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柳钦教授:创新驱动视阈下科技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

陈柳钦 转载自 齐鲁财富网 | 2019-09-16 13:33 | 收藏 | 投票

陈柳钦教授:创新驱动视阈下科技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

2019-07-08 08:56:16 来源:齐鲁财富网

 

       党的十八大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到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习近平同志指出,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主要驱动力的发展。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就需要资金作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证明,良好的金融环境和资本市场是促进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和保障。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持。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需要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源。

  那么,科技金融支持创新驱动发展的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制约因素?未来路径怎样选择?带着这些疑问,齐鲁财富网对钦点智库创始人兼理事长陈柳钦教授进行了专访。

  齐鲁财富网: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需要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双轮驱动”,单有技术创新没有金融创新,就会使技术创新出现“闭锁效应”;单有金融创新没有技术创新,则会使金融创新最终成为“无米之炊”。请问科技金融支持创新驱动发展的现状如何?

  陈柳钦: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体经济是发展的着力点,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是支撑发展的三大要素,十九大报告首次将四者并列起来,与经济学中广泛使用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AtLαKβ)是一致的,即技术水平(At)、劳动力(L)和资本(K)决定经济产出(Y)。 科技金融将科技创新与现代金融两大要素协同起来,通过现代金融服务科技创新,进而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如果说科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发动机,那么金融就是润滑油.科技与金融的有效结合可以为创新发展增舔强劲的动力。发展科技金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迫切需求。近几年,我国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增强创新活力,优秀成果不断涌出,促进了科技金融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出现,推动了我国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现阶段我国经济的增长已经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这也体现着科技创新和科技金融发展的重要地位。我国的科技金融不断取得可喜成就,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目前,科技金融支持创新驱动发展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科技创新投入总额持续增加,比例结构逐步优化,但总体投入规模依然较小,区域投入强度差距悬殊。第二、全国技术交易规模大幅增长,区域分布不均。第三、科技创新成果总量迅速上升,整体科技成果转化率仍偏低,产学研三项结合乏力,拖慢科技金融的发展步伐。第四、科技金融中创新型融资工具发展较快,但覆盖程度偏低,多元化科技金融投资主体尚未形成。

陈柳钦教授:创新驱动视阈下科技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

  齐鲁财富网:由于金融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提出、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战略新兴产业地位的提升、金融业转型升级日渐成熟,我国金融行业不断向着科技金融的方向前进,并迎来新的、强有力的发展动力。然而科技金融带来的不仅是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不少难题。请问科技金融支持创新驱动发展还存在哪些制约因素?

  陈柳钦: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金融业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存在“脱实就虚”“货币空转”“以钱炒钱”“资金错配”等问题,也存在金融“掠夺”实体经济的问题,即对实体经济发展产生“挤出效应”,阻碍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抑制了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因此,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问题备受关注。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求建立科技创新孵化平台、实现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及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都离不开科技金融的大力支持。我国科技金融实务起步较晚,虽然少数发达地区就科技金融模式创新作了大量探索,但总体来说科技金融结合的效率不高,而且主要由政府来引导,未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从目前我国的科技金融实践来看,存在“三差三不差”的现象,即不差政策差主体形成合力,不差资金差资金对接机制,不差金融机构差科技金融生力军。特别是在科技金融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因素:一是,科技金融体制不完善,缺乏直接负责的组织机构,运行体系和管理机制尚待完善,不利于科技金融的成长和壮大,二是,科技投入效率不高,科技创新项目分散,难以形成合力;三是,科技金融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科技金融融资工具创新不足,普及程度偏低;四是,产权保护不力,产权交易市场发展相对滞后,资本市场微观结构有待完善;五是,科技创新中风险分担机制缺失,风险投资渠道不畅,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六是,科技金融中介机构数量较少,服务职能错位和缺失,中介机构发展水平滞后,不利于科技金融的发展。

  齐鲁财富网:从本质上看,科技金融是可盈利并可持续发展的,是引导型金融,而非自发型金融。由于科技成果的依附性、无形性、专业性、外部性、时效性、期权性,科技金融存在市场失灵的问题,专利权质押贷款发展缓慢,种子期、初创期企业急缺投资,必须由政府来引导推动。为促进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推进科技金融支持创新驱动发展,请问在未来一段时期政府应从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陈柳钦:创新驱动视域下科技金融发展的路径主要有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政策创新和平台创新等路径。

  一是,通过制度创新,积极发挥“看得见的手”的引导功能,完善科技金融创新生态环境。由于科技金融具有公共属性,政府必须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从组织保障、制度保障、信息保障和资金保障四个方面着手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对投资平台、风险分担平台和融资平台起到引导、支撑、监督和协调的作用,一方面通过政府有形之手,纠正市场失灵,另一方面通过示范引领,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要明确政府与市场的有效边界,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适当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使之形成合力。建立“政产学研金介”协同发展的引领阵地,推动区域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协同创新引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创新能力的提升带动在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破解制约科技型企业发展资金瓶颈,实现“政产学研金介”协调发展。

  二是,通过商业模式创新,突破固有的金融服务思维,建立新型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创新导向与资本市场的金融创新相结合发展路径,先以“政府主导型协同发展”为开端,待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后向“市场主导型协同发展”转变。通过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借助金融服务创新,不断健全和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在优化间接融资市场发展的前提下,更加开放直接融资市场,通过构建分级直接融资市场,加大企业直接融资占比,并辅之以小企业债、股份代办转让系统、产权交易平台等各类基础工作。

  三是,通过机制创新,建设和完善科技金融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充分运用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整合银行、科技担保机构、创投机构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机构数据,建立开放、共享共建的科技金融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以市场化机制为导向,创新科技金融产品设计,加强科技金融融资工具的开发与推广应用。积极鼓励大型会计、资产评估、担保、保险、法律等中介服务介入到科技金融中,并且加强中介机构与风险投资机构等的联系和沟通,形成适应创新驱动的新型科技金融创新平台。

  四是,通过技术创新,转变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资金投放和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研发风险较高,但社会效益好的重大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发挥科技财政资金对民间资金的引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在民间资本活跃的科技创新领域,政府科技财政资金应适时退出。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体,充分利用科技贷款、科技保险、产权质押和供应链金融等科技金融创新产品,拓宽融资通道,降低经营风险,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五是,通过政策创新,创建科技金融聚集区,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相结合。创新驱动视野下的科技金融需要有人才聚集、资金积聚、政策利好、产业向导等多方面的条件共同配合,但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能够具备这些综合条件的区域很少,所以创建科技金融聚集区是促进科技金融的发展的基本手段。创新集聚区建设要求合理配置资源。聚焦重点区域优化科技金融布局,已经成为创新集聚区建设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创建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促进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向科技领域集聚,是许多城市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重大举措。

  六是,通过平台创新,加强科技金融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创新。对科技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问题,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关键。建立一支懂科技、懂金融、懂管理的国际化科技金融复合型人才队伍需要充分利用我国高校和研究所现有教育资源,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创新。在科技金融资金充裕的地区,优先发展科技创新战略,重视高端人才的引进,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和科技型人才培育制度,加强科技研发机构与高校对创新资源的引进,推动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齐鲁财富网:非常感谢陈教授接受我们齐鲁财富网的采访。

       陈柳钦:不客气。请代我向齐鲁财富网所有员工问好。

 
个人简介
陈柳钦,湖南邵东市人,研究员,教授,著名学者,著名经济学家,产业经济、城市经济、能源经济和金融问题专家。曾在天津市经济发展研究所、天津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工作,被聘为天津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历任人民日报社《中国…
每日关注 更多
陈柳钦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