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培训课程设计的基本步骤

周正勇 原创 | 2017-10-17 18:37 | 收藏 | 投票

  对一名培训师来说,课程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培训师的“编剧”工作和大部分的“导演”工作更多的是在后台进行的,当学员演练时,培训师退到旁边,对学员进行点评指导。这时师生之间就是“导”和“演”的关系。学员上来演练,培训师来点评和指导,这就是“前台”和“后台”区分。
我们发现针对不同行业的培训师来说,台前和幕后的功力是不同的。就像海上的冰山,人们能看到的是海面上冰山有限的高度,但海面下的冰山却体形庞大。
我们现在要讲的就是“冰山”下的部分——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企业培训师就像一个普通的演员,那么,普通的演员怎么样能成为明星呢?最便捷的途径就是演一个好剧本。同样,一名培训师想要成为明星培训师,要把工夫下到“剧本”上。“工夫在场外”,场外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培训师的课程开发能力,通过场外的努力来支持前台的表达和掌控。
一般来讲,课程开发的流程,从开始到结束,包括了课题把握、素材收集、讲义编写、预先演练四大部分。
一、内容与数据
课程要把握内容与数据,把内容与对象界定清楚,课程的立题,一般都要保证有特定的对象加上特定的内容,即内容与对象的交集,这样才比较醒目。在学校里曾经听过这样的课题:《管理学》、《市场营销学》。这不是培训课程,这是大学里的课程,因为它没有聚焦培训对象,规范的课题如下:《营销精英的16项习惯》,营销精英是指培训对象,16项习惯是指培训内容。这样的题目才会有指向、才便于聚焦。课程主题必须将课程内容和对象界定清楚,作为新培训师一定要首先做到这点。只有课题确定了,才能进一步地整理内容。
二、教材收集
培训师收集好的素材,并与内容形成最优组合,培训课程素材的收集和选用必须根据培训目标来定,要将素材有机地融进培训内容,使两者达到最优化组合。
素材收集的四条路径围绕课题,培训师会收集一些索材资料。一般来讲,到哪里收集资料会更好呢?
1.互联网。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我们更多的信息来源都是互联网,当你在搜索引擎上输入行业和专业的关键词时,会有海量的信息出现,所以获得素材最便捷的办法就是通过互联网。但是,互联网上剪切下来的资料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知识点。因为互联网上的资料,你能剪切,别人也能剪切。如果培训师还拿互联网上的资料当新知识,根本“卖”不出“价格”.互联网上的素材只能验证课程的初步逻辑,来确定概念的正确与否。
2.行业专著。每个行业都有权威人物,他们写的专著可以成为培训资料的来源。搞服务的必须看诺曼的《服务管理》,搞营销的一定要看菲利普·科特勒的《市场营销》,这些专著的内容可能很难有什么亮点,但它为你的课程提供了理论的支撑。
3.专业期刊。最好的资料收集地就是专业性的期刊,上面都是最新鲜的经验,比如《哈佛商业评沦》,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先进理论都刊载在里面。如果能把上面的管理理念运用到课程中来,那么很多学员都会觉得课程内容很前沿。
4.行业咨询报告。想为学员提供最准确详尽的数据资料,可以借助行业顾问机构调查、研究的结果。比如:金融业、培训业、餐饮业、美容业……每年都有专门的分析报告,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及国家的政策导向。通过相应的平台,整合顾问机构资源,实现互助共享是个不错的选择。
资料选择的“两功四性”,资料收集得再多,分析整理都要面对选择的问题,什么能用,什么能不用呢?素材的选用应遵循以下原则:
1.静功。培训师要清晰明确地知道课程的主题,主题是静止不变的,是永恒的,要围绕主线抓素材。
2.动功。如果首次接触到的素材不能打动你,那么就要果断放弃。因为不能打动你,同样也很难打动学员。
3.素材的鲜活性。课程引用的素材要保证有时效性、内容鲜活等特点,要具有说服力与表现力。重点结沦、重点数据不宜超过三年,确保反映最新动态与变化,因为知识也是有“保鲜期”的。
4.取舍的严谨性。不能用自我想象的内容来充当资料,要舍弃道听途说来的信息,要确保资料来源的可靠性,坚持选择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素材和内容。资料要服从课程设计架构,杜绝主次不分、杂乱无章的现象,要保持知识逻辑体系的严谨,表现手法要科学、周密。
5.组合的针汁性。“精能胜多”,索材的组合不能追求多多益善,要做到“以一代十”。围绕课程目标组合素材,切忌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哨、动感等效果,那样形式就会大于内容,丧失素材组合的典型性、针对性。
6.风格的系统性。素材进入课件,表现方式要给人以美感。选用的文字、图像要有系统性。搜集视频文件、动漫、图片时,要保持与课件风格有机统一。
三、讲义编写
课程讲义时要求原则到位,并形成逻辑之美,优秀的课程讲义往往具有结构化的框架,结构的逻辑之美始于原则到位。优化结构的“三足鼎立”,讲义结构优化要做到三个原则,即:服务原则、关联原则、有序原则。
1.服务原则。是指在课程大纲的写作编排中,要实现大纲服务于课题,章节服务于大纲,演练、讨论服务于章节,要明晰所有的材料都是指向一个核心的。
2.关联原则。是指条目与条目之间,要有明晰的关联衔接,特别是讲义内容有若干个要点时,必须明确要点之问的匹配关系。
3.有序原则。是指在课程脉络、大纲的指导下,有序地组织辅助材料来丰富课程骨架、补充对重点内容的说明。

个人简介
企业首席人力资源官,管理经济学的研究者。曾任职浙江省两家知名上市公司,担任企业中高层管理职务。2018年,任职国家发改委主管的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担任研究会理事职务,并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研学。
每日关注 更多
周正勇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