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智慧中的“管理提炼”

王运齐 原创 | 2018-06-11 10:42 | 收藏 | 投票

 

先贤智慧中的“管理提炼”

作者:王运启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崛起的过程中,引发全球学习与研究的热潮,一时之间,孔子书院、老庄哲学、《三国》《水浒》等热闹非凡,在当下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历久而弥新!作为企业管理的研究者和践行者,就需要将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实践的生命化,以及复杂管理理论的简易化,为当下中国更多的企业服务。笔者通过提炼出古圣先贤大家的思想主张、技巧方法从而映射出对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思考,从而呼唤传统文化与管理价值的回归。

《六韬》——“招聘面试”学问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社会,而企业行为都是从选才开始的,招聘面试则尤为重要。但殊不知,古圣先贤的论著中对于如何选人亦有独到之处。当与面试者初次见面,对此人的第一印象便已开始影响我们的判断,此即为首因效应。《六韬》又称《太公兵法》,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的道家兵书。其中指出:朴其身躬,恶其衣服,语无为以求名,言无欲以求利,此伪人也奇其冠带,伟其衣服,博闻辨辞,虚论高议,以为容美,穷居静处,而诽时俗,此奸人也”!意思是说,对于那些衣着不合时宜、不修边幅、奇装异服的人都要加以关注,此类人大多性格比较鲜明,沟通较难,不易被控制。

接下来,面试双方的较量就开始了,面试的过程其实就是两个人智慧的比拼,好象一场无形的战争。就是面试双方落座后,不要急于直奔面试主题,可加以寒暄,从环境、天气等着手,一方面可以降低来者的紧张程度,另一方面也可试探出部分有用信息,在不经意摸得对方虚实。对于识人,《六韬》中提了八种验证方法:知之有八征: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谍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也为企业在面试中提供了丰富的借鉴要点:

1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招人是要招到适合企业发展的人,而不是以招到完美的人为标准。

2、在面试过程中,面试官的表现也必须得体大方,要知人善任,正人必先正己,言辞必须严正。正所谓人人,正正,辞辞。

3、在面试过程中,对于衡量标准和考察要点,应按照岗位的胜任力素质要求及企业的相关制度与文化来总体衡量,而不能将其业务与技术能力作为衡量的唯一标准。

4、对于应聘人员,最好在最后给予其一定的时间进行提问,一方面能够解除他的疑虑,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从其提问的角度了解其所关心的事情及侧重点。

5、最好是几个人协同进行最终评判,如果结论不统一或者不能够确定对人的判断时,最好要慎重决定。

《韩非》——“授权下属” 智慧

管理的最终目标在于提高经营绩效,许多管理思想的发展,均是针对效率的提高而来的,授权就是管理学中的智慧。中国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就针对统治提出了授权的观点,堪称授权管理学的鼻祖。“抱法、处势、用术”是韩非管理精髓,他的领导思想论述了领导者应具备的个人修养、素质和能力,及领导者所应具有的导向作用等。他的用人思想强调“授权是必要的”。《韩非子》一书里记录着他的授权言论。他说: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意思是说:昏庸的统治者只懂得用独自一人能力治国,普通统治者用众人的气力治国,而贤明的统治者则用众人的智力治国。从管理学上讲,就是好的管理者一定是善聚众力和善集众智的授权高手。那么,企业领导人如何拒绝事必躬亲,做轻松管理者,科学、合理、有效的授权呢?

1、分级管理而不越级插手: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主要管理者不要一竿子插到底,那是出力不讨好的事。对下属的管理人员要在明确责任和奖罚的基础上,让他们有职有权。

2、多想、多看,少说、少干:高明管理者只有站在一旁观看,才能真正旁观者清而避免当局者迷。即使你比下属干得还要好,也不要事事都亲自去干,必要时给他们示范一下即可。

3、大事聪明,小事糊涂: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要分清什么是企业的大事,什么是企业内无关紧要的小事。凡是关系到企业发展和生死存亡的大事,一定要慎重对待,决不可等闲事之。对于那些个鸡毛蒜皮的小事,要让下属部门按照分工自己去解决。不要陷于繁琐的事务之中而不能自拔。

4、不事事追求完美;很多企业管理者都想把自己管理的企业办成一个非常完美的企业,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过分的完美无缺了,往往就要走向反面了。企业的管理者只有摆脱繁琐的事务,才能站得高,看得远。

“道家”——“柔性管理”技巧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道家的思想是“无为而治”。天下有这么好的事吗?无为还能得到治理?什么事不做,还能把这个事做好?“无为”关键在“为”是什么?无为不是什么事都不做。那么,怎么样做到无为?为什么要无为?“无为”讲就是让你不要乱来,抓住事物本质去做。“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恰恰相反,关键是要怎么样做,用什么方式做。《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知道别人就是智慧,聪明就是知道自己,这就凸显了老子的谦虚理性。为什么有的要做,有的不能做。无为而治,就要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道家讲的第一个核心思想。不自以为是,反而能得到知识;不吹嘘,不夸耀,反而会被大家推崇。

《老子》第五十七章说道:“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则民自富,我无欲则民自朴。”汉朝初年有文景之治,唐朝初年有贞观之治,就是由于统治者在民生凋敝的时候,做到无为而治,不要折腾老百姓。要无为而治,先要抓住规律,按照规律办事,就可以事半功倍。第二个要抓住关键,学会用人,要把人用好了就无为而治。另外不要折腾,政府不要过多地干预。企业目标管理比过程管理好,设定一个目标,过程你就不要插手太多了。这就要求我们设定的目标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高了没人能达不到;太低了不费劲,也不行。道家讲治国、管理,不是不做,而是要顺其自然。

 《老子》讲,“大智若愚: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意思是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真正机灵的人,表面看起来笨拙。真正善于雄辩的人,表面看起来比较木讷,不露锋芒。就是指关键的时候真正有智慧的要装傻。道家的大智若愚,不是讲政治智慧,是讲管理韬略,领导韬略,具体管理应该怎么做。老子说如果领导分几等,一百分的领导,下面只知道有这个领导,别的不知道;八十分的领导,下面员工称赞;如果员工见了领导就害怕,这值六十分;不及格的领导,就是员工辱骂你。他说下面只知道领导,却神龙见首不见尾,这才是最好的领导。

“儒家”——“企业文化”思想

当前企业文化建设愈来愈受到企业家的重视。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如何吸取古代中华文化中的管理智慧,培育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模式,尤其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心。作为儒家代表的孔子治国思想对如今的企业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1企业文化核心在“正己”孔子讲治国,他的着眼点也不在管而在教。为政的核心是“正”;“正名”和“正人”,核心是“正人”;“正己正人”,核心是“正己”。所谓企业家要“正己”,就是要把孔子儒家关于做人的道理用于自身,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待人处事,包括经商和办企业。现在人们常常谈论“儒商”。企业家“正己”,也可以说就是要把自己培养成儒商。儒商的特质,不在于它有什么特殊的管理方法,而在于他居家、待人、做事,以至经商、办企业,都遵循儒家的为人之道。最重要的一点是认同孔子儒家以天下为己任,“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理想信念。

2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孔子为政思想的最大特点,也是它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它不是把人仅仅看成对象,而是把人的成长当作主要目标;他立志于“安人”、“安百姓”,追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他为政的全部主张都是围绕着提高人的素质和使人们有安定和谐的生活。这是一种不同于其他所有管理思想的,真正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把孔子管理思想用于企业文化建设,就要改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不只以完成生产、经营任务和赢利为目标,而且把人的成长也列入管理的目标。包括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包括其思想道德品格的提高和业务、技术知识、能力的提高。

3、将法、德、礼三者结合:企业在依法治厂的基础上,学习和继承孔子思想的精华,要重视德和礼的作用。孔子关于“免而无耻”和“有耻且格”的思想,正确反映了法和德的不同特点和功能,至今仍有现实意义。法的制裁使人不敢做坏事,道德教育则使人自觉不愿做坏事,而礼则指明了在法与德的基础之上更要重视个人修养与做事风格。法不能自行,必须与道德与素养相配合。

现代企业文化它影响、渗透到企业的一切方面和从老板到员工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待人处事中,表现为企业和人们的精神风貌;进而还会扩散影响到企业员工的家庭成员,以至社会。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构成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反过来又对社会风气和精神文明面貌发生影响。一个好的企业,不仅是为社会提供良好产品和服务的基地,而且是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

 

个人简介
作者简介:王运启,本名王运齐,被业界冠以“中国营销第一诗人”的美誉。
每日关注 更多
王运齐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