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利益何在?

刘植荣 原创 | 2016-07-09 15:25 | 收藏 | 投票

 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利益何在?

作者:刘植荣

刘植荣: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利益何在? - 刘植荣 - 刘植荣的博客 

最近,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万科)的控制权之争被炒作得如火如荼,由于中国人对房地产情有独钟,万科作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上市公司,其控制权之争自然倍受公众关注。多数媒体并没有基于公司和证券法规以及市场规则对这一新闻事件进行解读,连篇累牍的精耕细作流露出火上浇油的味道,巴不得双方肉搏一场。

实际上,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上市公司每年都有大量的公司发生控制权转移。争夺控制权的目的还是为了利益,上市公司的性质决定了它就是争权夺利的战场。

1.公司为什么要上市

开办公司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赚钱。当然,也有人悄悄开个离岸公司,那是为了洗钱,把非法所得洗白。

开办公司是需要本钱的;公司要扩大生产能力,同样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如果老板自己是个富二代,没问题,不差钱,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如果企业的发展潜力很大,也没问题,有人愿意提供贷款,甚至有人愿意入股合伙经营。如果以上两个条件都不具备,要想把企业尽快做大,只能走上市之路了。

所谓上市,就是在社会上公开出售公司的股份募集资金,这时的公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司,也就是公众的企业,只要购买了股票就成为公司的股东。

由于通过上市可以轻而易举地募集到大量资金,而且这笔巨资不需要偿还,也有人把上市作为创办公司的目的。如果这样,开办公司就不是为了赚钱了,而是为了从社会上圈钱,圈来了钱,公司高管们就可以一夜成为富翁,至于公司能不能发展起来,能不能给股东带来持续利益,那就听天由命了。公司高管们想通过上市捞一把,社会上的散户股民也想通过购买股票发笔小财,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2.上市公司的权力分配

绝大多数股民主要看中的是公司的经济利益,也就是分红或通过投机套利,至于掌管公司的权力,他们连做梦都没想过。

但股民不能控制公司,并不代表股民没有对公司的管理权,股民可以参加股东大会行使投票权参与对公司的管理。经济领域的股民和政治领域的选民一样,手里也握着权力,只不过选民是一人一票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力,而股民的权力是股股平等,一股一票,谁持有的股份大谁的权力就大。

所以说,上市公司的最高权力机关就是股东大会,股东大会主要就是股东对管理层提交上来的各项议案行使自己的投票权。按照公司法要求,股东大会每年举行一次年会,如有特殊情况,可召开临时股东大会。

股东大会,顾名思义,就是股东参加的大会。只要你买了这个公司的股票,不管多少股,哪怕是一股,你就有权参加股东大会。如果你没有时间参加,也可以委托一个人参加,被委托的人可以是这个公司的股东,也可以不是这个公司的股东。

那么,谁有权决定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呢?董事会和监事会都可以提出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另外,只要你持有的股份在10%以上,也有权提出召开股东大会。即使你手里的股份没有超过10%也没关系,可以联合其他股东组成一个同盟一致行动,只要这个同盟的股份总额超过10%即可。

当然,公司不能大事小事都召开股东大会,要通知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股东来开会,聚在一起投票表决议案,效率之低、成本之大可想而知。所以,公司要设立一个董事会,由若干董事负责公司的日常管理。根据公司大小,董事会成员一般由5-19人组成。这些董事们一人一票从他们中选出一个董事长来,这名董事长通常就是公司的法人代表,也就是公司的老板。通常来讲,股东大会由董事会召集,董事长主持。

当然,董事会还要聘请一名总经理(CEO)管理公司的日常经营,组织实施董事会的决议,这名总经理可以是某个董事兼任,也可以从社会上聘请,外聘的CEO也要列席董事会会议。

公司还有一个监督机构,即监事会,负责监督公司财务以及公司高管执行公务的行为,监事会有权向股东大会提出罢免高管建议。

中国股民极少参加股东大会,一个公司有几万甚至几十万个股东,可能就几个股东参加股东大会,股东大会就在公司办公室举行。最近几年可以通过互联网投票,一般投票率也仅有20%左右。例如,鑫茂科技2016217日召开的2015年度股东大会,参加本次股东会议现场会议和网络投票表决的股东及股东代理人共7名,代表股份占公司总股份的19%

其实,小股民的力量不可小觑,如果能号召起来的股民持有3%以上的股份就可以向股东大会提出议案,如果能号召起来的股民持只有10%以上的股份就可以召开临时股东大会了。

美国股东大会投票率就很高,有的股东大会数万人参加,要在体育场举行。美国有一些股东专业户,虽然是小股东,但可以拉其他小股东授权,代表他们投票,这样,这些股东专业户手里握的票数就有一定的分量了。这些职业股东的出现,加强了对企业的监管,因为他们要研究公司,比那些业余股东更懂得公司运作,更能看明白公司的财务报表。

其实,持有50%以上股份的绝对控股股东并不多,不少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仅持10%左右的股份。至于万科的控制权争夺战,截止201676日,宝能系(钜盛华及其一致行动人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持有万科25%的股份,自己召集并主持股东大会不会遇到大的阻碍,有能力罢免董事、经理、监事等高管。

3.为什么要争夺上市公司的控制权

按惯例,谁是公司的第一大股东,谁就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谁就担任董事长,甚至兼任CEO。当然,第一大股东找代理人或主动退让是另一回事。董事会的董事们除了独立董事外,基本上都有几大股东的人担任,如果不这样安排,董事会的决议就很难与股东大会的投票权重保持一致,决议也就很难在股东大会上通过,这必然引起公司管理层与权力机构的长期纷争,不利于公司的经营与发展。这好比一个国家的执政党在议会里是少数党,行政部门与议会之间互相推诿扯皮,总统提出的计划议会不通过,议会通过的法案总统不签字,如此这般让国家陷入党派纷争。

顺便说一下,独立董事通常由社会上的法律、经济等专业的专家学者担任。独立董事应当对上市公司重大事项发表独立意见,包括重大交易、人事任免等,主要代表中小股东的利益。中国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三分之一独立董事。独立董事除了担任本公司独立董事职务外,不得再担任本公司的任何其他职务,不受本公司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或与公司存在利害关系的单位或个人的影响。独立董事挑选很苛刻,有许多限制条件。实际上,不少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基本上是摆设,从未提出过相反的意见。

第一大股东获得公司的控制权也体现了权、责、利的统一。你把几百亿的巨资投入一家公司成为第一大股东,相信你不亲自管理这个公司也是不放心的,担心别人把这笔巨资给挥霍掉了。大股东进董事会,由于自己在公司里投入了巨资,更能对公司尽到勤勉的义务。当然,董事、监事等高管在执行公司职务时,如果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股东大会的决议,给公司造成损失的,是要承担赔偿责任的。

如果非股东或小股东掌握了公司的控制权,就存在很大的道德风险。他们很有可能不顾公司的长期利益,只是为了在自己的任期内完成一些指标,让账面好看,而透支公司的潜在发展能力。通过减少支出提高盈利,就会对一些固定资产缺乏维护保养减少使用寿命,减少研发经费也让公司失去未来竞争力。通过增加收入提高盈利,就会出售公司资产,让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提高,把公司推向破产边缘。

这样的道德风险很容易理解。如果开自己的汽车,出于长期使用的目的,会加倍呵护,小心驾驶;如果是租来的汽车,则就为了一时的便利,不会去保养汽车,使用时也会粗手大脚。

所以说,大股东争夺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并不是门口的野蛮人,相反,这是文明的做法,是为了规避道德风险所为,这是资本市场的自然表现,没必要对此大惊小怪。

刘植荣: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利益何在? - 刘植荣 - 刘植荣的博客 

4.如何规避高管的道德风险

上文业已论述,如果上市公司的高管是非股东,这就会埋伏下很大的道德风险,因为公司不是他们的,他很可能急功近利透支公司的发展潜力,放弃对公司的长期发展责任。所以说,必须把高管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捆绑在一起。

股东高管没问题,他们对自己的公司自然会尽职尽责,但对那些非股东高管来说,必须用股权予以约束,不能没有任何约束地发放天价年薪,高管们只有为企业带来长期、稳固的丰厚利润,才能从中获得一定比例的奖励,而且这种奖励不应该是现金,而是股票期权。

举个例子。公司与高管签订协议,规定完成年度利润增长10%的目标后,公司奖励高管100万股股票期权,股票的行权价为签订协议时的市价,假定为每股10元。到年末,公司的利润增长超过了10%,实现了高管与公司的协议目标,公司则奖励给高管100万股股票期权。如果允许高管此时行权,假定此时的价格是每股20元,高管先按10元的行权价购买这100万股股票,然后再按照每股20元的现价卖出,每股获利10元,100万股共获利1000万元。这1000万元就是高管的绩效奖,是高管薪酬的主要构成部分。

为了防止高管见好就收置企业的未来发展于不顾,并让高管为自己的错误决策负责,还要规定高管获奖股权在一定年限内不得转让,或对股票期权行权时质押一定比例的股份,把高管的利益牢牢拴在企业长远利益上,让高管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负起责任。如果因高管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损失,企业则没收这部分被质押的股份。例如,摩根士丹利2009年高管薪酬中有约四分之一为现金,其余为递延股票,薪酬最高的30名高管大部分所获得的薪酬至少有65%被递延支付,这些钱在公司出现亏损的情况下必须返还给公司。

5.如何取得公司的控制权

要想取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很简单,就是让资本说话,谁是第一大股东,谁就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如果你的势力还不够强大,也可以向小股东发出投票权征集报告,取得授权委托书后就可以把其他小股的投票权拿到手,加大自己的投票权重。

从理论上讲,任何人都有控制任何一家上市公司的可能,只要你能搞到足够的钱收购这家公司的股票,或你能拉来足够的票数。当你持有的这家公司的股份不能被其他股东超过时,你自然就能控制这家公司了。

当然,公司现有高管们是不愿意交出手中权力的,不说别的,一年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薪酬离开公司是很难挣来的,但不管他们怎么抵赖,你手里的投票权就是最有效的武器,可以通过股东大会投票把元老们赶出董事会。这就是法律,这就是市场规则。

例如,20008月,中国的名流投资通过收购幸福实业的股票成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原第一大股东湖北国投退位为第二大股东。名流投资要求改组董事会的提案遭到湖北国投控制的董事会的否决后,名流投资便自行召集并主持临时股东大会,利用手里的投票权优势顺利改组了董事会,争得了对该公司的控制权。

其实,绝大多数上市公司老板都是能按游戏规则出牌的,当自己从第一大股东的位置上跌落下来时,主动把对公司的控制权拱手让给第一大股东。例如,2016126日,西藏金杖投资有限公司收购了鑫茂科技11.08%的股份,原来的第一大股东天津鑫茂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退居第二大股东的位置,鑫茂科技的董事会自然要改选,西藏金杖投资有限公司老板徐洪先生从天津鑫茂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老板杜克荣先生手里接过了董事长的职位。

上市公司董事、监事、CEO等高管们表面上牛得不得了,呼风唤雨、叱咤风云,但不要忘了,他们是股东选出来的,他们的权力是股东授予的,所以,股东大会才是上市公司至高无上的权力机关,它可以炒掉任何一个高管,乃至董事长,除非高管手中握有足够的股份。

刘植荣: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利益何在? - 刘植荣 - 刘植荣的博客

6.巴菲特公司的控制权也是争来的

不少读者熟悉的美国投资家沃伦·巴菲特,并把他当作股神,但对他的公司却并不太了解。

巴菲特的公司叫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这家公司原本是别人在1839年创建的一家纺织公司,由于后来纺织业不景气,公司连年亏损,导致股价大跌。从196212月开始,巴菲特大量购买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当时的市场价格是每股7.5美元,而每股账面资产是20美元,精明的巴菲特认为这只股票太便宜了,就像在大街上捡烟头。

1964年,伯克希尔公司总经理西伯里·斯坦顿与巴菲特口头约定,以每股11.5美元的价格回购巴菲特手里的225000股股票,可巴菲特在56日收到的正式收购要约上,价格成了每股11.375美元!这让巴菲特颇为恼火,认为斯坦顿在捉弄自己,便放弃了这笔交易,转而不断加仓吃进这只股票。到19654月,巴菲特共购得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392633股股票,占公司总股本的25%,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就这样,巴菲特顺理成章地成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老板,坐上了董事长的宝座,兼任CEO。当然,他毫不留情地炒掉了斯坦顿。

现年86岁的巴菲特50多年来一直掌控着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但他对公司控制权的捍卫不是靠无理取闹,而是靠真金白银地往里砸,他一直保持着公司第一大股东的地位。巴菲特把公司的股权设计得非常复杂,其目的就是既能从社会上圈到钱,又要牢牢握住对公司的控制权。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有A股股票和B股股票,B股股票的经济权益是A股的一千五百分之一,B股的投票权是A股的一万分之一,如果持有的A股股票多,就会导致投票权益的占比大于经济权益的占比。通过这样的安排,巴菲特就拥有该公司32.4%的投票权和23.3%的经济权益。

其实,很多优秀企业的创建者并非注定要一直控制着公司,他们可能很快就被边缘化,甚至连企业职工都不是。大名鼎鼎的史蒂夫·乔布斯都被自己一手创建的苹果公司炒过鱿鱼。

通用汽车公司创始人威廉·杜兰特1920年初开始购入大量自己公司的股票托市,并为此借了大量债务,结果通用汽车公司股票从1920年初的42美元跌到同年10月底的14美元。杜兰特咸鱼难翻身,最后把持有的300万股缩水三分之二的股票转让给摩根银行和杜邦公司清偿债务,在赔了9000万美元的同时也失去了自己的公司,他离开通用汽车公司后,靠经营一家保龄球馆勉强度过余生。

刘植荣: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利益何在? - 刘植荣 - 刘植荣的博客 

7.争夺公司控制权对小股东有利

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之争其实就是公司股份之争,这样演绎下去,争夺公司控制权就是资本雄厚的人大量收购股票。

按照中国的证券法规,在二级市场上收购一家公司的股票,当收购人及其一致行动人拥有的股份到达5%时,应该向证监会报告权益变动情况,并予以公告;以后股份每增加或减少5%都要报告并公告。

投资者及其一致行动人拥有股份达到或超过20%但未超过30%时,报告的内容更多,包括投资者及其一致行动人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股权控制关系结构图;取得相关股份的价格、所需资金额、资金来源,或者其他支付安排,等等。

如果一个股东的股份达到或超过5%但未超过30%,要收购这个股东的股份,就必须通过协议收购了。当收购人的股份到达30%时,要继续进行收购就必须向该上市公司的所有股东发出要约收购。

但不管采取何种方式收购,由于收购人想控制这家公司,必然会与原有控股股东或其他想控制这家公司的收购人互相竞价,由此推动股票价格上涨,这就给小股东带来套利机会,正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个人简介
刘植荣,独立学者,媒体评论员。 qq:327954416
每日关注 更多
刘植荣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