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农村建设建设资金问题研究综述

熊义杰 原创 | 2016-11-09 20:30 | 收藏 | 投票

 

我国新农村建设资金问题的研究综述*

熊义杰

(西安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710054)

 

摘要:自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以来,理论界和各级领导干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新农村建设的融资问题也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本文从我国的财政支农政策、我国的金融体系改革、BOTPPP等融资模式的研究都做了系统的梳理。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融资模式理论  研究综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而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问题,即新农村建设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在此历史背景下,学术界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的许多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结合实践不断充实和完善,取得了宝贵的阶段性成果。

一、关于财政支农政策缺陷及公共财政相关措施等方面

早在新农村提法提出以前,林毅夫等有关学者就对我国财政支农规模问题进行了研究,他在《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中指出2005年国家财政收入达到3万亿元,而中央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约为293亿元,不足财政收入的1%,与此相对照,城市基础设施规模达2万多亿元[1]。朱新武、雷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支农政策创新探讨》中指出从我国财政农业投入总量看,国家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并未达到《农业法》规定的要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要求[2]。统计资料显示,在1979~2002年的24年间,有12年财政支农支出增长速度低于当年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速度。尤其是1992年以后更为明显,1992~2002年我国财政支农支出年均增长速度为15.7%,而同期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8.4%,前者低于后者2.7个百分点。安广实在《我国财政对农业投入的问题及对策思考》中指出了我国农业财政支农中存在的问题,如:对农业财政支出量少、支出结构不合理、资金到位率低、支农重点不突出、投入体制不完善等[3]君楠、阎建兴在《论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支农体系的贡构》重点研究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支农体系,提出当前财政支农体系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为:国家财力不足;对财政支农职能认识模糊;政府对工业倾斜发展战略的长期推行;农业投入机制不健全[4]

在财政支农方式及管理方面,陈孟平在《转轨时期政府财政支农方式研究》中对转轨时期财政支农方式进行了研究[5],他总结了这一时期政府财政支农政策目标转变的特点:由追求农产品产量转变为平衡利益关系;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财政支农政策的实施体制问题,即政府财政支农政策的直接主体是政府财政部门和政府农业主管部门,但并不表明直接由这些部门来充当财政支农政策的实施组织最为合适。左良伦、何开发在《财政支农支出预算管理亟待完善》中重点研究了财政支农的预算管理问题[6],认为当前的财政支农支出预算管理体制出现不少新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梅书森在《财政支农支出管理方式》文章中,指出应完善财政支农投资管理体制[7]。目前的财政支农投资管理体制仍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投资重复,缺乏统筹规划;决策过程不科学;财政体制的不完善,也不利于财政支农资金运行效率的提高。

对于公共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措施,学者们都认为公共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只限于思想上的认识,口头上的宣传,更重要的是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要建立保证公共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建立完善的财政支农政策、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督机制、发挥公共财政支农资金的效率,都是广大学者探讨的重点。如李明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支持问题研究》[8]、韩振普在《关于公共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9]都提出了建立保证公共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通过公共财政投入为引导,吸引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三农”、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来调整财政支农的结构、公共财政支农资金效率的发挥必须有完善的配套政策措施等观点。

多年来,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增加,管理加强,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现行的财政支农政策还存在诸多问题,既有财政支农制度、体制、机制上的问题,又有支农资金管理使用上的问题,严重制约了财政对农业投入效果的提高。总的来说,目前对财政支农的研究可以概括为:①认识到农业财政投入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②对农业财政投入总量基本判断是短缺,主要由于地方财政农业支出缓慢;③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果不理想;④认识到农业财政投入体制进一步改革完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关于农村金融机构体制存在问题和推进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对策

张合金、李保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指出当前农村金融体制缺陷进行了研究[10],指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与农村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农村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差,持续经营能力缺乏;金融创新和金融服务滞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农村民间金融活跃,但缺乏必要的规范和引导;农村资金因缺乏良好的金融转化体系而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等缺陷,致使农村经济踯躅不前。彭川西(2001)黄燕(2001)重点对现行农村金融制度性缺陷进行了研究[11][12],指出现行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农信社分工协作的制度安排格局从形式上看无懈可击,但在实际运作中却暴露出诸多理论与实践上的缺陷。包括农村金融组织产权不清的状况依然存在;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主体和竞争机制;政府对农村金融组织管理混乱对银行的人事、财务、业务等具体事务仍进行行政干预,地方政府干预的贷款额也依然占有一定的比例等。

白钦先(2004) 等从西部农村贫困地区信贷短缺的原因、构建稳定的农村金融体系、未来农村金融发展方向依然不很明朗等方面提出了重建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农村金融体系的必要性,强烈呼唤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战略性重构、重组和重建,以实现“三农”发展对金融服务的总需求与农村金融服务总供给相协调、相匹配[13]。厉以宁在2006年黑龙江省农村调研上讲到,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有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金融体系有问题,效率低下,隐含着一定的风险。

王自力(2003)、韩俊(2003)分别从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应以农民为主体、改善制度环境、建立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彻底解决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的所有权不清晰,法人治理机构不完善等问题等方面提出了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观点[14] [15]

对于小额信贷问题的研究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国内有关的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如何引进国外小额信贷模式、小额信贷业务具体操作方法及目前小额信贷在我国实践尝试中遇到的问题等方面。孙同全在《扶贫小额信贷与公益信托制度研究》中对对外援小额信贷项目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从网络结构到所有权问题及机构治理方面都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但却没有提到小额信贷在村应如何发展[16]。武建平在《中国小额信贷十年》分析了目前存在的扶贫到户不良贷款占比高的原因,认为成功地开展小额信贷扶贫应该选择正确的贷款对象,有完备的组织体系,具备有效的财务保障机制,并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地区开展[17]。学者杨顺成提到小额信贷模式在我国的试点是基本成功的,大面积的行政推广是失败的。他在对比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和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村信贷模式后,分析了我国现有的小额信贷模式,得出了多种模式并存、不宜行政推广、引入竞争机制、利率市场化及创新机制的小额信贷发展建议。

还有更多的研究是从整个国家的宏观金融方面展开的,如樊纲(2000)、王曙光(2006)等分别对我国金融组织的结构失衡、实行区域性金融制度、地方性的民营金融机构、改革农村信用社体制和规范发展农村民间金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观点[18]

这些研究一部分是从农村金融体制的角度展开的,一部分是从整个国家金融体制的状况展开的,并不全都是直接针对我国农村金融体制,但都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揭示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我国农村经济乃至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的影响。因此,这些研究为我们开展农村金融体制的研究提供了一些理论方面的借鉴。

三、关于引进发达地区的BOTPPP等融资模式问题

舒欢、陈卫东、余东良在《以BOT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行性与政策分析》、肖子拾、梁文潮在《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问题探析》都指出要把中国有70多万行政村,有300多万自然村的饮水、安全、道路、交通等设施都建设好,需要4万亿人民币,建设资金和有效管理的缺乏仍然是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原因之一[19][20]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作为20世纪70年代后国际上兴起的以项目融资为基础的工程建设形式,是指通过协议方式,政府将基础设施建设交由项目发起人设立的项目公司进行建设,在项目建成后,项目公司通过经营所得回收投资收益,特许期届满后,项目公司将该基础设施无偿转让给政府,其有时被称为“公共工程特许权”。BOT方式的优点很好解决了利用民间资本弥补政府财政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并能够有效减少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投资浪费,利于引进先进专业技术,提高企业管理能力和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率与服务质量,扭转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产业的企业亏损,为国家和地方减轻负担,创造效益。而目前.我国需要建设大量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大力推广BOT方式在该领域中的应用显得势在必行了。同时,有关学者也对TOT(Transfer-Operate-Transfer),即转让-运营-转让方式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也进行了研究,其方式和BOT模式类似。

而与BOT模式相似的公私合伙-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有关学者在总结一些成功的案例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研究。胡静林、周发兴在《PPP模式在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中指出, PPP模式不仅是在新农村公路等最基本的设施上可以借鉴,而且在乡镇卫生院建设、农村污水处理、农村沼气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村村通电话工程等方面都可引进PPP模式,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21]

四、融资中农村经济组织即农户和乡镇企业作用问题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我国学者谭小芳同志在其专著《中国农村经济组织融资问题研究》做了系统而详尽的论述[22]。她从农村经济组织的融资障碍的需求约束、共给约束、环境约束三个方面论述了农村经济组织融资的困难性,从而提出重构农村经济组织的融资支持体系:包括正式融资渠道多元化和非正式融资方式合法化。正式融资渠道多元化包括:一、重组农业发展银行、重组农业政策性银行和设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二、改革农村信用社,包括转换农村信用社的营销理念、创新金融产品、完善联保贷款、发挥信贷员的能动性、培养与非正式融资部门之间的借贷关系及建立以动产担保制度为核心的抵押融资机制;三、培育社区中小金融机构,主要是指建立社区合作性金融机构;四、建立以平遥模式为特点的草根金融合规通道。非正式融资方式合法化包括:一、发展私募资本市场即开发多层次股权交易市场和努力发挥债券市场对乡镇企业的融资效用;二、支持非正式信贷;三、非正式融资方式合法化的策略等。

以上学者及政府机构、相关部门的专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资金融资模式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探讨,同时也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这对于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但是这些研究也存在着某些的片面性和不足。

首先,由于我国现在正在进行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而农村综合改革中,建立农村公共财政制度是一项重要内容。中央提出“省直管县”、“乡财县管乡用”的改革思路,也在试点中,因此,不确定的东西很多,所以许多建议也都不成熟,这也会加大从制度、体制层面来研究农村资金投入的难度。

其次,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积累了相当的资金,已经到了有必要也有能力以工促农、以城促乡的阶段,通过工业多渠道支持农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价廉的农用生产资料,帮助农业实现产业化。但是城市资金如何用于农村发展、工业如何促进农业发展,对于方面的研究还是甚少。

最后,好多理论都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没有和实际相结合,大部分都是从宏观方面来进行研究,而忽视了广大农户的生产自主性,没有从农户的本身出发来考虑融资问题,这样的研究往往是无源之水,一厢情愿,在实际应用中很难行得通。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中国国情国力[J].2006.4.

[2]朱新武,雷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支农政策创新探讨[J]经济问题.2006.12.

[3]安广实.我国财政对农业投入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03.9.

[4]杜君楠,阎建兴.论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支农体系的贡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0.1.

[5]陈孟平.转轨时期政府财政支农方式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0.2.

[6]左良存,何开发.财政支农支出预算管理亟待完善[J].四川财政.2004.12.

[7]梅书森.财政支农支出管理方式研究[J].财政研究.2003.10.

[8]李明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支持问题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7.

[9]韩振普.关于公共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理论学刊.2007.1.

[10]张合金,李保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J].金融与经济.2006.8.

[11]黄燕君.现有农村金融组织缺陷及创新[J].农村金融研究.2001.4.

[12]彭川西.对我国农村金融问题的现实思考[J].金融研究.2001.2.

[13]白钦先.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战略性重构[J].重组与重建.中国金融.2004.1

[14]王自力.重建农村金融体系.人民日报.2003.1.25

[15]韩俊.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中国农村研究网.2003.11

[16]孙同全.扶贫小额信贷与公益信托制度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2

[17]武建平.中国小额信贷十年[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8]樊纲.发展民间金融[J].资本市场杂志.2000.12

[19].舒欢,陈卫东,余东良.BOT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行性与政策分析[J].特区经济.2006.10.

[20]肖子拾,梁文潮.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问题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

[21]胡静林,周法兴.PPP模式在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财政.2006.9.

[22]谭小芳.中国农村经济组织融资问题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 本文完成于2008

个人简介
1982年本科毕业 1985年硕士毕业 1999年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 2000年晋升教授,西安理工大学区域经济学硕士生导师,陕西城市战略研究所研究员,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评审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出版…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