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吕建军 原创 | 2018-01-21 09:31 | 收藏 | 投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作为中国首届企业文化研讨会的策划者,我见证了中国企业文化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并提出了“中华文化企业文化化”的理念。我倡导的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全盘照搬,而是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企业自身特点的企业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整个企业文化建设还是对人格的塑造,有好的人格才有好的产品,有好的产品才有好的工作质量。这里,对企业文化在中国发展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做以鸟瞰。文中我所选取的案例都是八十年代的企业文化先行者,为什么我选择他们?因为我记得《晏子春秋》中说:“为者长成,行者长至。”什么事情只有做得长才有道。

    企业文化是一边缘交叉学科,不能把它孤立起来,它和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美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像自然科学的发展,现在向着统一场论目标迈进,企业文化理论的发展也是如此,他的理论框架的形成应是把这些边缘学科统一起来,形成整合,这样企业文化理论大厦就真正立起来了。

    一、企业文化学派的思考

    (一)哲学流派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企业文化刚刚传入中国,一大批研究哲学的先觉人士,被其吸引,开始了企业文化的探索之路。

    1、贾春峰,著名理论家,著名企业文化战略专家,原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理论组副组长,中宣部原理论局副局长、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在学术界最早提出加强市场经济中“文化力”的研究,论述了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10大特征。被誉为“‘文化力’研究之父”、“‘文化力’研究第一人”。他曾在1993年提出,“‘文化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的经济赛局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并就企业文化、企业形象、企业战略和地区形象、地区战略、城市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的新观点、新理念、新视角,在国内外有很大影响。

    2、孟凡驰, 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教授,兼任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他从1984年开始专门致力于企业文化研究,提出了“以培育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作为基本手段的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管理方式。”他认为经济一体化带动了文化一体化的发展,离开了文化支撑的经济是不上档次的经济。而所谓企业文化,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活动和CI设计,它既有管理学的属性,又有文化学的属性。企业文化如果不走入生产、经营、管理,就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只能是浅尝辄止,只有通过不断的企业文化推广、渗透、转化,才可以实现企业文化管理良性的、长期的、动态的发展过程,使企业理念经历认识、认知到认同的过程,使员工对企业文化由认知认同到自觉践行,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习惯到习惯。

    3、高立胜,原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辑刊》总编辑、哲学研究员,现任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特约研究员,辽宁省企业文化学会会长,沈阳电视大学教授,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访问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他认为,号称“管理革命”的“企业文化热”的出现,是以企业哲学变革为理论的先导,企业文化管理方式才得以确立和发展起来的。因此,研究企业哲学思想及其变革,对于认识和把握当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对于推动企业文化管理和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经济学流派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其中经济活动是人们在一定的经济关系的前提下,进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以及与之有密切关联的活动,在经济活动中,存在以较少耗费取得较大效益的问题。经济关系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在各种经济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生产关系。

    企业文化对经济学而言,意味着要深入到企业家的大脑中探求其思维的规律。回顾企业文化这一现象从管理学进入经济学的过程可以发现,这既意味着组织激励理论的扩展,也表明了经济学解释能力的不断增强。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管益忻教授。

    管益忻,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学研究员、教授,著名战略管理与企业文化学家,著名城市战略规划专家,理论+实战派企业咨询专家。(中国企业文化、客户经济与(经)营销(费)范式研究第一人)、毛泽东兵法经营研究开拓者。现任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经济学家周报主编,首次提出“中国经济”时代定位之“信息工业化”的理论,并以此为依据,指导、制定区域战略规划和企业新世纪发展战略与管理;首次提出并日益深化其产权资本化----产业资本化理论,并据此提出制度创新整体战略设计及其基本思路;首次提出企业文化、企业战略十大发展机理理论与方法,并以此为主导发表一系列论著;首次(于90年代初)设计、制定中国企业战略,企业文化运行,发展模式——潞安模式;首次提出并揭示“客户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及其“营销”商业范式。在不断地探索、发表一系列论说的同时,直接、具体地运用于指导企业的战略发展与范式革命。他在企业制度创新、战略发展、机制转换、实战运作、尤其是品牌战略、企业文化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多层面开拓性研究。

    (三)社会学流派

    社会学关注活生生的社会存在,代表文化自觉,它关注人的“身心”与“身外之物”之间关系的探究,侧重于“小我”与“大我”的辩证,人与物,人与人的自由规范。

    “人类科学的各部门是极为多样的,扩展开来,可分为躯体与灵魂,语言与音乐,火的取得与道德。”(泰勒《人类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页)

    中国文化中“家”、“国”、“天下”三位一体的观点,生动地说明了所属牵涉面之广,问题之复杂,而人类学对福利制度的研究,人围绕生育、养育、社会结合和交往而创造的复杂制度是十分基本的深层结构。

    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使得传统社会组织的活力被激发,各种新型社会组织涌现,企业文化的研究和实践更加丰富,而企业文化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关联也更加紧密,交互作用更加明显。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学背景进行分析,可以从更宽泛的层面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企业文化发展的脉搏,调整对企业文化发展方向的预测,更有针对性的掌控企业文化作用的潜在能量。司马云杰是从社会学研究出发,研究企业文化的代表。

    司马云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学术专长是文化社会学及文化哲学,以张横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使命,著述大道哲学,推本于天,反诚于性,以经大经,以立大本,现从事社会学研究。他说:社会关系是人的关系,社会群体是人的集合体,因此,从本质上说,社会存在是人的存在,社会管理是人的管理。而人是具有“好是彝德”先天道德本性的,是追求信仰信念,追求道德精神,追求美好存在与理想世界的。中国自古圣人治国平天下,进行社会管理,就是以文化,以仁义礼智之教,化成天下。文化与社会结构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有些文化是与社会结构不可分割的,如道德、伦理、风俗、礼仪、制度等,它们既是文化存在,又是构成社会组织的一个部分。因此,在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史上,凡是文化与社会的存在不能严格区分的时候,有一个概念,叫做“社会文化”。“社会文化”这个概念,就是把文化看成是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看成是社会结构不可或缺的部分。进行社会管理,不仅要从大局上,从大文化战略上去考虑,还必需紧紧抓住人心人性和根本文化精神,抓住这种最为根本的东西。以文化根本精神,贞正人心人性,更是实现社会管理的最大肯綮处。

    (四)企业美学流派

    企业美学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耿兆林提出的。18年来,他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团结一批志同道合的学者组成课题组,从多方面对企业审美文化问题开展研究,多次举办理论研讨会,最终形成企业美学理论体系。

    耿兆林, 1988年创办了山东省企业文化学会及其会刊《企业文化》杂志,任秘书长兼常务副主编。他酷爱理论研究与学术探讨。后来他潜心研究企业美学、美好企业与和谐社会。他指出,企业美学是企业科学发展之魂,是企业持久盈利之源,是企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创造性实践,他不等同于美日的企业文化,也不等同于欧美流行的技术美学和劳动美学,也不是对二者的一概排斥,而是从中国国情和中国的企业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吸取二者的精华、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结果。他说,研究企业美学,引导企业家自觉地应用企业美学,努力构建美好企业(以真、善、美为灵魂,以富、美、乐为特征和愿景目标,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效益和谐增长),它的价值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创新,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有利于促进社会科学发展,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民生质量,有利于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二、将观念和理念变成生产力的推动者

    企业文化一定要硬件与软件相结合,所谓的刚柔相济,才能具有生命力与执行力。近十年来,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向,无论大的方向,还是精细化的方向——安全文化、服务文化、质量文化等都在朝着理念与制度保障及利益机制相结合的方向构建,以此确立一套操作体系,从理念到原则,从原则到制度,从制度到运作,把它们结合为整体,变成一种理性的自觉,成为一种持续的开拓和发展动力。企业文化重要的是落地,整体营造一种使员工觉悟的环境,人觉悟了,就会快乐工作,这在于企业家的文化自觉。未来企业文化的发展,关键也在于此。这几十年我在国内讲学、调研,有深切的体验,以以下两个企业为例,他们以自身的实践构建了独特的企业文化操作模式,实现了企业文化的落地。

    一个是江苏黑松林粘合剂厂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鹏凯创立的心力管理。他提出的“心力管理”是企业文化故事化的浓缩,是以“细节管理为手段,文化管理为归宿,和谐管理为灵魂”的管理模式,是将员工心之所及转化为力之所达的过程。他常说的“把我的真心放在你的手心”,就是把企业领导的思想观念变成员工手里的工具。作为企业管理者,应该探索如何关注员工的心,管住员工的心,让员工发自内心做好一件事,将意识培育转化为物质生产力,他把理念转化成故事,这些故事处处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告诉我们人本管理的最佳境界是心力管理,心在哪里,成功就在哪里。

    一个是大连古建筑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德凝创立的诗化教育。作为极具社会责任感和有担当、有文化自觉的企业家,通过实践,不仅实现了自我的完善,重要的是他实践了他的企业文化,以其诗化教育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实现企业文化的落地。它将传统文化、企业管理通过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白话诗的形式,在实践中进行转化,使其通晓明白易懂,成为鼓舞士气的一种形式,从而实现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化,从学理化到通俗化的转变,让职工群众参与其中自我教育、融入其中自我提高。

    企业文化重要的是“力行”,“化”是关键,要达到“化”的目的,必须要有企业行为。无论是心力管理还是诗化教育,都是一套可操作的系统,是一种企业行为。他们结合他们所管理的企业,用故事、用诗歌将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化,使企业文化教育回归到中国文化价值体系上来,与时偕行,赋予新的内涵与意义,提升人文精神。企业不仅出产品,也出人品,好的人品,才有好的产品。

    除了企业家的实践,还有大批从事研究和实践企业文化的专家,连云港市企业文化学会会长李万来就是其中一位。他原是一大型国企总经理,他首先将企业文化建设推行于自己经营企业中,将意识转化为生产力。后来,他组织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志共同努力,经过多年的酝酿,终于成立了连云港市企业文化学会。为了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掌握企业文化实践操作方法、技术、路径,在他的领导下,学会组织会员企业领导和高管人员到国内外一些企业观摩学习,现场剖析这些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为了普及企业文化知识,学会独立自办或与咨询公司联合举办大型公开课,邀请国内著名学者、讲师到连云港为企业家演讲,推出“A管理模式”、“学习型组织”、“品牌文化”、“细节决定成败”、“企业文化——企业的灵魂”、“执行力”、“服务文化”、“蓝海战略”、“性格色彩”等大型公开课,直接推动了企业文化在地区和国内的发展。

    三、企业文化绩效与企业文化数学模型的建立

    “现代社会种种以数术为基础的习俗或制度,有赖于对数字的这种创造性运用和理解,即便这样的运用也许只是理念含在产品之中。”(《数字人类学》(英)克伦普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8267页)

    实际上,用计算的观点或方法来解决企业经营管理的问题,是一个需要更多关注的领域,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提炼出算法或关于计算的思想也是如此。这方面的研究内容构成了一个新领域——企业管理计算。这一领域的出现说明企业或企业管理过程是可以或至少部分可以用算法模拟,或设定其初始条件或以计算出其结果的。例如,一些经济学家凭直觉认识到财产市场随时可以演化,以“自然选择”的方式对市场参与者进行优胜劣汰。但即使一般人,通过一段时间观察也会有这样的印象。直到20世纪90年代,通过分析确定,市场是一个贝叶斯学习器。如此一来,市场便可用人工智能中的贝叶斯学习加以分析刻画。可见,社会中的市场、制度等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实验。从这个意义上,企业文化就可像物理学一样,用计算实验的方法不断逼近或者直接构造出一个符合企业实际的模型,并将其应用于企业文化领域的研究。

    如何让企业文化真正发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已经成为当前企业文化建设根本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审视以往和如今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理念、观念、方法、路径,切实把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转移到“以人为本”上,通过企业文化评估,探索解决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找到企业文化建设与市场经济、与经济社会发展、与职工生活的最佳契合点,充分发挥企业文化评估的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的评估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分析方法,是透过诸如企业规模、企业利润、技术水平、管理状况、职工士气等显而易见的表层的具体的现象,分析和评价导致这种状况的企业文化内涵,即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伦理道德等。因此,企业文化评估既是一种精确的又是模糊的,它着眼在于从文化的视角审视企业,为企业找到文化上的薄弱环节以及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使企业管理者对本企业的企业文化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目前,企业文化评估虽已提出,但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企业文化数学模型更是一空白领域。

    为了让企业文化评估真正发挥指挥棒作用,要不断丰富完善评估内容,制定科学、规范的评估标准,根据企业实际需要,体现量化、可评价、能操作的原则,不断修改完善企业文化建设评估体系。把过去抓不着而文化发展中可量化的文化绩效进行量化分析,列入评估内容中,通过深入调研,对企业文化评估的思路更加清晰,评估内容更有针对性,评估标准更加科学、合理。未来企业文化的发展,应着力于企业文化数学模型的建立。

    经济模型之企业文化模型,按对象领域分,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语言对实际问题的表述,它体现如何用数学语言表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既对企业文化进行数学建模,又可以对企业文化的内在关系来建模。企业文化是量化分析的现代化,现代数学是自然数学的基本语言,是应用模式探索现实物质世界运动机理的主要手段,对于现代化企业管理理论的企业文化 而言,数学则更是表达其原理,进行企业文化设计必不可少的工具。

    人们可通过分析相关的数学模型从计算意义上理解市场问题、人的行为、企业管理等。据此,人们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企业、而且能基于人们的理想或者目标设计规则,并在这些规则下进行真实出价竞拍,使企业运行更加有效。当然,研究结果也可能证明一些企业目标的现实不可能性。这些分析有助于企业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提升企业公平,并避免个人或者企业的损失乃至灾难。例如,从计算的角度分析人们的从众行为,我们就能得到知从众行为往往是信息级联的结果。

    研究企业文化、企业管理过程有可能会发现新的思想,从而提炼出新的算法或得到与计算问题有关的新思路,将企业管理计算作为计算领域和企业文化领域的互动或交叉,对两个领域都有促进作用。计算与企业文化领域的学者或工作者要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态度学习乃至掌握对方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并积极开展合作。这两个领域的学习和合作会深刻改变研究者或工作者的工作方式:企业文化研究者或者工作者搜集数据,基于自己的观察而建立模型并且通过计算加以验证或者预测,在某种程度上类似或者接近自然科学的风格;而计算机科学工作者则通过计算对企业文化现象加以分析提炼,有可能建立更优的模型,他们也可能受企业文化研究的启发而以新概念推进计算机领域的研究。由于企业文化数学模型是一个新的领域,这方面研究和应用的机会应该更多,可以深入探讨。

    作者简介:钟祥斌,系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大连市社科院研究员、大连市企业文化研究会会长、《21世纪中国企业文化实践与探索丛书》和《中国企业文化年鉴》编委,主要著作包括《企业文化设计》、《企业文化模式》和《道德也是推动力——国学中的36个管理理念》等。(文章来源:《文化与品牌导刊》)

个人简介
笔名承迅,品牌与产业经济独立学者,浙江省经济与管理研究会特约研究员,策划人,毕业于浙江大学汉语言文学专科,代表作《品牌立市,嵊州只需迈过一道坎》,有策划领域文章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知网、重庆大学图…
每日关注 更多
吕建军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