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企业文化论坛第53期:员工如何认知和适应不同的组织文化

王学秀 原创 | 2016-05-12 16:15 | 收藏 | 投票

  博雅企业文化论坛第53期的研讨主题是“员工如何认知和适应不同的组织文化”。这一问题更多来源于实践中的观察,感觉是管理实践中在管理问题和员工态度问题背后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影响员工与管理者及企业良性互动、强化员工企业生涯发展的重要保障。此次论坛邀请了曾在不同所有制企业或同样企业的不同区域公司、不同岗位工作过的四位朋友共同探讨,他们是国家电网公司客户服务中心冯晶女士、艺康(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客户经理德宝杰先生、渤海银行投资银行部郝宁女士、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姚飞博士。

  冯晶女士一直在国家电网公司工作,但经历过总部、基层单位、客户服务中心等不同地域、不同岗位。她认为,即便在同样一家公司,由于所在位置(总部或基层)、管理层级、地域文化、岗位变化乃至所在单位所在地不同,文化也有较大的差别。比如,总部文化较为强调严谨的工作氛围、与领导及同事融洽而有礼貌的关系,以及为人处世的谨慎与低调等;而在基层单位工作时,其文化取向和总部就有较大的差别,需要以基层员工喜欢和熟悉的方法及形式与之保持“文化上的一致性”;而目前工作的客户服务中心,因为全球规模最大和没有管理的先例,同时地处大城市的郊区,所以中心目前的文化基本上趋向于创业文化及“家”的文化,因为大家一天的工作生活基本都在单位。有意思的是,在不同的组织层级工作,大家相互的称呼也不太一样,比如在总部相互称职务,在基层每人都有外号,在客服中心因为倡导“家文化”,大家以兄弟姐妹相称。在对文化有这样的一些全面认识后,一个员工如何适应不同的组织文化?冯女士认为:第一,不管到怎样的单位和层级,首先需要了解所在组织的文化:第二,要适应不同文化以促进工作,要有“空杯”状态,要善于自我检讨,即考虑之前的文化模式及是否适应现在的文化模式;第三,甘于把自己放轻,不自我中心;第四,文化适应的目标是团队为重、事情为重,以团队和谐及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方向。

  德宝杰先生在蒙牛、雀巢和艺康等三种公司工作过,他从饭局买单、经理的办公室、是否有党组织、家庭活动、奖励方式、管理层变动等方面对三家企业进行了对比分析,很生动地展现了不同所有制、不同国别企业文化的差异。比如,在饭局买单这一问题上,蒙牛是领导买单,雀巢是AA制,艺康是领导或老员工买单;从管理办公室看,蒙牛经理办公室“高大上”,雀巢经理办公室独立、较小,艺康经理的办公室也是独立且大小适中;在家庭日方面,蒙牛没有家庭日,而后两者都有;在奖励方式上,蒙牛是以明星式的照张贴形式予以表彰,而后者相反;经理层变动方面,蒙牛变动大,雀巢定期更换,艺康变动小。对于员工如何适应企业文化,德先生有四点建议:第一,正确理解组织文化背后的意义;第二,辩证地看待组织文化及其对员工成长的影响;第三,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第四,不换文化,就换工作。

  郝宁女士从韩资银行转到国有股份制银行工作,她将之前工作过的韩资银行文化定义为“民主式+权变型”,而将现在工作的股份制银行文化定义为“团队为中心+结果导向型”。她认为,工作的变动首先使她由外资银行元老转变为国有银行的新员工,而这一过程中需要有一个重新的自我定位,之后要通过与同事的交流、工作中的观察及用心感知,更多更快地了解新组织的文化,以便快速地实现文化的融入和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员工自我的态度很重要,就是要瞄准事业成长目标,认识文化认知与融入的重要性,积极调整自己。同时她认为,在帮助新员工融入新文化的过程中,公司尤其是管理者也要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比如,管理者要在工作过程中更多帮助员工了解企业的历史、了解企业的工作行为及特点、解释一些“为什么”的问题,以及帮助员工尽快进入自己的工作角色。

  姚飞老师先后在台资企业、美资企业、私企及国有企业及事业工作。他结合自身经历和感悟认为,所工作的台资企业是一种“学习+专业”文化,等级关系不明显,没有圈子;所工作的美资企业是“业绩+幸福”文化,等级关系不明显,没有班圈子;所经历的私企是老板文化,等级关系不明显,但与老板关系远近对管理和文化的影响很大;所经历的国有企业是“帮派+官僚”文化,等级关系明显,利益圈子明显。根据上述经历,姚老师分别从“业绩导向or关系导向”、“关系交换or关系取向”角度进行了组织文化及员工适应性的分析。

  围绕四位嘉宾的分享,参与论坛的朋友们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1。 认知和适应不同的组织文化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对员工、对企业都有重要意义。有朋友认为,我们四位嘉宾分享的,是他们自己工作中的“主动作为”,即主动更换更好的工作。与此同时要认识到,在实践中还有更多员工是“被动”地离职换工作,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在员工被动离职的过程中,他自身对组织文化的认知和适应是否顺畅?如果不顺畅,他自身应该怎样改变?同时最重要的是,组织和管理者应该如何引导他们学会积极地适应新文化?同时,能够正确地认知和对待组织的文化,是员工个人能力进步的表现,员工个人职业的成长,与其正确认知和适应文化的能力是成正比的。因此,需要引导他们正确地认知、分析、领悟和适应组织的文化。

  2。 需要认真研究员工感受组织文化的渠道。有朋友认为,对员工感受文化的渠道或者说要素的研究很重要,如果弄清楚了这些东西,无论是员工还是管理者都可以“有章可循”。但实际上我们知道,这一问题恰恰是管理中尤其是企业文化建设中最难的一点。正如文化的建议途径一样,文化感知的途径,也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甚至五花八门的。比如有朋友提到,他体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上下级关系、上下级之间“给不给面子”以及他们之间的信任程度等等。所以,如何了解与把握员工认知企业文化的“真实感觉”的渠道和途径,的确是一项重要工作。

  3。 员工遇到了与自身文化相抵触的组织文化怎么办?这其实是一个蛮大的问题,而且不仅是在企业中,在所有的社会领域人们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需要分清楚是行为上的抵触还是价值观方面的抵触;二是要分清楚,这些抵触和矛盾是不是真实的、是不是不可妥协和调合的,当然最重要的还在于,员工认为和自己相抵触的组织文化或价值观,到底谁的更有道理?比如,员工较低的价值观遇到了组织较高的价值观要求,你会怎么办?同样,如果反过来,又会出现什么情况?但这一方面,难能可贵的是有年轻朋友认为,需要在企业中通过代际的过度,慢慢去除一些不良的传统文化模式。

  4。 好的组织文化,一定是科学和人性的有机结合。有朋友认为,要将企业管理中的科学与人性结合起来,而引导员工认知文化的重要途径是:企业倡导什么、鼓励什么?企业工作中必须做的是什么?企业工作的“红线”是什么?

个人简介
历史学硕士,管理学博士,南开大学商学院企业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企业文化管理师”核心主讲教授,劳动部“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标准”制订组成员、核心主讲教授,主持与参与多家企业企业文化咨询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
每日关注 更多
王学秀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