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矿业投资:三大举措落实跨文化管理

何腊柏 原创 | 2017-05-22 13:26 | 收藏 | 投票

       过去十余年,中国境外矿业投资总体上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但是在中国境外矿业投资领域有两大尴尬却挥之不去:一是“走出去”开展境外资源合作的中国公司常常被一些国际势力当成“不差钱”的资源掠夺者,被视为“洪水猛兽”,受到抵制;二是境外矿业投资项目屡战屡败,失败的项目高达80%以上。这两大尴尬揭示出中国公司境外矿业开发经验欠缺、不熟悉国际规则以及风险管控能力偏弱等诸多问题,特别是暴露出中国公司对跨文化风险认识的严重不足以及在跨文化风险管控方面的能力“短板”。

       跨文化特指人类交往或合作过程中的文化交错现象。在跨区域交往或经济合作的过程中,面临不一样的语言、法律和人文环境,本民族文化与它民族文化、原地域文化与它地域文化、母国文化与东道国文化、母公司文化与子公司文化,相互交错。由于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思维方式、道德准则以及沟通方式的不同,文化交错通常会引发文化冲突。在境外矿业投资领域,文化交错导致文化冲突的现象往往更为频繁和更为剧烈。境外矿业投资项目一大特点,就是建设和运营周期一般都较长,少则八年十年,多则数十年。在长周期的矿业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因土地、环保、就业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等问题难免与当地社会发生纠纷。在生态环保、征地补偿、搬迁安置以及人力资源本地化和地方经济发展等问题上,投资者与当地社会在价值理念、生活习惯、沟通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和谐,文化冲突几乎难以避免。文化冲突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化解就可能酿成心腹之患,犹如“慢性重疾”,轻则致使境外矿业投资项目组织沟通不畅、管理效率下降,经营成本增加,重则产生心理排斥乃至“非理性”对立行为。文化冲突会导致文化困惑,文化困惑又加剧文化冲突,二者的交互影响,将导致极度保守、沟通中断、非理性反应、怀恨心理等极端后果。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马当省投资开发的瑞木镍钴矿,因2009年5月8日一起普通的当地雇员工伤事件导致谣言四起,触发不明真相的当地工人及周边社区居民情绪失控,先是打砸工地损毁财物,后来引发巴布亚新几内亚从首都莫尔兹比港蔓延到第二大城市莱城,以及北部马当和高地地区的全国性严重反华骚乱。一起普通的当地雇员工伤事件引发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严重反华骚乱,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它是东道国民众文化抵触乃至文化排斥的一次集中宣泄,是跨文化问题由量变到质变的惊天爆发。中国企业在跨文化管理方面支付了高昂的学费,教训十分深刻。而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企业“走出去”再次提速,境外矿业投资再度发力。为避免在跨文化管理上重蹈覆辙,中国企业须重新审视跨文化管理问题,并汲取教训。

       跨文化管理之难,难就难在“跨”。在异国它乡投资开发矿业项目,无论是与东道国政府交往,还是与周边社区居民、工会组织以及其它社会团体交往,都面临与本国完全不一样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产生冲突几乎难以避免。

      解决跨文化问题,关键也在于“跨”,要以“跨”的思维实现多元文化的“跨越”和融合,让多元文化和谐共生。要以“和而不同”的儒家思想作为处理跨文化管理问题的基本准则,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接纳他人的思维模式,包容他人的价值观,尊重东道国人们的宗教信仰、传统习俗乃至生活习惯。更为重要的是,解决矿业开发涉及的跨文化问题,要体现在具体行动上,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要有举措、有手段,有抓手。总结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发矿业十几年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中国企业尤需加强环境保护、地企关系和人力资源本地化三大环节的工作。

      高标准、严要求,扎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境外矿业开发对生态环保要求非常严苛,周边社区、居民以及社会团体对生态环保问题几乎是零容忍,这是境外矿业开发面临的最为典型的跨文化问题之一。境外生态环保问题可以说是关乎境外矿业开发项目成败的生命线。环保上任何一点过错或者疏忽都可能使我们为项目业已付出的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甚至可能引发民众骚乱,遭到东道国政府和当地民众的强行驱逐。我们或许不应忘记一些中国公司在国内从事矿业开发留下的不良记录,有的矿业公司甚至把大量的有毒废水偷偷地注入大江湖泊甚至地层深处,矿区和冶炼厂周边地区土壤和地下水中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致使厂矿周边出现了一个一个的“癌症村”。中国企业开展境外资源合作,绝不能像以前在国内搞开发一样,把资源拿走,把污染留下,必须高标准、严要求,扎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绝不容有任何意思闪失。这方面,巴布亚新几内亚瑞木镍钴红土矿项目做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该项目前开发商从1993到1999年连续五年时间开展陆地和海洋的环境本底调查,以及瑞木河淡水鱼类资源和Basamuk深海鱼类资源的专项调查,在项目区域设立2个气象站和6个水文观测站监测环境并收集气象水文资料,开展这些调查研究的花费超过500万美元。2006年中冶瑞木公司通过并购正式接手该项目,再次投入200多万美元委托国际著名的环境专业公司再次开展环境本底调查,复核项目基本环境情况,为将来监测提供数据和背景。为使尾矿深海填埋关键工程(DSTP)达到环保要求,中冶瑞木采用国际招标,选定在该领域富有经验的美国PSI和加拿大Hayco公司成立的合资公司负责设计工作。DSTP研究设计有关成果在2007年8月通过巴新环保部聘请的澳大利亚Cardno Acil公司的独立评审。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公司境外项目的环保工作也做得比较好,其建设并运营的缅甸达贡山镍矿项目,投资2.4亿人民币改造收尘系统使大气排放达到了世界银行和美国相关标准要求,污水处理达到中国二级水处理标准,可以直接饮用。

       秉持“共赢”理念构建和谐地企关系

       中国人做事自古讲“天时、地利、人和”,既不占“地利”,也不得“人和”,中国企业要获得境外矿业开发的成功,无疑令人难以想象。所以说睦邻友好的地企关系对境外矿业投资项目而言,是另一张“营运牌照”。维护和发展地企睦邻关系,是跨文化管理的题中之义,是矿业投资项目建设和运营工作有效推进的重要保障。

       由矿业开发引发的跨文化冲突,多与利益诉求密切相关。维护和发展地企关系,必须坚持利益为本、互利共赢的发展原则。“共赢”既是中国商道的精髓,也是跨国投资合作的国际规则。矿业开发能否实现多方“共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矿业开发项目的成败。中国企业投资开发境外矿业项目,既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东道国政府的要求和期待,更要高度关注并认真倾听矿业开发地社会各界尤其是受影响社区和土地主的利益关切,要与土地主和社会各界平等协商,合法合规解决涉矿居民搬迁安置以及土地补偿、社会不便补偿、灌木丛、树木、溪水、海水补偿以及墓地和圣地搬迁赔偿等问题。

      构建和谐地企关系,不仅要妥善解决关联者近期利益诉求,更要重视涉矿社区更为长远的利益关切,切实谋划好社区未来的商业发展,打造“造血”机能,培养涉矿社区和居民的自力更生能力,促进持续发展。中国矿业开发企业在制订矿业开发和运营计划的同时,应该制订出详细的地方商业发展规划,明确把项目衍生的辅助性工程、复垦、保安、餐饮、绿化等商业机会提供给涉矿土地主和社区。在这方面,中冶瑞木公司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探索,中冶瑞木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开发大型红土镍矿,从2007年至2010年底,累计向项目区域内各类土地主公司提供了超过1.6亿基纳(约合7360万澳元)合同额的商业机会。为此,中冶瑞木专门成立了地方商业发展办公室,帮助土地主组建公司,在组建土地主公司过程中,甚至给土地主公司提供无息贷款等资金支持,并协助聘用有经验的中巴两国人员管理土地主公司。此外,中冶瑞木还以提供技术支持和无息贷款的方式帮助当地居民发展种植和养殖项目。

       依规守法实施人力资源本地化

       人力资源本地化是境外矿业项目人力资源的优先解决方案,是对矿业开发项目的硬约束,是国际惯例。所以矿业项目的东道国通常都会想方设法通过设定严格的工作签证条件,限制开发商带进更多的人力资源,尤其是严格杜绝普通劳工的流入。譬如,赞比亚的法律就明文规定:到赞比亚来的任何投资者,只能带来在赞比亚找不到合适人选的、人数有限的外籍雇员。这一点也是矿业开发商必须严肃面对的跨文化问题。中国矿业开发企业以前在国内组织劳动力大迁徙大会战的做法在境外遭遇到了“红灯”。与人力资源本地化配套的工作是人力资源培训和培养。东道国要求人力资源本地化,但当地通常很难招聘到足够的熟练工人,所以人力资源培训和培养几乎成了境外矿业开发企业应尽的一项义务。中国企业在人力资源本地化方面有过深刻教训,中冶瑞木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开发的镍钴矿项目,由于未严格执行人力资源本地化政策,2008年11月3日-8日,当地警方和劳工移民官员数次实施特别行动,包围矿区总部,拘捕了100余名涉嫌违规使用的中国籍员工。这件事对中冶瑞木的震动很大,迫使中冶瑞木切实转变用工思路,狠下决心实施人力资源本地化。

个人简介
工信部认定的中小企业管理咨询专家、国际注册管理咨询顾问(CMC)、中国企业联合会管理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有色金属人才中心HR专家、北京安泰科信息公司研究员、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客座教授、2016年“中国管理咨询与培训年度人物…
每日关注 更多
何腊柏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