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理本土研究的发展及思考

袁兆亿 原创 | 2018-09-03 19:37 | 收藏 | 投票

中国管理本土研究的发展及思考

袁兆亿

摘要:本土研究的地域特色使其必然与本土环境因素产生千丝万缕联系,从而对本土研究形成特定影响和要求。为了推进本土研究的发展,必须建设好专业化队伍,发挥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完善本土知识体系,通过积极探寻管理实践的共性经验,推进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实现理论管理学和应用管理学均衡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管理本土研究的日益成熟壮大,成为中国管理本土知识朝着体系化方向发展的重要象征,推动本土研究从自发走向自觉,从分散孤立的探索向着目标明确的组织化方向发展,使中国管理本土研究形成初具特色的研究框架。

一、中国管理本土研究的影响因素

管理知识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但又以一定的发展阶段、地域性和文化背景为特色。中国管理本土研究的载体在中国,因此必然反映出特定的中国环境因素特征。

(一)市场经济环境因素

人类的知识积累和发展离不开特定历史过程,管理知识的本土化发展也不例外。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模式缺乏足够活力,难以为管理本土研究提供良好舞台。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但为本土研究开辟了广阔空间,而且提出了迫切需求。与此同时,外来管理知识陆续进入中国,先进管理模式的启迪和新思维的冲击,也大大加速了管理本土研究的进程。近三十年来,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日益深化,对外开放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本土管理的宏观和微观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质变,由此出现的一系列新课题,既为本土研究开拓了巨大空间和创造了有利条件,也成为推动本土研究发展的驱动力。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市场经济仍处于初级阶段,发育尚不完善,各类体制机制远未理顺,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还存在较大距离,转型期的种种缺陷使得中国管理本土研究面临不少难题。在此背景下,尤其要重视和加强本土研究的发展,努力弥补当前我国管理研究尚不完善所遗留的空间,不断强化本土研究的显示度,进一步提升本土研究参与经济社会重大决策(尤其是顶层制度设计)的层次,通过各种合理有效的途径积极影响和干预决策过程,为中国管理本土研究争取更多发言权,包括积极参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社会组织的战略和规划制定,探索新型管理模式及体制机制创新,为调整和解决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管理缺陷提供决策咨询和支持服务等,以高水平研究成果促进高质量管理,实现高效率发展,使本土研究在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发挥管理智囊作用。

(二)科学技术环境因素

管理学是在近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随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日益发展而不断成熟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管理本土研究在知识体系的发展方面获得了更多支撑,同时面对日益复杂的管理问题,也使本土研究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例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促进了管理模式的一系列变革,各类计算机辅助管理软件的出现,加快了诸如供应链管理、大规模定制管理、界面管理等新型管理模式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管理知识体系已不能很好地解释和指导实践,亟需对信息化环境下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及基本原理加以科学研究,提出新的解决办法。由此对本土研究提出了新的需求,要求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将多学科领域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融入研究过程,使本土研究适应时代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同时借助新知识和新技术提高本土研究的效率和技术含量,将本土研究导向深入,推动本土研究的知识创新不断迈上新台阶。

(三)本土文化环境因素

任何组织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终难摆脱社会文化的影响,故此中国管理本土研究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千丝万缕联系也是必然存在的。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地域文化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化而形成的复杂的本土化社会产品,其中不乏精华但也难免夹杂糟粕,既包含了先进文化也存在落后成份,因此在本土研究过程中必须充分关注文化影响的两面性。现代人类文明进步的速度日益加快,时代变迁引发管理中的新旧文化冲突难以避免,客观来看,我国与先进国家在管理方面的差距,除了要关注制度层面因素外,文化层面的因素同样不可忽视。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大陆型农业文化,在不少方面存在着与现代工业化社会不相适应的成分,例如,现代管理崇尚竞争,追求效率;承认差别,提倡团队精神;强调理解和宽容,珍视权利;遵纪守法,诚实信用等等,这是现代文明的基石,但从客观情况来看,这些现代社会要求的文化素养在我国仍比较缺失,而且一些负面的影响因素经由各种显性或隐型方式渗透于管理过程,有时其影响之甚远超出人们的想象,这是中国管理本土研究必须正视的现实。由于文化影响存在两面性,因此,本土研究过程中,一方面在发扬优秀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学习先进文化,取长补短,为中国管理本土研究不断补充有益养分;另一方面要在反思中存优汰劣,摈弃落后文化,积极推进管理文化再造,尽量避免和减少各种消极的文化冲突。例如,传统文化对组织员工强调刚性管理,但是互联网时代的业务外包和网络联盟的兴起,使得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趋向于从刚性向柔性模式转变,从而对传统的组织文化形成挑战,而且这种现象必然越来越多。因此,随着各种新型管理理念和模式的不断出现,必须对文化再造问题给予足够重视,只有这样才能扬优弃劣,不断克服和摆脱不合时宜的文化影响和束缚,保持本土研究的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现代管理变革要求,推动本土研究健康发展。

二、中国管理本土研究的发展路径及改善

管理活动自有人群出现便有之,管理思想亦随之发展,因此中国的管理思想和实践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但是适应中国现代管理需要并作为一门独立的本土知识进行研究和传授的历史并不长,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中国管理本土研究在循着自身路径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需要通过不断改善和提高自身来保持发展活力。

(一)中国管理本土研究的专业化发展

中国管理本土研究的快速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后的大规模社会实践,同时受到迅速传入中国的外来管理思想的影响,推动着中国管理本土研究迅速走向深入。从当前发展阶段看,本土研究主要应在两个方向加强发展,一是各相关领域的理论工作者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在前人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基础上,进行积极的吸收、消化和再创新,探索将本学科理论和方法应用于现代管理领域,努力推进相关专业知识向管理本土研究延伸,形成本土研究的专业特色,促进中国管理本土研究知识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二是各行业的专业人士和学者,以本土实践为基础,解剖案例,总结经验,努力探索管理知识与本土实践结合的有效途径,多方位推动本土研究成果在教育、科技领域以及各种生产性行业广泛传播,进一步巩固中国管理本土研究的社会基础。

(二)充分发挥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优势

管理学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的交叉点上建立起来的,至今已发展成为一门内容广泛的综合性学科。管理学的跨学科特征及其涉及的丰富知识领域为学科交叉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了兼收博采各相关学科知识推动自身发展,本土研究应充分利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其他现代科技成果来武装自己,敢于突破传统学科界限,积极引进各学科的新知识,通过开放式地吸收和兼容,推动中国管理学发展的跨领域学科交叉和知识交融,为本土研究注入有益的新鲜养分,不断丰富本土研究的内涵,拓展新思维和新技术,持续激发本土研究的生机与活力,努力为本土研究开拓新空间和新领域,避免因狭隘的研究而陷入学科发展困境。

(三)本土研究知识体系的构建及完善

伴随着组织的出现而产生的管理行为是一切组织活动不可缺少的要素,改革开放不但推动了我国社会化组织的大规模发展,而且使得组织活动和管理形式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从而导致对科学管理需求的不断增长,从而提升了本土研究的受重视程度,也为本土研究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了加快本土研究的知识体系构建,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学科向高端发展,在开展本土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国外管理理论的有益成分,加快构建中国管理本土知识的独立框架,包括大力推进管理学本土知识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完善高校本科、硕士、博士学历教育及成人教育适用性课程体系,不但要在深度上推进中国管理本土研究,而且要在广度上加快中国管理本土知识的传播;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支持性的基础工程发展,加强各类管理技术、实用方法和应用工具的开发,使理论研究成果迅速转化并融入实际管理过程,提高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更好地适应各行业的现代管理需要。

三、促进理论管理学与应用管理学的均衡发展

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表明,现代社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而且取决于管理科学化的程度,要确保这一任务达到预期目标,必须兼顾发挥理论管理学和应用管理学的力量方可实现。

(一)努力探寻管理实践的共性经验

中国管理本土研究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归结于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的驱动。我国的市场经济不但为中国管理本土研究开辟了广阔空间,而且推动着本土研究的发展不断走向深入。在此过程中,如何定位本土研究一直是关乎学科发展的重要问题,由于研究目的是构成研究特色的导向性要素,因此科学定位是保证本土研究正确发展的必要前提。从知识体系的发展需要来看,当前阶段的本土研究关注点应更多地集中于共性经验的总结和提炼上,这是构建本土研究特色知识体系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程。

长期以来,我国各行业管理领域积累的大量典型案例,为本土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素材,虽然这些数量众多的本土实践经验所形成的庞大案例库,对后来者形成了许多生动而有实际意义的启迪,但是严格来讲,个案分析并不是本土研究的最终目的,因为个案总是包含了较强的境域性经验知识,这些知识的独特性与地域性来自于个案本身的独特性与地域性,其包含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往往使学习者难以适从。因此,要摆脱这种困境,就必须加强实践经验从个性到共性的提炼,从具体到抽象的总结,努力分析和凝练客观事物的规律和本质,这应成为中国管理本土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

共性经验的提炼实际就是寻找信息关联的过程,那些缺乏相互关联的信息是无法形成系统知识的,从而也就难以构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信息库。中国管理本土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中国自身的管理问题,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于对大量实践案例进行深入系统总结的基础上,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和高价值含量的共性经验,因为只有共性经验才可能在指导大面积的管理实践具有广泛代表性,才能真正构成具有共享价值的知识库。

(二)以理论指导提升管理实践效率

管理学是一门年轻学科,尤其在我国更是如此,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虽然多年来外国管理理论的影响对我国管理实践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但是外来知识转移过程中存在的“水土不服”难以避免,因此,加强本土研究理论的发展成为一项迫切任务。事实证明,只有加快本土研究的理论化进程,努力构建和完善本土研究的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的管理现代化。理论研究是管理创新的源泉,理论上不去,实践难深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前中国管理本土研究面临的现实困境。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其本质在于揭示客观世界运动规律,构筑人类关于客观世界基本规律的知识体系,因此需要从大量个案中概括、抽象和提炼出共性的东西,并形成系统理论用以进一步指导实践。本土研究的理论化本质上是管理知识的科学化过程,理论研究强调对自在之物的研究和抽象概说,因此理论管理学的方法更加追求完善的理性,排斥非理性因素,理论研究的这种价值中立性更有利于客观地指导普遍的管理实践。

理论研究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普遍真理,而是要通过对经验的抽象和提升,更好地启发思维和有效解决问题。因此,中国管理本土研究不仅是知识的生产过程,也是将管理思想转化为现实,将抽象再转化为具体的科学过程,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认识论的角度而言,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这种往复循环的螺旋上升运动是永远不会停止的。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发展,各类管理实践面临的挑战与日俱增,难度越来越大,因此,更需要从管理理论获取知识和力量,正如自然科学理论为应用技术的发展提供支撑一样,理论管理学也能够为应用管理学的发展提供支撑。如果缺乏理论的支撑,管理学的持续健康发展是难以想象的。

不同的理论指导决定着人们从何种角度去对待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由此不但导致对实践的不同认识,而且将形成不同的实践结果。事实证明,任何实践如果缺乏理论的指导,往往只会表现出形式上的差别,而难以获得本质上的提高,从而很难走出从实践到实践的怪圈,由这种实践所产生的知识是很难被共享的,从而也就难以对管理科学的进步形成推动。从这个意义出发,也可以说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是低效率的,只有依靠正确的理论指导才能有效地提升实践效率,增强实践的科学性。

(三)以分类研究促进学科知识均衡发展

从中国管理本土研究的发展来看,早期本土研究的萌发和成长动力并非来自理论,而是源自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不但引发了全社会对管理大量且迫切的需求,而且推动着本土研究的发展不断达到新水平,尤其是大量成功管理案例范式的影响,更成为中国管理学发展的内在动力特征之一。这一发展背景使得应用管理学的发展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管理学教学和培训也表现出对应用型技术和方法的明显偏好,这种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转型期对应用管理学的急切需求。

众所周知,选择的动机源于实际需求,特殊的国情形成了应用管理学发展所需的广泛基础,成为支撑应用管理学快于理论管理学先一步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正是由于中国管理本土研究起步于应用管理学,因此相关成果的产出也以实操型技术和方法居多,这一现实状况不但推动了应用管理学的广泛传播,而且较快形成了丰富的管理案例库。在大量成功案例的鼓舞下,以及在众多企业热心探索的支撑下,应用管理学的发展和市场需求被不断推向新高。当前,不少高校奉行实战型教学和企业奉行实用主义所形成的供需互动,更使得管理学教学沿着应用型技术方向发展的趋势有增无减,相关学科成果与管理学的嫁接也更多地表现在技术层面而非理论层面,由此导致了管理学教学中的强技术弱理论倾向十分明显。

虽然管理学具有应用性强的特点,但这并不能成为弱化理论的根据,其实很多时候人们总是在不自觉地运用管理理论来指导实践,由此也表明了理论的必要性,但是如何将各种大量散在的随机行为变为有意识的行动,由不自觉的借用转变为自觉的理论指导,仍面临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从中国管理本土研究目前的发展情况看,理论管理学的发展较为缓慢,相关学科知识在理论层面与管理学的融合较为滞后,而且深度不足,这既与我国理论管理学教学和研究力量相对薄弱有关,也与学科分类不明确和缺乏细化有关。

为了推进中国管理本土研究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明确理论管理学和应用管理学的分类是必要的,这既是管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完整和严密的本土研究知识体系所必须的。从本土研究的特点来看,理论管理学与应用管理学应各有侧重,理论管理学主要从解释世界的角度出发来研究问题,而应用管理学则更多地从改造世界的角度出发来研究问题。理论管理学侧重于对组织活动的描述、解释和预测,以发现管理规律、原则及形成管理理论体系为主,把注意力放在各种学说和假设能否成立,是否真实和系统上;而应用管理学则侧重于对管理政策、管理方案的研究,以总结经验教训、解决问题和运用管理理论中的规律与原则为主,把注意力放在效率和效用方面,强调组织的运作成效大小,这种差别使得两者在研究定位上必须有所区别。对理论管理学和应用管理学进行分类研究,将有利于本土研究在不同方向上的聚焦和教学上的实施,而且可以更好地组织研究力量、把握学科发展目标和细化研究内容,使得理论管理学与应用管理学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共生共荣,最终实现中国管理本土研究繁荣昌盛的目标。

个人简介
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新兴交叉学科研究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专家组专家、广东省管理创新和发展研究会理事长、中国人才研究会人才学专委会副会长。研究领域:管理创新工程、人才发展战略。
每日关注 更多
袁兆亿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