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腾讯“被误会”了好多年?

梁冬 原创 | 2017-08-31 14:29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一、企业文化是一种“场”,可以改变所有进入其中的人

  企业文化具有内生性,即无论企业老板是否有文化,企业都会形成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并非狭义上指一个人是否识字,因为即便一个人不识字,也可以有文化。

  比如:广州人把“立刻”说成“即刻”,哪怕是“广州文盲”说出来的“即刻”也带着唐宋的韵味,因为在唐宋以前的中国人把“立刻”就称为“即刻”。普通话的“吃饭”在广东话里称为“食饭”,这个“食”字就是把名词当作动词使用了。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有意无意的,被这种日常使用而不自知的东西所影响,而这些就是一个地方传承下来的文化。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企业,企业就是根据某一信念,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的一群人所组成的组织,也叫团队

  企业文化在组织行为学里,指的是一群人所共同信仰的价值观,并且这些价值观总会在某些时刻发挥作用。它的价值并不体现在日常工作中,而是体现在关键事情发生时企业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上。

  《人类简史》的核心理念是人类和其他物种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相信一些共同的价值观

  比如一个反对美帝国主义的人,也会使用美元。再比如在中国最不讲传统文化、把一切寺庙里供奉的佛像打倒的时候,人们仍然会喝一种叫铁观音的茶,最后终究会有人问这茶为什么叫铁观音,观音又是什么,于是所有有关观音的故事、传说,有一天都会因为这种叫铁观音的茶而被重新提起。这就是一个地方的生态所带来的影响。

  引申到企业中,员工都会受到一些价值观、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在同一个企业中工作若干年的员工,都有一种相似的特质

  每一个公司都会有这样的特质,如果你跟任何一个在腾讯工作超过一年的人沟通,他都会非常清楚的告诉你,站在方便、简单、以用户体验为导向的角度思考问题是多么重要。以至于他们在规划产品时,根本不需要讨论,就会本能地想如何才能够让消费者更简单、更易用地去使用他们研发的产品,并且他们认为站在消费者角度考虑问题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一种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形成一种“场”,这种“场”逼迫所有进入其内部的人进行改变,并逐渐变得相似统一起来。

  比如,格局商学的现场会有舞台、灯光、背景音乐以及摆放的书籍,背后的意义在于担心嘉宾分享的内容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导致来听讲座的人睡着,所以试图唤起大家在儿时观看动画片的时候那些兴奋和快乐的感觉,以达到让大家精神集中的效果。

  另外我还看到格局商学刻意没有强调“院”的概念,其实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因为它超脱了所谓学院的格局,让天下只要有大屏幕的房间都可以称为学堂。这就决定了未来格局商学永远不会成为现在传统意义上的商学院。这也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很微妙,甚至可以体现出一个地方的“气象”。

  案例:从公司前台看企业文化

  比如,公司前台是高挑漂亮还是清新朴素、接电话的语速是快还是慢,甚至可以从如何对待员工网购的物品来判断这个公司对于秩序的要求,具有创新和活力的公司就不会要求前台把时间花费在将收到的网购物品摆放整齐上。

  有的前台堆放着各种各样的网购物品,你就可以想象这个公司每天有多少人利用上班时间、用公司的电脑进行网购,用公司前台接收个人的物品就是这个公司的企业文化。

  没有员工进行网购的可能性不大,只不过另外一些公司网购而来的物品不会寄往公司而已。从这个细节就可以推断出这个公司老板是如何看待员工合理使用前台的。

  从接通电话到看到公司,然后一路走进去到老板的办公室,几乎可以了解一个公司到底有怎样的前途,能发展多大的事业。

  案例:从办公环境判断公司文化

  大概十年前,如果你认为一个公司的办公室规划得很漂亮,设计感很强,千万不要长期在这个公司工作,因为一个公司肯花大量的时间在这些没有实际作用的表面事物上,员工也会效仿,将时间浪费在没有实际意义的事物上去。

  在过去,中国大部分企业比拼的是,如何用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为所在的企业创造收益。因此,过去的公司总是显得有些土,大企业家的打扮也总是过时的。

  然而今天一切发生了改变,很多企业开始重视外在形象,因为产业升级,如果公司没有“美”的品味和素养,就很有可能缺乏相关的竞争力。

  换句话说,我们可以通过很多细节来观察一个公司所谓的气象。比如这个公司的员工在回复邮件时是否使用礼貌用语,对对方的称呼是用“您”还是“你”,都是不一样的。如果公司老板和这个员工的老师都使用“您”,那员工就会自然而然的习惯于用“您”来称呼对方。

  而有一些公司,不但没有意识到“您”和“你”的区别,甚至连“的”、“地”和“得”都区分不清,这样的公司不是不好,而是不“美”。

  、Facebook与腾讯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能否与该公司的商业模式、竞争能力相契合,公司的创始人是主要承担者,即有什么样的老板,就有什么样的公司文化。除此之外,公司最开始的员工、第一批客户、所处的行业与时代、甚至创始人的年龄也会对公司文化造成深远的影响。

  我们有很多方法可以解读,谷歌、Facebook、Amazon,苹果究竟哪一家公司在未来的20年最有价值,但是无论哪种方法所得出的答案都大致相同。

  我个人也认为Facebook将会是最有价值的公司,因为即便再过10年,Facebook的创始人仍然会是比较了解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也就是说互联网真正的深度用户还是这一群人。从这个细节看,时代为Facebook赋予了某种价值,这种价值让它可以不假思索地了解它的消费者。

  我个人隐隐感觉到Facebook在面对各种创新应用过程中的变化速度非常快,之前我看到过一篇文章上讲,Facebook不介意去向这世界突然出现的最新的某一个应用或者产品去学习,甚至抄袭。扎克伯格经常告诫同事不要太骄傲,也不要羞于向优秀的年轻人学习,慢慢的,这个告诫就演变成了Facebook的企业文化之一,即“不要骄傲到不屑于抄袭的地步”。

  看到这里,我认为这个公司的股价还可以上涨,因为一个公司不可能永远保持创新,它的产品不可能永远是世界上最好的。但其实在互联网时代,创新不一定来自于内部,往往来自于外部,重点在于你是否能够保持成为第一梯队的人

  当年腾讯就被很多人误会了,被认为是“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比如腾讯出品的微信,当年在腾讯内部有几个团队同时进行这种基于移动手机的技术通信的开发,腾讯是几大互联网公司中,对这一事件灵敏度最高、反应最快的公司。

  腾讯能够在众多具有相同能力的其他互联网公司中脱颖而出,就是因为它的企业文化永远保持开放性,对于外界创新保持敏感并不羞于向他人学习。哪怕最初的学习显得有些饥不择食,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大企业,是否能够成为第一批创新的公司。

  因此,企业文化是为了符合公司的战略需求而制定的。

  三、企业文化的作用

  我认为企业文化的作用在于,能否一以贯之,让公司的使命和理念变成做决策时的重要依据。

  人们常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就是说在做事的过程中,应该时刻铭记刚开始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如果一个公司背离了它的初心,事情的本质就会发生改变

  有一个词叫“臆化”。比如两个相互喜欢的人谈恋爱,即便隔着千山万水坐飞机都要见面。但是一旦确定恋爱关系,就会变成一种权利的争夺,究竟谁去找谁,过年的时候究竟到谁家吃饭,以至于最后心怀怨恨,哪怕随便找一个像泰国或者海南岛这样中立的地方过年,也不去任何一方的家里。这是很多独生子女组成家庭的常态,就是一种“臆化”,即背离了开始。

  做企业往往也是这样,很多公司刚开始的时候,都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痛点,比如Uber的创始人就是因为打车难才创建了Uber。

  我在创办正安中医的时候,也在思考如何能够让大家看病更简单轻松一些。初心是因为讨厌去医院排队,看一个病的流程要挂号、问诊、化验、治疗、买药,不仅每一个环节都要重新排队交费,有的化验甚至还要在几栋楼里来回穿梭。残疾人或者重病人还要带家属,看病环境非常混乱。

  于是在设计正安中医的时候,我记得初心是让患者方便,自然而然的思考哪里还有不方便的地方,究竟如何解决才能让患者满意。

  企业文化就是初心,如果企业发展起来,融资了,要节约成本,或者同事已经形成了工作习惯,慢慢的忘掉了初心,就会按照之前做事情固有的习惯去做,然后就会臆化。

  因此企业文化往往来自于你起心动的一刹那的那个想法,后面都是最开始的那个念头引起来的,那个念头就是你做事的动力。

  四、文化形成思想惯性,影响人的行为

  其实除了初心之外,还有一样被我们忽略掉的东西。就像牛顿定律所讲的那样,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总是保持静止或者匀速前进。其实,除了身体有惯性以外,心灵和意识也是有惯性的。

  现在请回答:米老鼠是站着的,所以它是两条腿的老鼠,那么什么鸭子是两条腿的呢?正确答案是所有的鸭子都是两条腿,但是大部分人都会回答唐老鸭。因为米老鼠和唐老鸭具有高度关联。三点水加来念涞,三点水加去念法,但是很多人会说念去,这就是思想的惯性。

  我们常常都活在惯性当中而不自知,然而思想的惯性如此强烈,强烈到几乎人们一切行为都会受到影响。甚至有的惯性不一定来自思维,可能是来自菌群。

  前段时间有一个新闻讲一个男孩,不习惯他们家的饮食习惯,最后发现他是被拐来的。同样的理论也出现在日本,叫做“身土不二”,即我们的身体和大地是一体的。就像很多人回国之后总是想吃泡面。

  这也是一种惯性,我们肠道里的菌群决定它要什么,就会向你发出相应的信号。当你满足它的时候,它就会欢呼雀跃,向大脑释放类似于多巴胺之类的物质使你快乐。

  那么对应到企业时候,菌群是什么呢?

  比如说一个公司缩小了,有很多老员工虽然不一定在多么重要的岗位,但是因为他长时间在这里工作,形成了一种认为这件事情就应该是这样的习惯。

  用正安中医的一个例子,我们在最初设计中,把诊所设计得有些美观,以至于后来有一些离职的同事,去了设计得稍微难看些的诊所感到很痛苦,即便工资涨了也会很不舒服。

  这就是文化,每一个基层员工,只要在公司待的时间足够长,就会慢慢变成生命共同体的一部分,都会包含若有若无的文化气象。他会用他们隐秘的连接,在茶余饭后沟通交流,甚至离职后仍然会进行分享,慢慢形成的一种价值和态度。这种价值和态度会让你认为,这件事情必须这样做才是对的。

  于是你会慢慢感受到一种生命共同体的意味,一群人在一起时间长了以后,就像酱缸里面的菌群发酵,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生命共同体。

  、期望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小的个体会有意无意地形成生命共同体,从而形成了文化的意味,同时,还会受到别人的期望的影响。

  举个例子,当年保洁公司有两个包装、配方都一样的产品,分别取名潘婷和飘柔。上市一段时间以后,消费者就对这两个产品产生不一样的感觉。保洁公司分别对两个产品做市场调查,问消费者期望这两个产品向哪个方向发展,包括膏体、颜色、味道、功能、广告定位、包装大小等等。并根据产品印象进行产品升级,强化优势。

  经过五代到十代的改良过后,潘婷和飘柔就变得完全不一样了,配方、膏体、颜色、代言人、定价、策略,渠道都不一样。名者命也,连名字都会形成相应的命运和格局。

  也就是说,人们用什么方式来期待你,你就会朝哪个方向去发展改变。尤其我们中国人是象形图画思维,每一个汉字都是有声音和音符的,都可以产生联想,都有画面感。

  比如当格局商学改名叫“格厉”商学,哪怕是厉害的“厉”,你仍然会不自觉地想这是不是一家卖空调的商学院,这就是人们期待的想法的力量。

  六、文化是企业最终形成的一种稳定状态

  举个例子,每个人都知道两个氢原子加一个氧原子组合在一起就成了水,但是并不存在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附着在一种叫水的物质上面。

  换句话说,其实所有的物质都是以某种方式和合到一起,而这种和合的状态就会涌现出生命意识。虽然组合方式可以不一样,但是只要组合在一起,彼此间就会形成力。

  企业文化也是一样的,一个企业的文化,本质上是由公司刚创立的那些人、现在的人、未来的人,以及产业链上游的人、下游的人和本公司的人,所有人共同的念头、价值观和信仰综合到一起以后,形成的一种隐约的态度。

  这种态度在刚开始的时候是分散的、矛盾的,但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就会达到一种稳定的状态,这种稳定的状态最终就会形成所谓的文化。

  而很多东西具有偶然性,时间、空间、当时人们的趣味意志等等,耦合在一起之后,形成了某一种共性,然后被固化下来。固化时间长了,人们就开始用这种方式进行思考,形成一种惯性。

  七、企业文化是公司人员的默契

  如果你入职一个新的企业,是否能够捕捉到并认同这个公司不需要讨论的内容,将成为你是否能够顺利融入其中的关键点。

  除了腾讯、百度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在最开始的时候大部分企业的创始人,都不一定能够完全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感受产品。就像诺基亚的老板绝不会跑到诺基亚专卖店去体验购买手机的流程、服务,所以他不可能像马化腾或者李彦宏那样,站在一个特别普通的消费者的立场,去感受他们公司的产品和服务。

  几乎所有最好的互联网公司,都会有一个强大到与生俱来的潜台词:站在客户的角度来看这件事。页面如何设计、文字怎么排版,都很清楚,因为他在用,所以他就是用户。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能够做到。

  如果你要去一个互联网公司,就要清楚的知道,为什么他们对于以用户体验为导向的原则有如此强烈的痴迷。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公司非常困难,因为这不是透过一两天、一两年,也不是通过一两个人可以做到的,是整个公司从开创的第一天起,一直到所有人都不假思索的这么认为的,才能够形成的力量。

  我以前研究过,为什么非互联网公司的人创办互联网公司成功率很低。京东算是一个很独特的例外,因为刘强东把自己以前的传统门店全部砍掉,从头开始做网店才成功的,否则他成功概率仍然很小。

  这是我花费了大概10年的时间,不断在互联网公司打磨,天天进行PK讨论,最终明白的一个浅显的道理。因此,任何一个公司,能否把握到这种可以帮助企业成长的最基本的信念,显得尤为重要。

  八、企业文化的本质及三大特征

  国家可以比喻成一个大的生命共同体,一个人是所有菌群和过去的我、现在的我以及我的亲戚的投影的共同体,所以生命具有几个有趣的特征。

  企业文化的本质在于把企业当生命看待。

  6个月前,我采访《第五项修炼》作者彼得·圣吉,这本书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它的核心观点认为:一个企业本身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所谓办企业的本质,就是修炼一个企业生命共同体的过程。

  在这期间所有的人,包括企业上、下游的人,要有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价值观、默默遵守共同的契约,我们称之为默契。默契来自于不言而喻的契约关系,如果能够达到默契,公司的沟通成本就会降低。有人说公司的沟通成本高的核心原因,来自于文化上还没有达到真正的兼容感,也就是说大家那种不言而喻的信念,仍然没有被顽强地建立起来。

  如果说一群人在一起就是一个共同生命体的话,那么生命体有三个重要的特征。

  1.排异性

  就像人体器官移植一样,把别人的肝脏移植到自己身上,会产生排斥反应。

  所以企业到一定阶段以后,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主张和文化。新员工如果和公司文化合拍,那么这个员工就能很快适应公司环境,老员工也不会对新员工产生排斥;如果不合拍,新员工就难以适应公司环境,再受到老员工的排挤,自然很快就会离开。

  所以企业像生命体一样,具有很强的排异性。公司的企业文化越突出明显,排异性就越强大。因此如果打算跳槽去别的公司,首先要确定自己与新公司的气象和企业精神之间是否有共鸣、不言而喻的认同。

  2. 同化性

  企业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还会拥有同化性。

  普通人,尤其是一张白纸的年轻人进入其中,很快就会被改造成该公司的人,同样的公司表情,同样的公司表达方式。所以联想出来的人就是联想的人,华为出来的人就是华为的人,各有特点。

  我认识的所有华为人几乎都差不多,都有一种很勤奋、不屈不挠、勇于破冰、解决问题的精神,一切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能力。因为它的企业文化就是这样的,所以企业文化从排异性,会净化到同化性。

  3. 自我升级性

  如果一个企业具有足够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那么它的排异性就会较低。能够把不同的东西包容进来的公司,具有高版本的灵魂,可以根据一定环境的变化迅速升级。

  腾讯以前是一家相对保守的公司,对于其他同类竞争公司仅仅是模仿,但是“3Q大战”(奇虎360与腾讯间的纠葛由来已久,被业界形象地称为“3Q大战”)彻底颠覆了这家公司的一些企业文化。

  他们励志要从“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到打造一个“共赢的生态平台”。因此,腾讯开始帮助盟友企业成长,它投资的所有企业都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比如滴滴、搜狗等,在微信的端口里有很多类似的公司。

  这是腾讯的企业灵魂在自我净化,净化出更高版本的灵魂,这个灵魂从排异性到同化性、再到开放性,在不断的自我升级。这个过程就是典型的生命净化过程,生命净化的维度总是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去净化,所有的生命都在为让自己的生命得以永生而努力奋斗,都在以某种方式去寻找得以永生的可能性。

  生命会用一种奇怪的方式不断地寻找净化的可能和方向,如果找不到新宿主的话,就会找一个地方停止并储存下来,然后等一个合适的时机以某种方式传承下来。

  九、企业是一个生命体

  如果用生命体的观念去看待企业,我们就会理解,因为生命的习性使然,总会有个别企业在不断地“作恶”。

  有些企业始终盈利不多,但仍然能够很好地维持运转,有些企业扩张迅速,却也消失迅速。这都和生命的一些因子息息相关,而这些因子是可以被提炼成某一些标签化术语的。

  我曾经受邀帮一家公司梳理企业文化,让员工选择会产生共鸣的关键词,客户导向、温暖、欢喜、有效率等关键词浮出水面,企业文化其实就指向这几个关键词。

  以个人为例,每一个人都是生命的和合体。最起码是由爸爸妈妈2个人构成的,再往上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4个人构成的,再往上就变成了8个人。我们自身的矛盾、在做选择的焦虑、内心的纠结以及对自己的不认同,都是因为这些原本之前并不认识的人,结合在一起产生分歧的结果。

  解决方法也很简单,去和长辈沟通交流,听听他们的人生故事,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渐渐你就会明白,原来自己身上的某一个特点是来自于这个人的这一件事情。

  同样的道理仍然适用于企业和国家。

  所有的国家中,以色列最为神奇,它是一个已经被打散的、没有现实形态一千多年的国家,就凭借着一本圣经记载会在某一时刻重新成立一个国家,以色列就因此成立了。形成如此强烈的性格特征。而且在建成的短短几十年中,在科技领域的成就荣获了各种诺贝尔奖,力量非常强大。

  所以国家最怕的不是分裂,而是国民失去了共同的文化和信仰。

  对于这一点,人亦同,企业亦同。

个人简介
正安中医创始人 董事长
每日关注 更多
梁冬 的日志归档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