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大大常讲的三句话,你领悟了吗?

蒋巍巍 原创 | 2016-12-28 10:24 | 收藏 | 投票

第一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今年4月26日,习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思想是强盛我中华名族的精髓,为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所尊崇。

  

  5月17日,习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又指出,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又被称为“横渠四句”,源于北宋关学创始人张载,因张载是陕西横渠人,被后儒尊为“横渠先生”,被习大大多次引用。张载看来,“为天地立心”也就是“立天理”之心,因为天理“能使天下悦且通”,从而使“天下”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价值。在古代“天地”一词并不专指自然界。儒家经典《易传》中有一个关于天、地、人的“三才”宇宙模式,表明古人倾向于把天、地、人看作一个整体。因此,“天地”也就是“天地之间”的意思,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个人和人间社会。因此,张载把社会涵义的“天地”,也称作“天下”。另外,张载在《诗书》一篇中说:“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所以,这个“立心”的“心”就是恻隐之心,是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仁所由出的起点。故而,“为天地立心”一句可以理解为社会确立精神价值。

 

 

  “为生民立命”。古人普遍认为“人之命,天注定”,个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但是,张载认为,只要通过自己的道德努力,人就能够在精神价值方面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而赋予生命以意义。因此,“为生民立命”是说为民众选择正确的命运方向,确立生命的意义。

 

  “为往圣继绝学”。“往圣”,指历史上的圣人。儒家所谓圣人,其实就是指人格典范和精神领袖。关学家普遍认为,儒家圣人之学,自两汉以下,而魏晋,而南北朝,而隋唐,千百年间,一直未能善续先秦儒家的学脉。因此,关学家主张要努力恢复先秦儒家的形上智慧,使天道性命(心性义理)之学,内圣成德之教,重新光显于世。所以说“为往圣继绝学”,就是要恢复儒家中断了的学术传统,并且继承创新。

 

  “为万世开太平”。周公、孔子都提出过“太平”、“大同”社会政治理想,甚至到北宋的一些政治家也提出过“致太平”的主张。“太平”二字与“太和”一样,都是是儒家学术中最渊懿庄穆的观念。张载不但提出了要“太平”,还强调要“万世太平”,更是显示了他深远的视野和抱负:要为万世太平开创基业。

 

  张载的这四句话是在当时北宋王朝初定,国家四分五裂已久的现实基础之上提出的,当时的社会迫切需要重构社会秩序。张载提出的这四句话实际上就是从民众的精神价值、生活意义、学统传承、政治理想等四个层面对当时现实的点化。

 

第二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今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十次提到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强调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并告诫全党:“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不忘初心”一词,目前已知最早出自唐代白居易《画弥勒上生帧记》:“所以表不忘初心,而必果本愿也。”意思是说时时不忘记最初的发心,最终一定能实现其本来的愿望。“不忘初心”在佛教中流传甚广,如星云大师把他的一篇日记命名为《不忘初心》,他甚至以“不忘初心,不请之友,不念旧恶,不变随缘”来勉励大众,并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初心,又称“初发心”,来源于《华严经》。初心是菩萨修行的开始,觉悟成佛是菩萨修行的结果,初心与正果是密不可分的。华严宗四祖澄观《华严经疏》解释说:“初心为始,正觉为终。”《大方等大集经》也讲菩萨“心始心终”,所谓“心始”即初发心。从最初的发心到最终的成佛,此心是不变的,所以《华严经》主张初发心即成正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说法即从此演化而来。习大大也曾在多次讲话中提到《华严经》。

 

第三句话:“水利万物而不争”

 

  2014年11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水立方举行宴会,欢迎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各成员经济体领导人时,说到:各位同事,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我们之所以选择水立方来举行这个晚宴,是因为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2000多年前,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就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涓涓细流,泽被万物。亚太经合组织以太平洋之水结缘,我们有责任使太平洋成为太平之洋,友谊之洋,合作之洋,见证亚太地区和平、发展、繁荣、进步。

  “水利万物而不争”,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我在《成长力》的书中就曾提到:一个人最理想的性格就是“上善若水”的性格。大成者直接使用性格,不成者被性格左右,水造福万物,同时又滋养万物,却从不与万物争高下。

水动时,气势磅礴,飞流直下,如万马奔腾般的一泻千里,汇入浩瀚的海洋。

水静时,滴水穿石,坚持不懈,突破万难,穿透比他坚硬上千倍的东西。

水的行为是这个世上最能收放自如的,水是根据地理环境来决定它要走的路,无论是曲折蜿蜒、还是直上直下,无论是悬崖峭壁还是刀山火海,它都会依据地势的变化而变化,想尽一切办法到达要去的地方。

其实,水很简单,她只有一个方向,奔向低洼,从不考虑面子的问题,宽可以数十里,窄可以几米,地面上可以,地下也可以,甚至不考虑最终是奔向大海还是奔向沼泽,绝不会挑三拣四也没有任何借口。

其实,水的能力是最强的,它可以滋润,可以溶解,可以浸泡,可以冲刷,可以是“甘露”,也可以是“冰冻”。它不会计较利益得失,职位高低,他不在乎时间长短,环境好坏,它总是默默无闻的努力工作着,从来不与上级争锋,不与同级争宠,不与下级争功。

这三句话,在习大大的讲话中出现的频率较多,早一天领悟,早一天受益!

 

 

个人简介
蒋巍巍,男,汉族,著名领导力讲师,实战派企业管理顾问,北京大学国家软实力课题组成员,清华大学领导力培训中心、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EDP讲师。著有:《成长力》、《打造高绩效团队》、《这样执行最高效》、《提高团队决策力的…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