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三千字推荐六十四本书 ——我的荐书目录(2016)

魏延安 原创 | 2016-07-21 23:12 | 收藏 | 投票

 

  知道我爱好读书,周围的朋友读书时经常让我推荐一些书目,2010年、2013年我先后两次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整理了一个荐书目录。转眼又是三年过去,新读书一百五十余本,再挑些出来,对原来的荐书目录进行调整和充实,达到7类64本,供大家参考。

  一、综合丛书类(4种8本)

  1.《世纪大讲堂》系列。由凤凰卫视出版中心出版,是对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节目的文字化编撰,目前出了国学、美意、资本、流变、大国、清议、开放共7辑,一批著名学者先后登台亮相,并与现场观众交流,确实有真知灼见,一些篇章发人深省。同时,还发行年度的单行本,出到第21辑。我读过的重点推荐以下几个选本:

  1.1.《从富强到文雅》(凤凰卫视出版中心编,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本书薄得只有200多页,也是现在少见的小开本,但却深深打动了我。这本书精心选编了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的11篇相关文章,集中讨论了中国富了怎么办的问题,可谓极具现实性。

  1.2.《世纪大讲堂(社会卷)》(凤凰卫视编著,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也是与《读书》十年集类似的选编本,对2005年以前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社会类的题目进行了选编,一些重大社会课题的提出至今依然发人深省。

  1.3.《世纪大讲堂17辑》(凤凰卫视编著,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波及全球,2008年的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对于经济问题给予了过多的关注,所形成的《世纪大讲堂(第17辑)》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成了经济问题的专家解读集,不过也好,可以集中享受一下由经济学大家带来的经济学盛宴。

  2.《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国家图书馆编,第一次出了4册,第二次再出4册,如今有整合后的7卷盒装,是近5年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的精选,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近些年分年度出年度选集,也值得一读。

  3.《读书》杂志十年选集(1996-2005)。一套五册,《读书》杂志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不愧是《读书》十年的选集,汇编多篇精彩文章,是一套高质量的选本,我想重点推荐以下3册:

  3.1.《<读书>现场》,《读书》以文史知识为重,但也广泛涉猎,特别是1996年以来,《读书》发表了一系列专题讨论,涉及到民主、全球化、三农问题、国企改革等多个方面,好多是社会关心的全局性问题,《<读书>现场》就是这一过程的真实记录。

  3.2.《改革:反思与推进》,主要反映1996—2005年《读书》围绕中国的经济改革所作的关于三农问题、国企改革问题、经济与道德、公平与效率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讨论与争鸣,至今依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3.3.《重构我们的世界图景》,这本书带给我阅读的感受类似于《五百年来谁著史》,其内容是对全球化的一种反思。对于正在加快进入世界一体化过程的中国来说,全球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全球化的世界将向我们展示出什么样的前景?本书收集的文章,表达了作者们重新构建和影响世界图景的努力,有利于我们突破西方的话语藩蓠。

  4. 《1978-2008私人阅读史》。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读书参考书,在图书泛滥的今天,有这样一本书,无疑是书海航行中的灯塔,书中34位“读家”的30年读书心得和推荐书目给了很好的读书指引,也可从中认识改革开放30年来阅读的一般规律。

  二、政治经济类(7本)

  1.《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美)威廉·曼彻斯特著,朱协译,海南出版社出版。新闻视觉下的美国当代史,洋洋洒洒上百万字。读后可以感到,曾经的美国,并没有逃脱一般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普遍历程,在它成长为世界超级大国的过程中,依然是血淋淋的原始积累过程,有着为人不齿的殖民历史,还有着对下层阶级的无情剥削。然而,如何从濒临垂死的境地到迎来发展的又一个春天,美国的历史并不仅仅用幸运可以表达,我们需要认真探究其中的缘由,特别是当我们也日益走向强大的时候。然而,对书内容的赞美并不能代替对书印制质量的“吐槽”,上百万字合为一本,书重达二斤六两,每端上一阵,手腕就有些吃不消,固然是省了书钱,但却付出了更多阅读的体力辛苦。建议选择5卷分装本。

  2.《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新华出版社出版。是原苏联的部长会议主席也就是总理雷日科夫所写,真实地再现了苏联解体前的末世乱象,先是民族问题突现,处置方法失当,引起连锁反应,然后是外部插手,风云突变,最后是高层分裂,轰然崩溃,读来让人触目惊心,沉痛不已。

  3.《八次危机:中国真实的经验1949-2009》,温铁军等著,东方出版社出版。通过本书,忽然间发现建国后已经历“八次危机”。不论是“经济危机”还是“阶段调整”,名词的刺耳与顺耳并不重要,关键是发展的过程中确实出现过波动。今天的危机与挑战依然严峻,回过头来,把建国以来的历次危机及其化解进行系统的回顾,温故而知新,不仅有历史价值,更具有时代意义,这便是本书最大的价值。

  4.《重新发现社会》,熊培云著,新星出版社出版。社会建设一词在近年被高频率提起,中央对于社会管理创新的提法已经到了一个历史性的高度,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现实中,无论政府,还是民间,似乎都在准备迎接着一个社会建设潮流的到来。作者分析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与现状,就如何重新焕发社会的活力与创造提出了见解。他对这个时代有一个基本判断,即“二十世纪流血,二十一世纪流汗”。

  5、《增长的极限》,(美)丹尼斯·米都斯等著,李宝恒译,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在出版四十多年后,正好适合今天的中国读。罗马俱乐部的学者们,运用了指数增长的概念,挑出了事关人类发展的几项关键指标进行测算,结果是让人不寒而栗的,地球根本无法支撑人类无休止的经济增长需求,迟早会坐吃山空的。好在人类的历史并不符合指数增长的特征,而新的矿产资源还在被发现,新的技术手段还在出现,书中的预言并没有如期实现,人类还可以再折腾若干年的。然而,一个警钟时刻在敲响,难道我们目前的发展模式不是存在很严重的问题吗?资源与环境,始终是架在人类脖子上两把锋利的钢刀,只是什么时候用力而已。今天的中国,发展确实到了根本转型的时候了。

  6、《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马立诚著,东方出版社出版。 如果不是阅读马立诚先生的这本书,真的很难想象,改革开放以来竟然形成了八种不同的重要社会思潮(这还不包括一些不重要的)。由此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总是要不厌其烦地讲道路、讲制度、讲理论,背后就是因为有纷争,而对于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思想的认同非常重要。目前越来越多的社会争论,其实背后就是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在推波助澜;各类难解的社会难题面前,也总少不了各类思潮亮出的“法宝”。然而,历史的轨迹表明,其行进的方向总是在诸力牵引之下择其势均力敌之处而行,特别是相对那些极端的思想而言,黄仁宇先生在这方面有具体的历史路线图来解释。从这一点看,历史大部分时候走的是中庸之道,不偏不倚;除非这条道路走不通,历史之河才会冲破现有河道,被迫改道。

  7.《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王伟著,南方出版社出版。我很少看所谓的流行书,但这本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读了一下,感觉不错,一是语言通俗流畅,力争将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用简单的话语讲出来,效果不错;二是在讲述的过程中从政治经济和地缘政治的角度加以回顾和剖析,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有独立思考;三是着眼于中国走向世界的命题,在讲解世界格局形成的由来以及未来走向的同时,对中国的未来作出了预言式判断。

  三、历史人文类(15种16本)

  1.黄仁宇历史书系,主要有《万历十五年》、《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国大历史》等10多种,是经济历史学的代表,始终在宣扬大历史的观念,尤其以《万历十五年》最为有名,带给中国史学强烈的震撼。黄氏著作最早由中华书局引进出版,后来的系列作品由三联出版社出版。其中,近读有以下两册值得关注:

  1.1.中华书局出版的《现代中国的历程》,是对黄仁宇诸多历史著作的选辑本,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大历史研究的基本脉络,我在本书的阅读过程中,顺便对读过的大历史系列作品作了系统回顾。如果没有时间对作者的大历史系列作品逐一阅读的话,本书倒可以作为概览的选择之一,有管中窥豹之感。

  1.2.《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九州出版社出版。是我所读的黄仁宇著作系列的第11本,与以前读过的黄仁宇作品类似,这一本也是其大历史观理论的延续之作,时限为蒋参加革命至1945年抗战胜利。本书从大历史的角度分析了蒋介石成为国民党军事政治领袖并最后失败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因素,从而进一步阐明,中国要从一个中世纪国家向现代化国家转型,必然经历三个阶段,一是高层架构的形成,二是基层的广泛动员,三是上述两者的连通;蒋介石及国民党政权完成了高层架构的历史任务,而毛泽东与中共则完成了基层动员的历史任务,改革开放实现了上述两者的连通,基本使中国步入现代化道路。

  2.《五百年来谁著史》(增订本、第二版),韩毓海著,九州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的阅读感受对于我是颠覆性的,不得不承认,我们在西方的话语权下沉浸了太久。当我们一直习惯地用西方的话语不断反思着自己的落后与愚昧时,一种不同视觉的历史分析路径往往能引起震撼性的效果。对于本书,我是在目瞪口呆中开读的。仅仅是明清灭亡的货币视觉,便足以让人震惊,更何况对于中国历史问题的若干另类反思,无不引人深思。

  3.《走出中世纪(增订本)》,朱维铮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的出名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其独特的史学角度和论点引发了一场激烈争论,一切皆因其中世纪的概念。中国可曾有过中世纪?中国是因落后而挨打吗?中国的形象如何突然间从天堂到地狱?思想文化何以出现中国式的倒退?对外的学习何以越来越不自信?诸如此类问题,作者均有独特的见解。

  4.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古代政治运作、权力游戏的历史巨著,是古代帝王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德必读史书。九百年后的今天,柏杨先生耗时十年(1983-1993年)将其译成现代语言,亲自增绘地图,并注入自己的观点,谈论历史成败因果,使一部原本只供帝王将相阅读的史书在今天的读者面前竟然如此之亲切。全书9辑36册。由北岳出版社出版,现在市场上基本是万卷图书公司的版本,但二者完全是一个版本,甚至包括错别字。虽然这个版本我不是十分满意的,对其装祯设计不大气、地名注释有错误还有错别字我有意见,但确实是目前市面上能找到的方便阅读的最好的《资治通鉴》通俗读本了。新近又出了改进的彩色版本,可读性更强了。

  5.《中国历史常识》,吴晗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完全是老书新读了,因为在建国之后就编好了,现在算是重出江湖。但为什么还要推荐呢?因为我看到了像吴晗这样的一批大学者们,他们在主持编纂事业的严谨态度,这本书完全奠定了此后几十年的中国历史学教科书的框架结构,到今天依然万变不离其踪。当然了,透过这本书,又可以看得到这几十年间历史学的演化轨迹,那些曾经十分生硬的阶级斗争语言痕迹,今天已经很难看到了,现在回看一下,也是十分的有趣。仅仅凭着这一点,谁能说我们的时代不是在飞速地前进?

  6.《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许倬云著,新星出版社出版。本书由许倬云先生在台湾清华大学的系列演讲结集而成,包含两个部分,上篇5讲着眼于对中国古代文化与历史的考察;下篇4讲侧重于对近代科学革命产生的背景及其未曾在中国发生的原因的讨论。另有附录一篇,主要比较几个古代文明的发生,可作为上述九讲的拓展和延伸。这些大致反映了作者上世纪70—80年代对中国历史的一番省思,亦勾显出作者独到的学术追求——把中国历史引入现代史学之主流,使中国历史可作为解释世界历史意义的重要依据。这是典型的大家小书,一点都不难读,读后引起了我关于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一系列联想与思考,写下5篇札记。

  7.《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许倬云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从本书论述可以看出,因为中国古代缺乏现代国家的意识,当然世界也一样,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只是近三百年的事,而只有天下的概念,又相当模糊,特别是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这样中国的概念也比较难定义;又因为中国文明不曾因为外力而中断,且不断融合了其他民族,但又以汉族为主体,当然今天的汉族本身也是融合了多个民族,这样中国天然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可与一般民族国家对应;还有,中华文明的延续性与西方的历史层积式或断裂式文明不同,而是以乡土为基本原点,不断以同心圆的形式外扩,所以有很强的向心力,尽管有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人心所愿,大一统有根深蒂固的传统,等等。所以,中国如许倬云所说,是一个复杂的共同体,切不可生搬硬套任何西方民族国家理论。

  8.《明朝那些事》系列。网络红人——当年明月所著,2009年出到第7部,终于划上句号,出版社中间也有变更。这一书系是在网络上引起阅读狂潮后才以出版物的形式推出,可以说达到了平民讲史的一个历史性高度,语言活泼、幽默风趣,正如书的宣传语――原来历史还可以这样讲。

  9.《帝国政界往事》系列。李亚平著,北京出版社出版。2009年出到了第4册,继讲了明史、宋史后,开讲清史。如果说历史专著像美声唱法,而通俗历史作品像流行唱法,则本书是介于其间的民族唱法。写得很有底气,也比较活泼。

  10.《开卷有疑:中国现代史读札记》。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是杨奎松先生的史学力作,以史著评论和理论探讨的形式解释了中国现代历史研究上的若干焦点问题,如中外争论不休的平型关大捷、西路军的问题等,是有着深厚功底的史学专著。

  11.《朝闻道集》,周有光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朝闻道集》,顾名思义,朝闻道,夕死可矣!周有光老先生以百岁之身,竟然“自学”,从语言学家向社会学家转型,由于其语言学的深厚功底,其“自学”过程留下的笔记自然非同凡响,文字异常简练而文络异常清晰,读之不仅酣畅淋漓,读后更如醍醐灌顶一般,什么高深玄妙文章,什么大部头理论成果,全都被老先生三言两语说得清清楚楚,能读上老先生百岁的“自学”笔记,真可谓幸事。如果再形容一下,周有光老先生真可谓传神的社会科学“科普作家”新秀了。

  12.《菊与刀(上、下)》,本尼迪克特(美)著,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据说这是一本了解日本人的经典书,此书的编写当初仅是为了美国政府更好的了解日本人,以便尽快结束惨烈的美日太平洋战争,让第二次世界大战划上句号,但不想此后的几十年,此书却成了畅销不衰的了解日本人的优秀读本。因此,在读完本书的时候,我禁不住发出对作者——那位美国老太太的敬佩之情。

  13.《鸦片战争》,「英」蓝诗玲著,刘悦斌译,新星出版社出版。从本书可以看出,鸦片战争绝对不是西方宣传的先进国家对野蛮国家的贸易之战,而是一次赌博式的贸易流氓行径,但幸运地是英国人赢了,从此历史由胜利者书写。当然,也不要一味诅咒英国人,腐败的清王朝实在招架不住任何的攻击,但也绝对不到一些历史学家说的,中国历史要感谢英国人的程度。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的20年清王朝竟然没有长任何记性,白白浪费20年时间,直至遭遇第二次鸦片战争。而鸦片战争的最终消亡竟然是国产鸦片的崛起,这绝对是黑色的历史幽默,而那时英国早已步入现代国家,开始洗涮净那段令人作呕的历史。

  14.《丑陋的中国人》。柏杨著,人民文学出版社。柏杨先生可能是继鲁迅之后对中国的国民劣根性批判最有力的人。柏杨先生初次提出“丑陋的中国人”是在1984年,那里我年龄还小,至今已过了近三十年,而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已进行了三十多年,但时至今日,国人的陋俗依然还在延续。这本书今天读起来,依然有着强烈的时代意义。

  15.《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雷颐著,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以解析奏章的形式展示晚清时代的一些重大事件,既是对李鸿章的解读,也是对晚清史的解读,内容别致,分析到位,而文字平实,娓娓道来,比起通俗史学读物多了些厚重。

  四、经管励志类(8本)

  1.《细节决定成败》。是通俗类财经图书的两个经典之作,发行均在千万册以上,后续的仿制作品层出不穷。前者由汪中求著,新华出版社出版;后者的作者是成君忆,中信出版社出版。今天看来似乎有些粗糙,但当年引发的阅读风潮今天依然让人记忆犹新。

  2.《激荡三十年》。吴晓波著。想以《史记》的笔法记录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企业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30年的经济史,本书延续了作者成名作《大败局》的写作风格,史料丰富,文笔优美,相当成功。中信出版社出版。

  3.《货币战争》。由宋鸿兵编著,中信出版社出版, 2007年出版后轰动一时,以文学的笔法揭露了当今世界金融体系的种种弊端,读后令人震惊不已,虽然不敢全然相信,但对货币体系的可怕也有了解。更为值得称道的是,本书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形成做了详细的说明,并准确预测了暴发时间。

  4.《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 1870-1977(上、下)》,吴晓波著,中信出版社出版。自从《大败局》之后,凡吴晓波新出版的财经类图书我必读。透过百年的企业史,可以全景式的看到民营企业在期间的艰苦奋斗历程,也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扮演的从属角色的真实存在,从而得到一些关于当代企业发展的启示。

  4.《赢在执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是由管理培训大师余世维带来的关于企业执行力问题的专著,在企业界有较大的影响,全书详细地分析了中国企业执行力不足的表现、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提高政府的执行力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5.《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再版多达几十次。本书实际上把东西方管理理念在“人”的层面做到了融合,即管理核心在人而非事,根本在于人的精神问题而非物质问题,主要解决的是人的品德问题而非能力问题,管理的理想境界是人的集合协调而非个人的单打独斗。这让一般意义上的以探讨“技巧”为主的管理类图书相形见绌。

  6.《大学生竞争说》。陈清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大学生竞争讲习所”二十讲的文字版,在前言中,作者讲到“这是一本为大学生量身定做的就业竞争策略方案”,“是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的一种补充”。通过本书,讲述了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亮相、演说、打电话、写作、面试、见习、出差、会议、与上司打交道等诸多专题,并总结出100个谋业竞争细节,其中不乏细到带卡片、电话第一句怎么说、发言手抖了怎么办等细枝末节的问题。即使我已工作了十多年,看了仍有收获。于是我甚至感叹,当初工作时为什么没有这样的一本书做参考。

  7.《把信送给加西亚》。(美)哈伯德著,中国青年出版社。一本薄得连单独成书都很勉强的小册子却成为了世界六大畅销书之一,其魅力为何如此之大?书的封面上醒目地标示着“这是一部关于忠诚、责任、创造性的管理书”,也是“党政机关提升执政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畅销读本”。而在我看来,在所有这些宣传语中,最为核心的是责任,一旦当一个人意识到责任,他就会忠诚,就会激发自己无尽的创造力,来履行自己的责任。

  8.《褚时健:影响企业家的企业家》,先燕云、张赋宇著,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关于褚橙的研究文章已经不少,大多停留在商业的表面,以为有一个人生大起大落的故事就能让农产品充满故事性,完全是大错特错。读了这本书你就会发现,那种几乎与生俱来的工匠精神让褚时健逐渐成长为非同一般地企业家,特别是在烟草行业上。好多人以为,褚时健在烟草行业上主要是敢赌,借钱上最好最大的设备,赢得市场先机,他们却忘了褚时健敢赌的背后是他可以自豪地说自己掌握了最好的烟叶!好多烟草企业和农民仅仅是买卖关系,而褚时健将之发展为利益协同关系,种的烟越好,收购价越高,正向激励越高,而且这个激励水平达到其他烟草企业望尘莫及的程度。所以,后来大家说褚橙好吃,实际只是把与烟农打交道的成熟经验用到了橙农身上,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到最高程度,从而生产出好的产品,甚至褚时健为此而不惜与弟弟分裂,而迷信于技术的联想佳沃至今好像还没有掌握这个诀窍!

  五、文学传记类(9本)

  1.《沉思录》,马可·奥勒留著,何怀宏译,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一个古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因为温家宝总理的推荐而在今天广为流传。作为一个皇帝,马可·奥勒留没有能力挽救这个不断下滑的帝国,但作为柏拉图所梦想的“哲学家王”,他在马背上的人生思索最终让他为后世所铭记。因为是人生的思考,读起来肯定要慢些,跟着要思考,一本二百来页的书我竟然断断续续地读了三年,写下的札记近万字。最大的感受是,其对世界的理性思考,对人生的理性主张,恰恰如炎炎夏日中难得的清凉,其思想的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的崇高,还有作者心灵的安宁与静谧,对于当今这个浮躁的世界和同样浮躁的人心来说,无异于非常有效的清醒剂。

  2.《人与永恒》。周国平著。虽然只有薄薄的200页,但充满了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是作者六年里随手写下的小杂感,每次写完谁也不让看,然后一次摊在读者面前。书中是由一个个单独的句子构成,几乎没有超过三句的片断,但就是这些隽永的文字引起了有关人生的深深思索。

  3.《李鸿章传》,梁启超著,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与名人动则上百万字的大传相比,这本关于李鸿章的传记是有些“单薄”了,竟然只有几万字。然而,字数少却恰恰能显示出作者的深厚功力,本书的传主与作者都是近代历史名人,也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名人名传了。一句“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不仅是梁启超对李鸿章一生的精辟论述,而且也饱含着对晚清际遇的时代哀叹!书中关于李鸿章的许多盖棺定论式的评判已经成为经典公论,一般人难以望其项背。

  4.《秦腔》,贾平凹著,长篇小说,是悲观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写实,传统农村正在现代社会变革的冲击下频临解体,是我个人认为的贾平凹最好的小说,作家出版社出版 。

  5.《苍黄》。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蛰伏了10年,官场小说创作的早期风云人物王跃文又出新作,此书写得真实、冷静,绝无第三者角度的感叹、注释,读起来的感觉就像触目惊心的纪录片,让人又怕又痛。如果说十年前的《国画》描写的是以朱怀镜为代表的个人在官场的堕落,则《苍黄》描写的是官场整体的堕落,这是最令人痛楚的。

  6.《长征》。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军旅作家王树增以翔实的史料和动人的文学笔法为我们再现了长征这一震撼世界的壮举。我最感动的地方是红军战士大多只有二十岁左右,即以这黄金一样的年龄,义无反顾地参加了惨烈的漫漫征途,为了理想他们可以牺牲包括生命在内的任何东西,这让我们今天的同龄人是如此的汗颜。而对于长征中的几个关键性历史问题也以厚重的史实和客观的陈述给予了披露。

  7.《西行漫记》。埃德加·斯诺著。可能大多数在历史书上熟悉了埃德加·斯诺这个名字,但他的闻名中外的著作《西行漫记》却并没有多少人读过。但你只要拿起《西行漫记》,就会喜欢。这绝不是一本红色精典那样简单,其创造的中国革命史研究的史学价值和世界报告文学史上的文学价值皆让人大吃一惊,而且神奇地受到着众多的年轻人的喜欢,魅力非凡。

  8.《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郦波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在百家讲坛看过郦波先生的讲课片断,感觉非常好,娓娓道来,生动活泼,也不乏诙谐幽默,表情、语言恰到好处,所以就留心起他的作品。这本书分上下两册出版,虽说没有什么所谓的《曾国藩家训》,但以曾国藩这样的历史人物,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家训,只需要整理而已。在书中,郦波从修身、养性、自立、自达;识人、用人、立人、达人两大方面八个部分,生动阐释了曾国藩家训的智慧与思想。

  9.《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张宏杰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学者张鸣曾开玩笑说,对于历史热门话题的研究,相当于在河里有鱼的地方捞鱼,大家都挤着去了,再想捞点什么不容易。但张宏杰还偏想在曾国藩这个已经达到泛滥程度的研究领域下手,结果还真有了收获,他的作品给世人展示了成功学之外的曾国藩。

  六、三农问题类(11本)

  1.《乡土中国》,费孝通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收集的是作者在上世纪40年代后期,根据自己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写成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作为农村社会学的经典,自出版以来再版不断,不仅成为研究农村问题的基本参考书,而且书中提出的“乡土中国”“熟人社会”等概念也深入人心,成为表述农村的基本名词。以前虽通过其他途径片断式地读过,但对照现实通读全书后,依然引起深刻的思考,形成札记近万字。

  2.《农民的终结》,(法)孟德拉斯著,李培林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农民问题,读来让人深思,我在阅读中不觉写下十篇札记近万字。在阅读过程中,我惊奇地发现,法国的农民问题也与中国有如此高度的相似,而法国在上世纪末走过的农民问题化解历程对中国有诸多启示,我们不得不反思,今天的时代是农民的新命,还是历史的宿命?

  3.《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杜润生著,人民出版社出版。作为党内最资深的农村问题专家,其回忆录也就是农村政策体制的变革史,在本书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建国后农村经营体制的变迁历史。

  4.《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温铁军著,三联出版社出版。一个真正懂得三农问题的专家关于当前三农问题的深刻反思,也回答了一些所谓解决三农问题的“洋方子”、“偏方子”的谬误。而且,据说三农一词也是温铁军先生首次提出成一个词的,同名文章在《读书》发表后曾引起强烈反响。

  5.《乡村的前途》。贺雪峰著。作者是三农问题乡村治理派的代表,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要建设“ 低消费、高福利”的生活方式,对村社本位、农民福利、农民组织、文化建设、老年人协会、土地制度、公共品供给等问题有些独特性的意见,与主流意见有些差异。

  6.《改造传统农业》,(美)舒尔茨著,梁小民译,商务印书馆出版。如何让传统农业现代化?绝对不是简单的工业化。这一个小册子阐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农业现代化首先是思维的现代化,要让农业在本质上与现代化的精神相吻合,而不是在形式上被工业改造。作者在这一点上的批评,与孟德拉斯在《农民的终结》中对“传统现代化”的批评是相似的。为了实现真正的农业现代化,需要更多地加强对农民的现代科技和经营理念的培养,更多地从技术的角度去推动农业的改变,这比简单地增加对农业的物质投入更重要。所以,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改造传统农业就是需要更多地向农民投资,必须以更大的力度加强农村教育事业。

  7.《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黄宗智著,法律出版社。在一片对小农经济的指责声中,黄宗智对小农经济却充满了信心,他认为舒尔茨学派对于中国农业道路的研究,忽视了一个最大的现实,即土地的十分有限性和劳动力的严重过剩,这让西方十分灵验的产权经济理论在中国打了折扣。作者坚定地认为,来自食品消费变化所导致的农业结构转型和源自非农经济发展带来的收入上升的变化,正让中国的农业发生隐性革命,结果是农业劳均产值持续上升,在近三十年中上升了不止五倍,远远超过一般意义的“农业革命”。作者给中国农业指出的方向是,基于源自其计划经济和其后的市场化的独特的承包地制度,中国更可能建立一个以小家庭农场为主的农业制度,避免农民无产化的过程,这个思想倒是很合中央政策的节奏,只是中央还给了其他农业经营模式以空间。 

  8.《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李培林著,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翻译了法国社会学家孟德拉斯的著名学术著作《农民的终结》,引起了学术界关于城镇化、工业化背景下的农民问题讨论。此后,作者又进一步深入到对城中村农民问题的研究,结论表明,村落的终结不会随着城中村的改造而结束,而是依然延续着乡村治理的惯性继续前行,这时的村民只是住在城中的农民而已,但等到在城市出生和成长的下一代走上前台的时候,村落才可以说正式终结,这一过程大概需要二三十年,城镇化问题的复杂性由此可见一斑。

  9.《一个萝卜的革命》,(日)藤田和芳著,李凡、丁一帆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这本薄薄的书,我很看重,因为这是我带着一些困惑阅读并得到一个很好答案的书。为什么一个看起来曲高和寡的有机农业事业,在中国国内一片质疑并举步维艰的时候,一个日本的协会却可以做得很好?让人深思!这本书让我坚信一个道理:那些意图在农业产业上真正做出一些成绩的想法、项目,必须符合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机理,按公益的思路做农业除过国家外,企业与个人均不可能;公益与经营也并不是水火不容,完全可以相辅相成,以经营之成功,支持公益事业之长远。再回头看看正在苦苦挣扎的社区支持农业、小型有机农业模式,真的是要好好琢磨一下市场化运营和电商等新兴载体了,毕竟活着是第一位的。

  10.《出梁庄记》,梁鸿著,花城出版社出版。是作者继《中国在梁庄》之后又一纪实力作。2010年《中国在梁庄》出版,它是梁庄人留守在梁庄的故事。但这并不是完整的梁庄,“梁庄”生命群体的另外重要一部分,进城农民,还没有被书写。于是作者历时2年,走访10余个省市、340余人,形成这一非虚构性作品。本书向我们展示,中国有近2.5亿农民和梁庄打工者一样,他们是中国特色农民,长期远离土地,长期寄居城市,他们对故乡已经陌生,对城市未曾熟悉。我对本书的佩服之处在于,作者能为一本书而花两年时间去追寻农民工的足迹,再在记下的二百多万字的原始资料中整理出来这些文字,这在浮躁的学界是多么难得!

  11.《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朱启臻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多年的城镇化让人们在短暂的喜悦之后开始厌恶这现代化的水泥森林,乡村旅游竟然不约而同地在各地开始大放异彩!在将农村视为“落后”的同义词有一段时间之后,人们又发现了农村的不可或缺,开始了痛苦的反思。反思之后的结论是,城市与农村,本质上不存在先进与落后的区格,却存在着生产生活方式上的天然差异,从而分属于两种文明形态。如果再进一步说,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各有所长,可以互相借鉴,也可以融合,今天的人们可以浸淫于城市文明,也需要乡村文明的调节。其不但不可能被消灭,而且可能要复兴,因为人们并不希望这种文明的消失,而且随着城市化的深入推进对乡村文明的怀念在日益加剧。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而乡村文明的学术研究也正在开始复兴,不断在深化着对乡村文明的认识和理论上的梳理,这本书可谓出得正是时候。

  七、互联网类(5本)

  1.《大数据时代》,(英)迈尔-舍恩伯格、库克耶著,盛杨燕、周涛译,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读完本书,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大数据准确地说是“全数据”才好些,无非是相对于过去统计学上的抽样调查、样本分析而言的,现在有了超级计算机,有了云存储,海量数据的收集、储存、分析不再是问题了,于是大量的数据自己会说话,也即大数据讲的,可以告诉相关性,不解释因果,得出规律性的东西即可。那么大数据离大家遥远吗?其实就在身边,电商就是典型的大数据应用行业,全靠客户的全数据记录与分析,从而精确引导营销并倒推生产,好多做电商的没有长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重视数据分析。

  2.《互联网+:未来空间无限》,阿里研究院著,人民出版社出版。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写入“互联网+”,其后不到三个月,以“互联网+”为名的图书竟然已经突破了30本,不得不佩服中国出版社的出版能力!我反复对照各个图书的出版信息,人民社的版本较为科普,作了整体的概括和简要的分述,图表丰富,阅读流畅,比较符合图书的定位——即普通读者和干部。所以,要了解一下互联网+,还是人民社的这个版本好些。

  3.《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美」蒂尔·马斯特斯著,高玉芳译,中信出版社出版。从本书可以看出,创业有两种,一种是人无我有式的原创,这是非常难的事情,比如乔布斯的苹果,但一定会带来巨大的商机;还有一种是简单模仿式的创新,这样的结局是,可能容易上手,但将永远要忍受同质低价竞争的现实。所以,作者忠告,除非有“从0到1”的突破,否则任何“从1到2”都将很难赢得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如果由作者的观点再延伸一下,则目前大部分的互联网创业,根本算不上是创业,只是变相的就业而已,所谓的利润只是创业者为自己开的工资,而且这个工资十分微薄甚至难以为继。

  4.《创客:新工业革命(第二版)》,「美」克里斯·安德森,中信出版社出版。读罢此书,你就会发现,好多人把创客与创业者混为一谈,创业者包括创客,但创客绝对不是一般的创业者。创客由DIY文化演化而来,最大的特点是自己动手,而且要制造出产品来,可以形象地比喻为一群吃饱撑得慌的中产以上阶级,在工作之余想搞点异想天开式的创造发明,然后遇到了互联网这个平台,于是网上联合开发源代码,在淘宝上找到便宜的电子原器件,还能以实惠的价格买到3D打印机,让产品的试制成本大幅度下降,整个过程显得十分简便快捷。所以,创业可以随便叫,但创客绝对不行。在一个创客中心参观,说中国最早的创客就是鲁班,看看大家与创客的差距吧。如此,则连源代码看不见、3D打印机都没有的地方能叫创客基地?

  5.《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德」乌尔里希·森德勒主编,邓敏、李现民译,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什么是工业4.0,一言蔽之,就是工业智能化,德国人称其核心是“物理信息融合系统”,就是把机器与信息系统连接起来,让机器变得更加自如,让工业变得更加有柔性。其前提是,工业的数字化,即建立数字化的工业研发平台,而且平台开放,源代码统一;其次是试车过程的模拟化,电脑系统自动检测,而不是上一条实体生产线,造成那么多浪费;再次是生产智能化,规模可大可小,产品样式可以丰富多彩,而且研发周期大幅度缩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新汽车的产品更新。为了实现工业4.0,则物联网的建立是硬支撑,为了建物联网则大数据、云计算是基础条件。更重要的是,工业4.0不是自身要革命,而是消费者的倒推,这便是个性化消费时代的来临和电商的紧逼。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工业4.0只是互联网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与创客、电商、大数据等息息相关。如果再通俗一点概括工业4.0,即产品订制化,研发数字化,工厂智能化,生产柔性化。

  (二〇一六年七月二十一日夜)

个人简介
农村工作者,出身农民,研究农业,关注农村,始终不忘读书,在三农问题、农村电商、新媒体应用方面有一定研究,是青年电商和新农人的朋友。
每日关注 更多
魏延安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