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热那亚商人是坚定 “经济人”理论的实施者
1453年,衰落的拜占庭帝国领土,只剩下首都君士坦丁堡及其附近若干城市,以及被土耳其军队切断了联系的伯罗奔尼撒地区,君士坦丁堡实际上已是一座孤城。1453年初,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亲率步兵7万多,骑兵2万多,战舰320艘,从海陆两面包围并企图占领君士坦丁堡,彻底灭亡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城内驻军仅9000人左右,海上有一支由20多艘大帆船组成的舰队。
即使这样,土耳其苏丹也长期无法攻入君士坦丁堡。
穆罕默德二世改变进攻谋略,他买通热那亚商人,假道热那亚人所控制的加拉太地区,潜入金角湾内,以便水陆夹击。他调动军队5万,并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和金角湾之间铺设一条长1.5公里的圆木滑行道。然后在一夜之间将80艘轻便帆船拖上海峡岸边,用人、畜和滑车拉过山头,再从斜坡上滑进金角湾。又在金角湾最窄处架设浮桥,在桥上配置了火炮。
这样极大的打击了君士坦丁堡的补给与士气,君士坦丁堡最终因此而陷落。
不过热那亚商人们很快就有苦头吃了。
许多世纪以来,欧洲对东方国家的贸易,都是由意大利商人通过阿拉伯人的中介而进行的,东西方贸易的商路都要经过地中海地区。靠着扼守欧亚大陆以及地中海的咽喉要道,拜占庭人也从中获得了巨额的财富。但是奥斯曼土耳其人占领君士坦丁堡之后,地中海东部的贸易通道随即受到严重阻碍。此时最郁闷的恐怕正是当初嫌拜占庭帝国碍手碍脚的威尼斯人。如果说1453-1459年之间,爱琴海上的岛屿被奥斯曼帝国占领还是属于是可以承受的代价(按照时髦的说法叫经济转型期的阵痛),那么阻断贸易的做法无疑是要了威尼斯人和意大利人的命。
热那亚明显衰落了,大量的人才为寻找出路,涌向西部的西班牙王国,结果热那亚人哥伦布为西班牙发现了新大陆,
应该说,热那亚商人是坚定 “经济人”理论的实施者,结果虽然一时获得了巨大眼前利益,却永远痛失文艺复兴后成为工业革命领袖的机会。
2、从效率的观点解读“利”
公司运营的目标就是获利或者说赢利,那么什么是利。利:会意字。从刀,从禾。表示以刀断禾的意思。本义:刀剑锋利,刀口快,这是一种持续的状态。现在的基本字义就是:好处。
利为什么会由:“刀剑锋利,刀口快”转变为“好处”的解释,这就得从人们获得好处根源说起,也就是说“好处”到底从哪里来的?
老板会说:“利”或者说“好处”不是我开公司投资挣来的吗?经理会说“利”是我管理带来的,员工会说“利”是我上班工作得来的。
其实这些都只是“利”的来源的片面解释,如果只听部分人的说辞,是不会对“利”有全面了解的。
我们从远古人获利的方式来探寻“利”的真正内涵与起源。
引用一个例子:原始人类,通过认识自然而了解了很多对自己有利的事物。比如在一个地方发现几块石头组成的岩洞可以躲雨,于是原始人知道了石头的好处并使用且记住了它。但这一地区的天然食物很快吃完,他们迁移到一片果林边,这个地方离那几块石头的岩洞太远了,还好这附近有几块散布的石块,于是按照他们记住的石头摆放的模样,他们把石块垒起成了岩洞的样子,他们又可以躲雨,又可以吃果实了。同样,他们看到果实落在田地里,第二年可以长出新的果实,于是就把自己采集的果实也埋在了地下,以期待来年的收获。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利并不是无中生有而出,而是本身就存在有一些自然界的元素对我们有好处,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从自然界中更便利的取得或者用智慧构建后取得对我们有好处的事物。这时我们需要的就是如使用锋利的刀剑一样轻松如意,这就是“利”。
“利”是一种轻松如意状态,就不是一种静止的东西。但我们看到的“利”往往是以一种静止的状态存在,比如收获的粮食,公司的利润存款。这些东西都是看似静态的东西,其实只是我们把动态的轻松如意,固化到了货物之中去了。
例如充足的粮食,可以供我们从今年秋季收获到明年的秋季收获这段时间使用。只有产生赢余,才可以说获“利”了,如果没有赢余,是没有“利”可言的。
粮食的农业生产必须有稳定的农田资源、人力这是获“利”的底线,如果有合适的工具当然可能获“利”更大。其中农田资源、人力、工具就组成了获“利”的一种工作状态,一般情况下:资源属于土地所有者,人力属于耕作者,工具属于投资者。必须要三种所有者共同支持农业工作,工作状态才能形成,这也就是为什么古典经济学要把土地、劳动、资本看成三要素的原因。
农民之所以把自己吃不完的粮食看成“利”,是因为多余的粮食可以喂鸡、喂猪,轻松的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或者换成各种日常用品,让生活更轻松如意。如果这个农民生活在深山之中,没牲畜可喂,没有人可交换,没有让人自己的营养条件更好。那么种多少粮食自己吃多少,吃不完第二年也用不上坏了,还是浪费,就没有“利”可言。
同样的,公司如果刚发了员工工资,这个国家货币体系就崩溃了,员工连下个月的饭都买不起,这个月员工的工资还有什么“利”润可言呢?
所以说,“利”不仅仅是是一种高效率的生产状态,而且对应着使用“利”的体系,这个体系不再有,“利”也随着消失。从这个角度来说,能获“利”的工商业者往往都是社会稳定的支柱。因为只有社会稳定,他们的获“利”才能有用武之地。
3、“经济人”与“效率人”的对决
过去的“经济人”理论把“利”看成静止的货币,在经济人假设中:经济人(希腊语:homooeconomicus),即假定人思考和行为都是目标理性的,唯一地试图获得的经济好处就是物质性补偿的最大化。就是没搞清“利”必须与应用“利”的体系相对应,公司不但要赢“利”,而且应当维护资源、人力、工具三要素稳定的契约关系。不能以破坏契约为代价获“利”。
任何假设都应当以现实为参照,如果有人假设人有三条腿,然后说,人是不会摔倒的,因为三点支撑最稳定(这可是物理学的定理,让人感觉提出假设的人很博学)。而我们假设人有三条腿,所以从理论来说人是不会摔倒的。
我们一定会说这是一个笑话。因为我们明明看到人们只有两条腿,你还去假设人有三条腿不是个笑话吗?你物理学再好,也只能是浪费时间。
“经济人”假设也是一个类似的笑话,明明人们知道有时候不是如“经济人”所定义的一样“行为动机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是为了得到经济报酬”。人们很多时候行为动机也同时是为了维护“利”使用的道德与法律。但你一定要把维护以方便使用“利”的道德与法律动机省略,那只能是掩耳盗铃了。如果别人确实是聋子,你当然可以偷盗成功,当别人正常时,你的理论就只能失败了。
科学的假设的目的,是为了能探究我们未知的世界。比如在没有天文望远镜前,我们假设宇宙是怎样的,以便我们研究,根据研究结果不断修正假设。但是我们已经有天文望远镜了,事实摆在了眼前,你还说宇宙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而是我假设的那样。那只能是个笑话了。
因此,一般人把“利”看成是一种赢余,我们这里却把“利”看成是一种工作与应用状态,这种状态就是一种赢余可用的工作方式。这种工作方式不再是“经济人”,而应当看到“效率人”才是可持续的使用“利”经济发展的追求。
我们把“效率人” 的定义为:人们经济工作的目标是为了提升经济效率。
所有的“利”都是产出大于投入这样一种高经济效率的体现,而公司的目标就是提高经济效率,使员工在公司中工作可以获得比员工单独工作更高的经济效率,使社会投入更少的资源、人力、工具,获得更多的产品。公司的发展依靠使用更先进的工具及其附带的技术,并开发更多资源。而并不是减少人力的工资,资源的使用费。世界上人力有限,而工具带来的资源使用效果却是无限,公司的“利”来源于人们智慧的创造与使用工具。
工商业人士把自己的“利”定位在效率而不仅是利润,就光明正大的赢得了自己获“利”的使用场所,也摆脱了与自私自利者的关系。
“效率人”的理论可以为天下创新、创业者正当获得财富立言、代言。
为国家的创新、创业战略提供理论保障,它会在与西经“经济人”的较量中取胜吗?
本文“效率人”理论部分选自谭立东的新书《水火管理学》,
该书着眼于公司的创新、创业。
https://detail.tmall.com/item.htm?spm=a220m.1000858.1000725.1.3a0b1361x7Ao9A&id=596678030912&user_id=3874153807&cat_id=2&is_b=1&rn=5a306c037efa9ca72fbf488edceb6a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