌(男,北京人,1968年赴内蒙古牧区插队)说:“文学作品允许发挥主观创造性的虚构,但不能违背起码的历史记载和牧区的实际生活。小说里提到牧民的天葬是为了让狼吃掉尸体来完成升天的过程,事实上,牧民最理想的天葬是由鹰将尸体啄食,其次才是走兽啃食,最忌讳的是保留完尸。在内蒙古民俗里,鹰的地位远比狼要崇高,因为鹰对牧民的生活不造成危害,相反,我在内蒙古插队五年,从未听到牧民对狼有一句好话。”

还有著名作家老鬼(杨沫之子,1968年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旗插队,1970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到荒山野岭中接受劳动改造):“不只是我,身边所有到过内蒙古牧区插队的老知青们,也都接受不了这本书。因为它虚构了一个事实,虚构了一种文化。蒙古族牧民非但不以狼为图腾,而且对狼是格杀勿论的。”

姜戎对狼性的编造和虚构应该是证据确凿的了,如果上述来自百度搜索的网络评论忠于事实的话。

然而,恰恰是这本在众多当事的知青看来,完全是无中生有的《狼图腾》和狼性描述,却引来了海尔张瑞敏的连连称赞,并欣然写下一段后来被中国企业界广为引用,且被《狼图腾》的出版方视为最有说服力的,被印在了封底的推荐语(见页)。

我们不清楚,如果张瑞敏知道他赞赏有加的狼性,竟然是作者的主观编造和虚构后,又将生出一番什么样的感慨来?

不过,我们也注意到,有人认为既然是小说类题材,作者对狼性的编造就不足为怪。坦率地讲,这样的说法值得商榷。假设某个作者打算借助小说的形式向读者阐明或推送“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理念。他便随手写道,根据《史记》记载,公元250年,在著名的江南水乡有着这样一个农庄,居住着这样一群农人。当他们闭上眼睛把自己的意念集中于一堆稻种上时,只要心诚意正地说出自己的愿望,不出五分钟,这堆稻种就具有了超凡脱俗的繁殖力,农人就能用这堆稻种获得他们想要的水稻亩产量。

小说当然可以虚构,但不是随心所欲地虚构。你可以虚构人物、场景、故事,但你不能虚构论据来证明论点。

何为人情化的狼性?

如果说被误认的狼性是由于观察者的主观无意,被编造的狼性是出于作者的主观故意,那么人情化的狼性则是另外的人们在认同、并把被误认和被编造狼性“为我所用”的时形成。

例如,当企业渴望员工能够灵活机动地解决难题,克服障碍时,便自作多情地把那些狼在猎食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引诱、设计陷阱、埋伏、围堵、出其不意、前后夹击说成是机智。

狼真的富有人们所说的机智吗?简单的事实是,狼虽然历经数以万年的生存斗争,却始终不能像人类一样,发明出一件精致、巧妙的捕食工具,始终必须依靠发达的四肢和尖利的牙齿来混口苦饭吃。退一步说,即使撇开人不谈,那怕是小小的麻雀和更小的蜘蛛,它们在筑巢和织网上所需要的智力,从某种意义讲,也未必逊色于狼。

说白了,无论是狼、还是麻雀、蜘蛛,都谈不上什么机智,都不过是一些经过进化的,基本的求生本能而已。

又如,当企业渴望员工能够在对外竞争中做到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地协同发力时,又牵强附会地把那些在猎食时,采取分工、协作、轮番进攻和追击方式的狼说成是具有团队精神的狼。

狼真的具有人们所称的团队精神吗?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团队,既强调分工、协作,也崇尚平等、尊重、共享。本色的狼也许有分工、协作,但一定没有平等、尊重、共享。

本色的狼群内部等级森严,头狼可以随心所欲地繁殖后代,其他地位低下的狼不要说生殖权被剥夺,在生态恶化,食物紧缺时,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权都要被压缩到最小的空间,经常只有出力的份,没有分食的份,只能吃了上顿,巴望下顿地苟活着。

我们一一理清楚了什么是本色的狼性?什么是被误认的狼性?什么是被编造的狼性?什么又是人情化的狼性?这种对狼性的剥茧抽丝和去伪存真使我们看到,狼性文化范畴内的狼性,或者狼性一旦变成企业文化的媒介,它在相当程度上就不再是本色的狼性,而变成人性,是人性和人情的折射,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

因而,貌似简单的狼性企业文化却不简单,却要随着不同企业的需要、随着不同人的意志转移而转移,而千变万化,而纷繁芜杂。所以,对四种不同狼性的条分缕析将大大有助于我们接下去透过光怪陆离的狼性文化现象(“众说纷纭”代表个性,“异口同声”代表共性),抓住其内在的人性本质(“原来如此”)。

敬请关注赵伯平的微信公众号:zbpglzx2016

赵伯平郑重承诺:本微信公众平台上的所有文章都属于赵伯平的原创,同时敬请读者诸君进行监督!

赵伯平的四本管理“鸣”著:

最早发现《中国企业的病根子》(已出版);

于是提出《三阶梯管理》(已出版);

然后主张《以权威破除权威》(已出版);

进而呼吁《从狼性文化到磁性文化》(已完稿,待出版,有意向的出版机构请联系zbp079@163.com )。

个人简介
赵伯平:zbp079@163.com 先后出版过的著作和培训光盘有《中国企业的病根子》(名列“2006年影响中国企业管理的十本团购图书”之一)、《三阶梯管理》、《以权威破除权威》、《从狼性文化到磁性文化》。
每日关注 更多
赵伯平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