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管理:累死你的不是工作,而是工作方式!

杨铁锋 转载自 沣之道餐饮管理 | 2018-11-16 20:37 | 收藏 | 投票

  04.jpg

我们一直都认为,如果一个人智商情商正常、学习和工作意愿高,就一定能出成绩。然而有一些人,十分有意愿学习,非常努力,智商情商也都正常,然而工作产出却非常低甚至不如很多资质低于他们的人。

 

他们与产出高的人相比,无一例外都存在这三个问题:

 

问题1:只关注任务,不关注目标

 

假如你的老板正在飞机上,还有1小时落地,下来之后需要给客户做一个重要汇报,而你需要给他做一份PPT。但因为你错估了时间,导致PPT草草做完,而且发现其中一些数据没有,你怎么办?

 

低效人士的做法是:疯狂地找数据,最后可能数据有了,然而PPT没有来得及做完,或者质量不高。

 

一般人的做法是:找人帮自己一起找数据。

 

而最高效的那些人,会根据老板此次汇报的目的,判断这些数据在其中的作用大小,如果作用不大,那么就把时间花在完善重要页数、而不是找数据上如果很关键,那么就找其他人帮忙,或者找一些替代数据。

 

这三类人之间的差距,其实就是任务导向与目标导向的差距。

 

高潜力的人才是有共性的,具备这些共性的人,几乎做什么都能做好,而不具备的,几乎做任何工作都会障碍重重。

 

这其中,有一项共性就是Result-driven(结果驱动)那些高产出的人,未必动作更快,而是更善于判断,什么事情对结果是最有效的,然后,用尽一切办法保证结果达成,而不是死守着原有的工作任务。

 

问题2:应激式工作,而非统筹式工作

 

如果你观察周围的同事,会发现,整天风风火火、急得上蹿下跳、各种任务来回切换的人,有时候产出并不高。看他们工作,就好像打地鼠一样,打完一个,另一个又冒上来,连看的人都跟着焦虑起来。

 

而另一类人,他们做事专注、条理清晰、看起来很淡定,但最后,多困难的事儿都默默搞定了。

 

两者的差别就在于,第一类人总是应激式工作。他们每天起来的第一件事,不是规划当天的工作,而是马上投入工作,以至于到了下班之后,发现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完,而没做完的,可能又是最重要的。

 

这种应激式工作方式无疑是低效的,那什么才是高效的呢?统筹式工作。

 

真正的统筹式工作,有几个特征:

 

特征一:有计划地工作。

 

特征二:形成自己固定的时间习惯。

 

特征三:及时记录、每天总结。

 

问题3:几乎从不“偷懒”

 

“懒癌”是第一生产力。仔细盘点一下,我们哪样创新不是因为懒呢?不想走路,有了汽车;不想爬楼,有了电梯;不想打扫,有了扫地机器人……

 

工作中的大部分事情,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持续的,那么就可以在第一次做的时候,搭好框架,以后按照相同的模式重复运用即可。

 

当然,这里所说的偷懒,不仅是善用工具,还包括善用他人。

 

障碍1:工作环境所限。

很多人的工作性质,就不是结果导向型的,而是任务导向型的。他的工作岗位要求他做的,就是完成任务,至于背后的出发点,不需要知道。而且,领导有可能就是考核努力、考核苦劳,而不是考核产出。

 

实际上,工作性质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影响,大到超乎想象。

 

刚毕业的时候,一个学校一个专业的同学,看起来差不多,但过了几年,你会发现,只要接触一个人几分钟,听他说几句话,就能大致判断出他的职业。

 

障碍2:没有资深的人辅导。

 

 

只重视教员工需要做哪些事情、用什么工具等等,却没有教他们如何聪明地做这些事情和告诉他们这些事情对公司有什么帮助、要达到何种目的,导致员工的聪明才干发挥不出来,没有成就感。

 

障碍3:思维方式固化。

 

一部分人,会在工作多年之后,发现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的负面影响,醒悟过来想要改变。

 

然而,从学校踏入社会的这几年,是思维和工作方式形成的关键几年,如果任务导向、应激式努力、闷头蛮干的工作方式在大脑中固化了,形成了下意识思维,是很难扭转过来的。

 

所以,年轻时候的工作选择,你选择的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种思维习惯、工作方式、价值观甚至生活方式。

 

在初入职场的几年,处于何种工作环境、跟谁一起工作、被谁辅导工作,足以影响你的下半辈子。

 

这是一个社会阶层不断固化的时代,但也是一个逆袭随时可能发生的时代提升你的格局,是人生逆袭的唯一途径。

 

 

 

个人简介
杨铁锋 著名餐饮管理专家,中国烹饪协会、中国饭店协会专家,沣之道餐饮管理机构首席专家导师,沣之道餐饮店长特训营总教练,沣之道餐饮联盟主席。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