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庆后留给女儿的,将是一个沉重的负荷

王培霖 原创 | 2017-03-13 11:37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上一篇文章批评宗庆后,引起了很大争议,其中也包括一片骂声。我大致看了看,觉得有必要再写一文予以回应。

  由于工作关系,我与多位商界大佬有接触和交流,深感他们的认知水平极为参差不齐,同样身价百亿的人,世界观和认知水平时有天渊之别。我对宗庆后也有所了解,现在还有朋友在他身边工作。当然,我没必要通过私下的个人化的方式来了解他,而只需要看他公开的行动。

  先谈谈我对宗庆后正反两方面的看法。

  从正的方面来说,宗庆后可谓人中龙凤,许多方面有古圣贤之风,很令人敬佩。在中国第一批创业的民营企业家阵营中,宗庆后无疑是强大的,他能绕过企业成长中的诸多陷阱,加上时代的机遇,风云际会,娃哈哈得以连续多年演绎企业成长奇迹。在个人品质方面,他意志的力量坚忍不拔,并不醉心享受,一直过着清教徒式的生活,没有娱乐活动,有时坐火车还坐二等座。其他的,比如他踏踏实实扑在一线的工作精神和敬业精神,有话直说的朴实风格,等等,都堪称楷模。

  我所不赞同的方面,核心在企业治理思路:宗庆后价值取向是专制集权,而我中国未来治理的方向是民主共和(公司治理--国家治理皆然,内在相通)。什么是共和?多数人不能欺压少数人,大股东不能欺压小股东,一切都在法治的框架内,此谓之共和。

  宗庆后是一个强人,在企业管理当中,奉行的是强人政治,万事一人独裁。宗庆后认为:“你去看看中国现在成功的大企业,都是一个强势的领导,都是大权独揽,而且是专制的。”媒体报道称,目前宗庆后在娃哈哈仍像是大家长,事无巨细均亲自过问,而娃哈哈的员工每天都在等着宗庆后的指示,如果突然间等不到会感觉不自然,娃哈哈虽然也有公司制度,只不过这些制度相当于形同虚设,大家习惯了等宗庆后每天晚上传真,然后谁该干吗就去干吗。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宗庆后不信西方的管理理论,不信咨询公司,也不信调研报告,自己每年2/3的时间跑市场,认为这才是最好的调研;宗庆后不信空降兵,不设副职,事无巨细均需宗庆后亲自审批等。内部人对媒体称他“说好听点就是整个集团之长,说难听点就是‘土皇帝’,公司内部高管和员工都是敢怒不敢言。”。

  娃哈哈原高管肖竹青对媒体表示,宗庆后对生活要求很俭朴,对公司则很严格,要求必须正增长,甚至会通过地区的人均消费,来考核大区经理的业绩。也正因为这样的性格,导致宗庆后对娃哈哈制定一些不合时宜的错误战略,但在内部却没有人敢做出反对。

  强人政治使娃哈哈崛起,但不可能永远奏效。基业长青只能靠法治化治理来保障。近年来,娃哈哈脱离饮料主业的各种多元化尝试,仍由宗庆后一人拍板,但长期经营惨淡,甚至有渐成娃哈哈内伤的势头,这一现象值得关注。

  至于娃哈哈为什么不上市?原因也在这里,我当然不认为所有的优秀企业都应该上市,世界上不上市的优秀企业很多。此处只从企业治理角度来谈。

  例如,同样是不上市,娃哈哈跟华为天差地别,娃哈哈绝对集权,而华为早已悄然实现了股权分散化和多中心治理。

  上市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人肤浅的以为,上市的目的就是为了圈钱融资。不可否认,融资是上市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但并不是全部的功能,甚至有时候根本不排第一位,优化公司治理有时才是最重要的。国家兴衰靠制度,企业兴衰靠完善的治理结构,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股权比例不能过于集中,对大股东要形成权力制衡。试看万达的思路:万达为什么要上市?王健林的看法是:不是为了钱(融资规模太小,对万达的体量来说杯水车薪),主要是考虑百年基业,怎样成为一家透明的公司,怎样加强监管,怎样让公司更安全更稳健,这些都要通过透明化、通过上市来实现。而万科在这方面更是如同拓荒牛,在茫茫暗夜中为中国的企业治理踏出一条可学习可复制的道路。

  娃哈哈不缺钱,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的确没必要上市。但是从企业治理的角度来说,这绝非上计。表面看,都是非上市公司,娃哈哈跟华为似乎是同类,实质上,华为跟万科才是真正的同类。

  因此,外表上,娃哈哈好像是一个现代企业,内里头,它却无法完成真正的现代化。娃哈哈只代表过去,万科式的企业治理才代表未来。宗庆后的霸术,如果只在娃哈哈集团内部师心自用,我们作为外人无可指摘;但宗庆后是全国人大代表,一言一行有巨大影响力,对于他的理念及其后果,必须得有清晰的认知。

  人都有时代的局限。如果考虑到宗庆后是跨越知情、“文革”、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好几个时代的过来人,那么我们也许更能理解他身上的尴尬和不协调,理解他为什么落在互联网和现代社会后面。

  例如他对契约的认知。当年达能要以大股东身份参与公司业务时,作为小股东的宗庆后方面与之爆发冲突,宗庆后这才发现契约原来很重要,他回顾说:“(当时跟达能)谈了一个多月,我们也没对达能进行考察,甚至没有请律师的概念,100多本的合同,谈好主要条款就签了。”“由于本人的无知与失职,给娃哈哈的品牌发展带来了麻烦与障碍,现在再不亡羊补牢进行补救,将会有罪于企业和国家!”——本文无意评论达娃之争(战况很复杂),但需要从这里看出宗庆后的成长经历和思维框架:一份出售51%控股权的合同,居然连律师都不聘请。——当然,这只是当年的他,现在他也许已经大进步了。

  同样由于时代的局限,很多东西他不能理解,例如创造性破坏。“创造性破坏”理论是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著名观点,大意是每一次大规模的创新都淘汰旧的技术和生产体系,并建立起新的生产体系。从这个角度看,拖拉机淘汰耕牛,汽车淘汰马车,滴滴淘汰出租车公司,都是技术和商业进步的自然趋势。

  宗庆后批评电商和互联网搞乱经济,居然在网上获得了很多共鸣,不少网民留言指责马云导致更多的人失业。试想,如果从人大代表、著名企业家,到普通网民都站在创造性破坏的对立面,那国家靠什么进步?靠什么在世界上竞争、立足?

  企业治理到国家治理,原理相通。翻阅历史,在看到中央集权秩序稳定作用的同时,勿忘中央集权导致社会癌变的后果。如果目光深邃,更宜看到多中心治理之意义。权力分散、天下为公的唐虞之际、三代之治,是中国古老黄金时代的记忆,而郭嵩焘等近代中国第一代外交官出国以后不约而同的发现,欧美分权治理模式与上古的古老记忆正相契合。假如他们有机会深入研究美国通用等工业巨头的治理,可能也会像彼得•德鲁克一样,发现分权治理模式是巨型企业永葆青春的秘诀,发现工商企业治理中也闪耀着“唐虞之际、于斯为盛”的光辉。

  最后说一说交接班问题。宗庆后留给女儿宗馥莉的,固然是巨额的财富,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沉重的、甚至难以承受的负荷。宗庆后已经七十多岁了,他打造了一艘巨无霸的战舰,这艘战舰复杂到只有他自己的霸术能够驾驭。宗馥莉继承巨额的财富的同时,也继承了巨额的压力。这种压力,也许只有像少数宗庆后这样的人中俊杰才能够承受。

  对宗馥莉来说,如果不从企业治理结构入手,而是冲在业务前线以求证明自己的能力,将是一个人生痛苦的历程的开始。强人的接班人难做。

个人简介
《长三角》杂志社主编
每日关注 更多
王培霖 的日志归档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