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我国各族人民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美食文化,造就了享誉世界的“烹饪王国”,孕育出了一批美食之乡、美食名城、美食地标、美食产品原产地。早在2003年,原国家旅游局就将“烹饪王国游”确立为当年旅游主题,并提出了“游历中华胜境,品尝天堂美食”的宣传口号。在目的地思维的影响下,山东烟台、山西清徐、安徽寿县、浙江蒲岐、广东佛山、广西大化、海南万宁、云南曲靖等地方提出依托自身美食资源发展建设美食旅游目的地的设想和规划。那么,究竟什么是美食旅游目的地?具备哪些条件方能称为美食旅游目的地?如何培育美食旅游目的地?
1美食旅游目的地的概念
民以食为天。食物除了满足人类的日常生理需求之外,还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情感价值和社会功能[1],关系到身体健康、心理愉悦、阶层区隔、族群认同、产业发展、区际交换、文化传播,是彰显地方特色、民众生活方式、文化创意的重要元素。美食所具有的地域性、民族性、民俗性等人文特性,使成为旅游的重要的目的吸引物[2],催生了美食旅游、美食旅游目的地等专业术语。
对于“美食旅游”这一概念,学者见仁见智,笔者较为认同的是SENGEL T 的观点,他认为美食旅游应强调美食为游客的首要出行动机[3]。然而,首要动机还是次要动机抑或第三动机,多数时候难以区分。从旅游活动事实出发,本文将美食旅游(Gastronomy Tourism)界定为以美食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或产品。在这类旅游活动或产品中,美食体验构成核心旅游动机,美食是主要的旅游吸引物,旅游者为美食花费的时间、金钱、情感、体力精力占据相当高的比重。根据这一标准,波尔多红酒之旅因包括参观葡萄酒种植园、观看葡萄酒生产过程及酒窖、品尝不同品种红葡萄酒、参加国际酒展,就是典型的美食旅游;而如果游客在“欧洲十国游”某顿正餐中品尝了红酒则不能视为美食旅游,因为这样的红酒品尝活动在整体旅游产品中的重要性不高、不构成核心旅游动机和主要吸引物(其中的红酒可被称为旅游美食)。
作为支持性经验的美食旅游有作为主要旅游目的地的可能性[1],这类目的地就是美食旅游目的地。鉴于目前尚未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笔者尝试基于上文的理解提出美食旅游目的地的定义,以弥补理论研究的空白。美食旅游目的地(Gourmet Tourist Destination)就是以某种美食或与美食相关的事物来吸引旅游者前往并做较长时间停留的地方,美食构成这些地方旅游活动的主题或贯穿主要旅游活动场所的主线。例如,过桥米线的故乡——蒙自、以火腿荣登《舌尖上的中国》的盐业古镇——诺邓、举办国际龙虾节的小龙虾之都——江苏盱眙、被誉为“法国葡萄酒王后”的波尔多等,对很多游客而言就是美食旅游目的地。作为目的地的一种类型,美食旅游目的地与温泉旅游目的地、高尔夫旅游目的地、购物旅游目的地、文学艺术旅游目的地是具有并列关系的,其显著特征就是拥有足以吸引外来游客克服时间、空间、文化等障碍因素前去体验的美食,以及围绕美食形成的吸引物体系(如美食原产地、美食生产企业、美食节庆、饮食运动发源地、美食家遗迹、著名餐厅等),能够为游客提供独特而丰富的美食体验。
2美食旅游目的地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我国拥有丰富多样的食材资源和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发展美食旅游得天独厚。早在2003年,国家旅游局就将当年旅游主题确定为“烹饪王国游”。当然,任何旅游目的地都拥有不同数量、类型和级别的美食,但并不是任何拥有美食的目的地都是美食旅游目的地。欲成为被市场认可的美食旅游目的地,除了拥有英国学者布哈里斯提出的一般旅游目的地的6个构成要件(即旅游吸引物、交通、设施和服务、包价服务、活动、辅助性服务)之外,还需要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条件[4]。
2.1拥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饮食品类
地域差异是驱动旅游流的重要因素,特色体验是美食旅游者的基本要求。这要求美食旅游目的地拥有根植于地方性的特色饮食体系,知名度和影响力越高越好。换而言之,在历史文献的记载或者传统行业信息的传递中,认可该地具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饮食特色。美食旅游目的应该拥有本地区特有的传统烹饪原料或方法,餐饮消费、菜肴风味具有鲜明特色,在工业时代科技进步情况下仍留存着本地的烹饪方法和艺术。例如,传统的八大菜系、通过认证的中华名小吃、被列入《舌尖上的中国》或创意城市网络之“美食之都”的地方美食,经过长期发展和传播,已被社会公众广泛认可,对外地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2.2拥有较为深厚的饮食文化或独特习俗
现代旅游是以满足精神需求为旨归的活动,文化为旅游活动提供素材、赋予意义、注入灵魂。旅游地是否创造出独树一帜、底蕴深厚的饮食文化,决定了美食旅游者的活动内容是否丰富、体验深度可否适宜、精神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在影响中国游客用餐体验的因素中,饮食对特色文化的反映程度占有重要地位[5]。这对旅游目的地的饮食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食旅游目的地的餐饮业通常应在历史上曾盛极一时,餐饮习俗影响着该地域的民间传统文化,当地居民对传统美食的关注程度较高,尊重传统产品的生产氛围,为美食赋予象征意义并得到广泛认可。通常来说,该地有某一种或几种饮食制作方法被评为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一定数量的中华餐饮名店、全国餐饮业名优产品,或者某种餐饮器具生产制作历史悠久、拥有与美食相关的名人或历史事件。这既包括像北京、澳门、成都这样的综合性饮食文化发达城市,也包括像福建沙县、贵州凯里、云南西双版纳这样某一方面饮食文化特色鲜明的地方。
2.3拥有链条完整的地方餐饮产业体系
餐饮只有形成产业乃至产业体系,才能在旅游地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旅游地都不同程度地拥有餐饮要素,但只有少数地方能够形成从原料到餐桌、从采摘到购物、从研发到服务的特色餐饮产业体系。美食旅游目的的餐饮行业应该较为发达,具有较多的美食机构、传统餐厅和厨师队伍,拥有原材料种植养殖基地、辅料佐料加工制造场所、物流仓储设施、餐饮服务集聚区和文化传播群体,举办过美食节、烹饪比赛及相关节事活动,能够为外来游客提供多元化的选择,以及采摘、参观、学习、餐饮、购物、文化体验、节庆参与等丰富的体验活动。例如,“小龙虾之都”江苏盱眙有10万大军活跃在小龙虾苗种繁育、生态养殖、生产加工、餐饮消费、创意文化、资本运作六大环节,有十三香小龙虾、龙虾系列烹饪加工产品、国际龙虾节、“龙虾第一街”、虾稻共生产业园、龙虾小镇等可供游客参与的内容[6]。
2.4拥有与旅游地主题或地标景点的美食
旅游地美食与日常美食的不同之处,就是美食与旅游地主题或景点密切相关、旅游者进行在地化体验式消费。美食旅游目的地的美食一般都是类型多样、数量丰富的,但必不可少的是与旅游景区、游览内容或体验主题高度融合的美食。该地的风味小吃、宴席菜品与地方旅游主题定位高度相关,或者与标志性景点具有密切联系。亦即,旅游地主题、地标景点孕育了与之相关的美食,美食提供了打开旅游目的地的一种方式,构成了组织景点、安排行程的一条线索。例如,腾冲市的传统名吃土锅子经过改良和创意之后得名“火山热海”,让人联想起当地的标志性景区——火山热海。再如,元阳县长街宴中的梯田红米饭、梯田鸭蛋、梯田鱼、梯田螺蛳、梯田泥鳅等都是元阳县核心吸引物——哈尼梯田的产物,体现着当地“四素同构”循环生态系统、复合型生态农业模式、稻作文明生活方式,游客可以通过这些美食了解哈尼族民族文化与当地的梯田文化[7]。
参考文献:
[1]林俊帆,林耿.意义、权力与再物质化——食物消费地理新进展[J].人文地理,2014(6):40-46.
[2]廖峰.中国饭店餐饮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A].张广瑞,刘德谦,宋瑞. 010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SENGEL T,KARAGOZ A,CETIN G.et al.Tourists’Approach to Local Food [J].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5 (195) : 429-437.
[4]Buhalis Dimitrios. Marketing the competitiveness destination of the future[J]. Tourism Management, 2000, 21(1): 97-116.
[5]QUAN S,WANG N. Towards a structural model of the tourist experience: An illustration from food experience in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2004 (25):297- 305.
[6]吴群.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向及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8(10):67-72.
[7]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千年梯田哈尼 绽放生态活力[J].中国生态文明,2019(02):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