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规划顶层设计

费宏伟 原创 | 2020-03-30 14:10 | 收藏 | 投票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规划是是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通过“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规划顶层设计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于指导文旅深度融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新趋势提出新需求

(一)新经济形式带来旅游消费和需求的新转变

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将重点发展5G、人工智能、城际轨道交通、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消费经济形式下的消费升级将带动消费产品结构升级和新零售模式兴起,消费者对品质生活、互动体验、个性定制、便捷服务的要求更高,更加追求个性订制消费,绿色健康成为新的生活方式。在以上基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投资升级和新消费经济形势下,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迎来巨大机遇。《“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将在如何转换发展理念和策略,实现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地区经济发展升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产业融合成为主流发展趋势

旅游业的综合性和关联性特征,决定了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具备融合发展优势的战略性产业,只有依托多个产业,才能向旅游者提供包括行、住、食、游、购、娱等在内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旅游业的关联性特征,既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又拓宽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其中文旅融合建立在文化和旅游的的差异基础之上,文化可以丰富旅游的内容,提升旅游的精神内涵。《“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将加速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深化改革,创新文旅融合新模式。

(三)全域旅游引领旅游供给侧改革

全域旅游作为国家战略,对中国社会经济整体改革突破和探索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全域旅游的大力推进,“十四五”期间,人们对旅游品质的需求将不断提高,传统的以展示自然资源为主的观光旅游已经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文化旅游日受青睐。在全域旅游引领下,深化旅游供给侧改革,优化旅游供给体系,完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努力实现由旅游供给不足向供需基本平衡转变,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需改善旅游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相匹配的现状,通过更广的视野、创新的思维进行战略谋划。

(四)科技赋能驱动文旅业态新变革

当下,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加速了我国旅游业标准化、品质化、智能化的发展进程。“十四五”期间,随着5G技术的普及,移动互联网进一步发展,文化旅游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科技的应用将带来文旅产品生产方式、新产品形态、消费模式、营销模式、管理模式等全方位的革新,将推动文旅产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将超越传统旅游规划的业态模式,满足市场精准供给的更多新业态将应运而生,旅游业态设计将更有效的符合时代诉求,真正起到规划引导的作用。

(五)乡村振兴战略为文旅布局提供新格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伴随逆城镇化潮流的出现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扶贫攻坚工程等项目整合发展。乡村振兴是中国特色的乡村城镇化进程,要求建立良性的城乡互动关系,其中旅游就是关键媒介。通过旅游带动城市消费和城市人口进入农村,优化乡村产业和人口收入结构,构建旅游引导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推动农村地区逐渐成为新兴的旅游目的地,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旅游空间的新格局,助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与美好生活需求的满足,成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最好的路径。

(六)“多规合一”强化旅游规划的可实施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指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实现“多规合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目前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缺少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国家层面的文旅融合发展规划还没有出台,《“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肩负与土地利用、林地、耕地保护、生态红线充分对接的时代任务,对于促进文旅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意义。

个人简介
费宏伟同志是在陕西洛南县旅游业突破性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杰出创业代表,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为官场名利所惑,不为黄金业、矿产业的丰厚利润所动,从秦岭生态资源保护、农民脱贫致富、农村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四处…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