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生活我来管,我的工作你来管:心力管理研读心得1

王学秀 原创 | 2016-04-19 17:50 | 收藏 | 投票

  近日开始陆续拜读心力管理的一些著述,对心力管理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希望能够结合自己日常的读书和实践,写写学习心力管理的体会。

  “你的生活我来管,我的工作你来管”,这是刘先生在论坛演讲时提到的、在公司里和员工说的话。既然习大大卖包子的事儿引起了无数的解读,我们也赶赶时髦,说说刘先生这句话的意思。刘先生的意思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在基本的科学管理之外和之中,需要加强对员工成长和生活的关心和关照。这一方面,黑松林下了很大的功夫,包括员工买了摩托或电动车、公司就赠送“一顶头盔”的故事,包括公司在员工孩子入托、上学以及其它生活方面的关心和关照等等。

  按照契约化的劳资关系,企业是一个契约化组织——干活儿拿钱、拿钱干活儿,这是最原始的管理关系。从霍桑试验开始,这样的单纯契约化的劳资关系的边界就开始被突破了。之后的各种管理理论比如企业文化、柔性化管理、人本管理、心理契约、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等等,无一不在敦促着公司强化自己对员工关系的关注,也在持续扩展着“劳资关系”的边界。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企业藉此也获得了自身的竞争力,比如我们熟知的日本企业的“企业文化”。

  其实,像这样的关注员工需求、建立和谐劳资关系的事情,在很久以前就出现过。比如,众所周知的天津东亚公司,其创始人宋棐卿先生在其著名的“东亚铭”中就明确提出:“公司之主义:我们要实行以生产辅助社会之进步,我们要使游资游才得到互助合作,我们要实行劳资互惠,我们要为一般平民谋求幸福。”这样的理念,就值得我们许多“现代化”的公司认真思考。又如,著名的京都陶瓷公司,1959年,稻盛和夫与朋友一起创立京瓷公司时只有28个人。公司招聘了10个高材生——高中毕业生,他们工作了一年后,突然跑到稻盛和夫那里要求改善待遇,还写下了血书,如果不能保障他们的未来,他们就辞职!经过三天三夜的谈判,大家总算让步了。但稻盛先生说,自己服了那些要辞职的人,却没有说服他自己。自那以后,苦思冥想的几个星期,稻盛先生终于想明白了:年轻员工是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了公司,所以公司首先要明确,要保障员工及其家庭的幸福。我必须带头为员工谋幸福,这是我的使命!

  说完了这些,你可别认为,这样的“心力管理”类的管理就是东方管理,或者所谓“中国式管理”。这样的说法,实际上是对“西方管理”进展的“无知”。其实,在企业文化理论兴起和人本管理越来越成为企业家必须关注的问题之后,西方的许多企业家和管理学家也在思考类似的问题。比如,IBM著名的领导者小托马斯·沃森认为,一个企业成功和失败之间的差距经常可以归咎于这样一个问题,即这个组织是否完全调动了其员工的聪明才智和工作激情,它作了什么来让员工找到共同的事业?这个“什么”其实包括所中要素,而其中感情因素必不可少。韦尔奇就提到这样一个观点:原来的科学管理会比企业人的情感问题,而人总是带着感情工作的。因此,他主张要努力开发情感潜能的巨大力量,主张要赢得员工的“心”和“脑”。德鲁克先生总结这样的观点时认为,“人的多样化和对自由的追求是天生的,企业和组织的目的,就是提供一个制度框架,让每一个平凡的员工都能够做出不平凡的事情,只有自由而多元化发展的人,才能创造出真正持续的高效”。藉此我们认为,类似于黑松林这样的“心力管理”,不仅仅是中国的或东方的,也是西方的,是普适的普世价值。

  结合上述和与刘鹏凯先生的交流,我们认为围绕“你的生活我来管,我的工作你来管”需要讨论的有这样一些问题:

  第一,这样的管理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员工更好地干活儿、更高效地为企业创造财富?还是不仅仅出于功利目的,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也赢得人的全面发展?我感觉,在这方面我们没必要苛责企业家,即便是为了企业的利益,能够从各个方面关心和关注员工的需求,也是“善莫大焉”!毕竟在现实中,我们看到了太多“秦始皇式”的所谓领导,“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坏而政不修”!当然,如果企业家能够将对员工的关怀,上升到另外一个更好的层次,就如伟大的康德先生在“道德义务论”的第二条法则所说:“以这种方式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当且仅当一个人的行为符合下列标准时,他的行为才是道德的:人们不应该仅把他人做为谋取自己利益的工具,同时应该尊重和发展他们个人自由选择的能力。”

  第二,如何看待关心员工、员工的生活我来管的“成本”问题?我想,如果第一个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企业家为了增值自己的财富,会不断地加大对员工的各种工资包括福利的投入,试图激励员工更好更多地工作。当然,如果一个企业家能够真正做到康德先生所说,那他就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家,就变成了一个道德家了。可惜,在很多地方和很多企业,这都是价值高昂的“奢侈品”!

  第三,如何做到这样的事情?我们知道,在一家小企业,企业家可以做到这些事情。如果在一家规模庞大的公司,缺少了企业家的亲力亲为和随时随地的“成本”与“情景”的考量,做这样的事情的“边界”在哪里?我想,这也正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心力管理”最需要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希望在下一篇文章中展开。

  “公司为谁而生”?尼科·默克基安尼斯在《企业目的:伟大公司的起点》中提出的疑问,已经成为也将继续成为企业家们最重要的自我拷问。

个人简介
历史学硕士,管理学博士,南开大学商学院企业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企业文化管理师”核心主讲教授,劳动部“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标准”制订组成员、核心主讲教授,主持与参与多家企业企业文化咨询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
每日关注 更多
王学秀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