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策论拾花集

李文武 原创 | 2020-04-08 20:37 | 收藏 | 投票

 

 

  第一策:“摸着石头过河”论

 

“摸着石头过河”的比喻意义是指办事谨慎,边干边摸索经验。创新管理模式与体制改革,由于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以参考与借鉴,那么就需要边过河,边摸石头。能够摸得到石头,那么证明此处河水浅;不能够摸到石头,有可能水很深,使管理者的手够不着石头,还有可能是这段河水处,根本就没有石头可以摸。过河的管理者,分为三种:一种是在河边观望着,口里说着要过河,就是不肯挪动身体,迈出一步;二种是已经走到河中一半,或者三分之一处,就不肯再走了,害怕水深,怕被淹死;三种是成功过河的人,水浅的地方就摸着石头,水深的地方就游过去,或者想别的办法过河。

 

过河要考虑三种因素。首先的要考虑的因素是要不要过河的问题,由谁率先过河的问题。如果用在变革管理方面,那就是要不要变革的问题,是谁来领导变革的问题。其次要考虑的因素是河水深浅的问题。如果用在管理方面,那就是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大小程度。最后要考虑的因素是用什么方法过河的问题。如果用在管理方面,就是战略与战术的问题。

 

要不要过河,这跟领导者的思想观念是相联系的。有的领导者与管理者,天天说着要怎么怎么样做,但就是说一套,做一套;有的干脆只说不做。企业要解决的问题,还是一直摆在那里,就是没有人去改变一下。有时雷声大,雨点小。有时只打雷,不下雨。所以,要过河,是要下定决心,排除万难的。要就不过河,如果真的要过河,那么就必须言行一致,坚决过河。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万丈深渊,都要以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的信念过河。没有这种决心,那么永远只停留在想过河的思想与语言上,而没有行动,过河只是海市蜃楼。说得很容易,做起来却很难。要不要过河,是过河的前奏。只有远见卓识的人与勇敢者,才能过河。过河,要不就是领导者身先士卒,作为榜样,率领众人过河;要不就是员工们有人敢先过河,而领导者站在河边怕湿脚,远远望着员工们过河;要不就是领导者与员工们一起携手,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共同过河。但是中国的现实是,老百姓们已经过河了,有的领导者们还在摸着石头。观念的滞后、行动的迟缓、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河水的深浅影响着过河的难易程度。河水越浅,过河越容易;河水越深,过河越困难。只有河水浅的时候,伸手就能摸到石头,也就能摸着石头过河。河水深的时候,手再长,也摸不到石头,除非潜入河底摸,才能摸到石头。企业的问题排在那里,只有像疱丁解牛一样,有条不紊找到关键的部分与线索,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一个接一个的简单、细小的问题,这样就容易解决些。要想办法,把河水弄得浅一些,就有石头可摸。这石头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方案。

 

在没有其它的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过河时,我们也可以用石头的替代品,例如桥、船、木筏,或者是救生衣,一样的可以让我们过河。也就是问题的解决,不止是石头一种,还能另辟蹊径找到更多的石头替代品。在摸不到石头时,我们要仔细观察,身边有没有救生衣,周围有没有船之类的替代品。这在于企业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本身的固有资源,来作为石头的替代方案,从而实现过河的目标。如果现实情况,河水深,既没有石头可摸,又没有其它替代品让我们过河。那么我们只有利用本身的优势与核心能力,游过去,这样一样可以让我们达到过河的目标。在游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被水淹死了。比喻着做任何事情,都要打好基础,做好准备。在过河之前,要到游泳馆或者小水塘,先锻炼与学习怎么样游泳。学会了游泳的技能,那么过河时,就算水深,就算没有石头可摸,我们一样可以游过河去。所以,企业与管理者需要过河时,具备游泳的技能与学习游泳的能力,是非常关键的,这涉及到将来过河的问题。摸着石头过河,“石头”比喻着条件与能力。“过河”比喻着思想观念、愿景与目标。“摸”比喻着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因此,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与决策者,不但要身先士卒摸着石头过河,有时还需要游着过河。

 

第二策:“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论

 

《后汉书.陈王列传》记载着这样的一个故事:东汉名臣陈蕃,字仲举,汝南郡平舆县人。他的先人曾任职过河东郡太守。在他15岁时,喜欢一个人独处一室,而庭院里杂草丛生,垃圾乱七八糟堆放。他父亲的朋友,汝南郡的薛勤到他家来做客。当薛勤看到屋内屋外很不干净卫生,就对陈蕃说:“小伙子你怎么不搞一下环境卫生来迎接我这位客人?”陈蕃受了批评,很不服气,就顶嘴辩驳说:“大丈夫处世,当用扫帚扫干净天下,怎么只想着打扫房间与屋外环境卫生呢?”薛勤知道这个小伙子不简单,有扫除天下的志向,因此感到很惊讶。不过,薛勤还是规劝陈蕃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虚心接受了批评教育。后来,陈蕃在东汉官至太尉、太傅。太傅是上公。太尉、司徒、司空是三公。也就是陈蕃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东汉职务最高的官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一个人参加工作后,如果有张高等学历文凭,不管自己的知识含量有多少,在单位上班,如果做的工作不符合自己的期望值,就会有怀才不遇的感觉。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扫天下”比喻着大事,或者是事业,或者是高难度与复杂的工作。“扫一屋”比喻着琐碎的小事,或者简单与任何人都可以做的工作。如果你是一位博士生,你在公司会愿意干一些端茶倒水、打扫卫生等工作吗?有大部分人是不愿意做的。原因是,他们认为企业应该给予他们更高的管理职位与更高的薪水,让他们发挥才干,而不是做一些无用之事。他们不屑做这些事情,是主要的心态。曾经有条新闻说,一位90后的大学毕业生,进公司后,不愿意为领导去打饭,还说这不是我的工作范围。当然,这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办公室不清洁,大家会去主动打扫卫生吗?肮脏的办公环境会影响人的心情,而坏心情会导致工作状态不佳。看似小事,其实会出大事。细节决定成败。没有干小事的心态,就会不注意细节。不注意细节,迟早会出大事。一屋不扫,首先要解决的是员工们的工作态度问题。工作需要认真与主动,大家都不屑去做小事,都想捡轻松的好事做。把一些琐碎的小事,推诿扯皮,请问这些人真得干得好大事吗?小事都做不好,都不愿意做,真能够干成大事?小事相当于一砖一瓦,没有这一砖一瓦的积累,能盖成高楼大厦吗?万丈高楼平地起,做好小事,打好基础是重要的。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做好小事,才能干成大事。扫不扫屋,是员工们的工作态度问题。扫代表着主动性地工作,心态积极。不扫代表着被动地工作,心态消极。任何企业都喜欢工作主动与积极的员工,给予这样员工的晋升机会要多得多。小事干得好,那么大事也能干得好,于是企业给予他们更多的权限与更高的职位。给他们压担子,担起更大的责任,干大事。天上不会掉馅饼下来。就算掉馅饼下来,也要起得早,不然会被其他人抢了去。纠正态度,主动承担起做好打扫房屋的责任,干好身边的小事,为干大事打好基础。其次,别小看打扫房屋这小事。有些人打扫得干干净净。还有些人打扫得马马虎虎,不够洁净。扫地时,太用力了,不洒水,灰尘飘扬。用力太小了,有些垃圾粘在地板上,扫不动,或者不能打扫干净。貌似打扫房屋这样的小事,并不是个个都能干得好的。这个是能否做好的问题。再次,是持久的问题。应付检查搞一下办公室卫生,只能保持房屋一天的清洁。只有始终不渝地每天打扫房屋卫生,才能让大家每天在舒适,在洁净的环境里工作。环境好,心情好,工作就会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等于是干了也白干。因此,只有天天打渔,你的收获就会比其他员工多得多。有人会说,我们不扫地,请个保洁员不就成了吗?这道理没错,可是除了打扫房间之外,还有其它很多琐碎的工作要做,不可能都去雇佣临时工来做吧?再者,请临时工增加了企业的人工成本。保洁员有时也会有急事,有时会休假,她不在时,这房间的打扫卫生谁来做?靠人不如靠己,花上十分钟,打扫一下办公室,这有什么难的?难的就是不屑做、不想做。并且心高气傲、自以为是,总认为老子天下第一,上司与高管瞎了眼。想想看,这世间,真正的亿万富翁、知名人士、成功人士总数又有几人?站在顶层的只是极少数人。举些例子来说明一下。中国首富宗庆后骑过三轮车送过货,这是小事吧,他就是靠把小事做好了,所以才成就了首富这个大事。亚洲首富李嘉诚摆过地摊,这是小事吧,他就是靠把小事做好了,所以才成就了首富这个大事。成龙刚出道时,干得是跑龙套的工作,这是小事吧,他就是靠把小事做好了,所以才成就了国际巨星的地位。赵本山是孤儿,跟着一个盲人叔叔学艺,学习拉二胡、吹唢呐、抛手绢、打手玉子、唱小曲、二人转小帽等,这些都是小事吧,他就是靠把小事做好了,所以才成就了著名笑星、表演艺术家的地位。还有我们最崇敬的习主席、李总理,他们当过农民,做过村支书、村长,所以才成就了最受人民爱戴国家领导人的地位。所以结论是,只有能扫一屋的人,才有能力与资格扫天下。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降低姿态,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好,有了小事的基础,就有了做大事的能力。小事与大事,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有些小事,所产生的影响力,会影响大事。有些大事,在某个环境与氛围中,却无足轻重。在没有成为高管或者成功人士之前,请每一个人做好本职工作,做好每一件小事,为未来做大事打好坚实的基础。一屋要扫,天下也要扫。

 

第三策:“企业竞争”论

 

良性,是好的效果。恶性,是危险的后果。企业良性竞争是企业组织之间遵守商业规则,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关系,竞争双方靠建立核心竞争力等企业管理方式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竞争方式。企业恶性竞争是企业组织之间不遵守商业规则,相互敌对,采取各种策略与措施打击对方企业的竞争方式。

 

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是有秩序、有商业道德、有度量的竞争。良性竞争是长期的,是为了长远利益而进行的竞争。良性竞争凭借管理、人才、资金、技术、策略形成了企业竞争优势。有人才优势、有资金优势、有资源优势、有技术优势、有品牌优势、有管理优势、有顾客优势等等,这些优势都是竞争上的优势。良性竞争企业关注自身优势,专注于学本领、修内功、提素质、增能力、升技术,然后以优势去博取消费者的青睐,从而获得市场份额。良性竞争企业是以顾客为中心的企业。消费者不喜欢你企业的产品,再怎么竞争都没有用。顾客就是上帝,对企业来说,这是个永恒的主题,再过几百年,甚至于几千年,几万年都不会变的。企业要想生存,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讨好顾客、取悦顾客,使顾客偏好这企业的产品,才是企业生存之道。良性代表着社会发展的进步。

 

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是没有秩序、没有商业道德、没有度量、会酿成恶果的竞争。恶性竞争是为短期利益而进行的竞争。竞而无度、争而无序,想要把对方企业致于死地,还不择手段的竞争方式。试想一下,如果你的企业,想尽一切办法把对方企业搞垮了,你企业就可以垄断一切吗?不可能的。这家企业垮了,另外的企业又崛起了。再者,你企业也没有那么多资源与精力一直跟其它企业斗下去,因为竞争对手会一个接着一个出现,而且防不胜防。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搞垄断企业,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那是落后时代的象征。例如,在封建王朝,都有官办垄断性质的铁、酒、茶企业。很多发达国家是想尽办法用法律的形式限制企业搞垄断。搞垄断的企业使消费者的选择单一,从而企业就会不思进取,就不会去改善自己管理、质量与技术。这样的不是凭借核心竞争力而生存的垄断型企业,最后只要在有竞争的地方,就根本没有什么竞争能力了,倒闭是迟早的。成本高、效率低、产品质量差、价格贵,这样靠垄断而生存的企业,生产的产品,消费者会去购买吗?从长远来看,恶性竞争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恶性竞争企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企业。不是想办法去讨顾客的欢心,而是想搞垄断。

 

大河里有水,小池塘才会有水。想要大家都有水喝,就得使大河里有水,而且这大河水你想喝多少,就可以喝多少。如果大河里没有水,就连小池塘都会干涸,想要喝上一口水是比较困难的。同样的道理,企业想要发展壮大,就得有全球化的视野,到全球这个大河里去喝水。如果霸占了个小池塘,等小池塘里的水干了,就会没水喝。对于企业来说,小池塘只是本地市场,如果干旱,企业就会渴死。如果把本地市场,比喻成一个蛋糕,有几家企业都想吃这个蛋糕,那么就要分蛋糕。由于蛋糕份量太小,每家企业分的蛋糕都是一小块,大家都不吃饱。笨一点的企业,就想把这小蛋糕占为己有,不给其它企业吃,一家企业吃独食。而聪明的企业,却知道分蛋糕,它们在全球市场上,做蛋糕或者分大蛋糕吃,不但肚子能吃得撑饱,还有剩余的蛋糕给别的企业吃。目光短浅企业,既不想做小蛋糕,又想独吃小蛋糕;而有远见卓识的企业,既吃了一点小蛋糕,还做了更大的蛋糕吃。前者代表着恶性竞争,后者代表着良性竞争。如果你的企业实力够,那么就要在全球范围内跟国际上的企业竞争。作为国内企业,或者民族企业,不要在自家里斗来斗去。在自家内斗,最后两败俱伤、得不偿失。有本事的话,去跟一些国际企业巨头竞争。跨出国门,不但能锻炼做大蛋糕的能力,还能吃上精美的大蛋糕。

 

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对管理企业的个人来说,由于陷入争斗,浪费资源,没有精力管好自己的企业,个人的奖金、分红、工资等利益就会要少很多,这是个人的损失;对于企业来说,由于争斗得两败俱伤,商誉受损,企业形象受损,有些斗得彻头彻尾的企业,从此以后,就衰败倒闭了,这是企业的损失;对于政府来说,有些斗败了企业,有的迁走了,有的倒闭了,最后流失了就业岗位,损失了税收,萧条了当地经济,这是政府的损失;对于国家来说,民族企业陷入经常性的内斗,心思没有放在钻研管理与研究开发科学技术上,民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没有什么竞争力,让外国人小瞧我们国家,这是国家的损失。

 

第四策:”劣币驱逐良币“论

 

“格雷欣法则”是指在实行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金银有一定的兑换比率,当金银的市场比价与法定比价不一致时,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高的金属货币(良币)将逐渐减少,而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低的金属货币(劣币)将逐渐增加,形成良币退藏,劣币充斥的现象。这条法则又叫“劣币驱逐良币法则”。这条法则运用在企业中,就可以在多方面体现出来,劣质的产品使优质的产品抹黑。劣质的人才排挤优秀的人才。懒惰狡猾的员工总是受上司喜欢,而勤奋的员工总受上司批评。上司、同事盗用或者窃取员工们的创新成果与创意成果。企业中劣币驱逐良币的事情总有发生。我现在以人才为例,来论述一下,企业中劣币人才驱逐良币人才的现象。

 

人才是企业竞争的关键。企业的兴旺发达都离不开人才的积极作为。企业的日常运作与业绩的取得,都是人才勤奋工作的结果。企业的生产运营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研究开发人才、营销与服务人才、公共关系人才、财务管理人才、人力资源人才等等集合起来,发挥他们的知识与技能、能力,才构建起企业运作的人才系统。人才是什么?人才是运用知识、技能、经验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人,或者是能运用知识、技能、经验创造出高业绩的人。而优秀的人才,是能处理各种非常复杂与困难的工作,并且能带来高业绩,或者对企业产生深远影响力的人才。一个优秀的人才,能顶得上50个平庸的员工。所以,企业人才众多,特别是优秀的人才很多,重用得好的话,那将是企业之福。企业的业绩是20%的优秀的人才,创造出80%的业绩。而80%的平庸人才,创造出20%的业绩。也可以这样说,企业无不可用之人才,关键是要放对位置。放对位置,庸才变良才;放错位置,优才变庸才。企业要牢牢把20%的优秀人才掌握在企业中,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奉献自己的聪明才干。对那些80%的庸才,要开动培训机器,把他们进一步培育成优秀人才。“劣币”比喻成平庸的人才。“良币”比喻成优秀的人才。劣币人才驱逐良币人才有这几个问题存在。第一个问题是企业中的劣币人才众多,而良币人才处于少数。这种人才数量上的对比,是劣币驱逐良币人才的人才环境。双方人数力量的对比,让劣币处于上风。第二个问题是企业管理者,不重视良币人才,或者不重用良币人才,因此企业中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人才的制度环境。第三个问题是在企业中嫉贤妒能风气比较旺盛,高管嫉贤妒能,对优秀的人才很感冒。同事们嫉贤妒能,对优秀的人才很排斥。这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文化环境。对于第一个人才环境,这需要企业高管们有火眼金睛,善于从企业员工们中发现与识别出优秀的人才出来。善于从外部招聘中,发现与识别出优秀的人才。善于从其它企业挖墙角把优秀的人才引进自己企业中来。善于培养与培育出优秀的人才。善于激励与重用优秀的人才。留人容易留心难。留优秀的人才的心是难上加难。因此,企业要关注与重视优秀人才的需求,要发现与挖掘他们的需求,使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与满意,就能提高他们的忠诚度,把他们的心留住。留人要留心,留住心了,就难以飞走了。不然,优秀的人才频繁跳槽,对企业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对于第二个制度环境,这需要企业高管们,用制度的形式,来保护企业优秀人才的才能得到发挥,待遇得到保障,生活无后顾之忧,工作无人际关系之烦。同时,用制度来保证,他们的工作越出色,贡献越大,所获得晋升机会与奖赏、奖励更多。用制度来保护优秀人才不受打击报复、不受排挤、不受打压、不受冷遇。好的制度是保障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关键。有了好的制度,劣币想要驱逐良币,就非常困难。对于第三个文化环境,企业高管们要把优秀人才当成众星捧月似的人物。为他们编写故事,为他们献上荣誉的花环,礼敬有加。只有这样,才会使得员工们觉得成为优秀人才,才是出头之日,于是人人努力工作,争当优秀人才。开动舆论机器与表彰机器,为优秀人才们,创造良好的尊才、爱才、护才、用才的文化环境。这样人才们,才会有知遇之感,或者有种驱动力去拼命工作。而那些劣币们,看到优秀人才如此受欢迎,也就没有加害之心,或者没有机会打击优秀人才。或者对优秀人才的压制无能为力。劣币驱逐良币的企图就难以得逞。

 

劣币有劣币的生存空间,良币有良币的生存空间。劣币能否有力量驱逐良币,不但要看人才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还要看企业高管们的态度与偏好。裴矩在隋炀帝时是个奸佞之臣,但投降唐朝后,却是大大的忠臣。这道理是一样的,高管们喜欢劣币人才,这企业的劣币人才就很多,有些人还居于显要的职位。但高管们喜欢优秀的人才,那么劣币人才就难以驱逐良币人才。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高管们是决定企业兴衰的核心力量。如果想要企业兴旺发达,那么高管们,就要亲近优秀人才,重用优秀人才。以自己的态度与偏好来影响全体员工们对优秀人才的态度与偏好。这样才不会让劣币人才驱逐良币人才有可乘之机。

 

第五策:”企业竞争优势“论

 

同一行业,生产同类产品或者替代品的企业超过二家以上,就会形成企业竞争关系。通过角逐,参与竞争的企业就会获得相应的市场份额。而那些能收获到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往往是那些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由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现在的企业不但要与本土化的企业竞争,还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参与全球化的企业竞争。无论是竞争激烈程度,还是竞争压力程度,都较上个世纪增大了很多。企业现在最重要的是要想办法生存下去,然后谋求发展。如果连生存问题都解决不了,谈何发展?而要获得生存与发展,企业必须具备竞争优势。完全可以这样论断:企业的竞争优势大小,决定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竞争优势一般说,只要竞争者在某些方面具有某种特质,它就具有某种竞争优势,它可以使组织在市场中得到的好处超过它的竞争对手。 

 

竞争优势与竞争力,还有核心竞争能力,是有显著区别的。竞争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核心竞争能力是组织具备的应对变革与激烈的外部竞争,并且取胜于竞争对手的能力的集合。竞争优势中又包含着竞争力与核心竞争能力。如果企业在哪一个方面领先于其他企业一步,那么就可以说是具有竞争优势。因为,企业之间的竞争,最后都是在某个竞争优势方面领先的企业获得了第一名的位置。第一名的企业的市场份额是遥遥领先于竞争对手的。因为这世界的真理是:领先者取胜。那么企业要获得什么样的竞争优势呢?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个竞争优势理论。他提出五种竞争力量,分别是新进入者的威胁、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替代品的威胁、供应商的议价能力、竞争者之间的竞争态势。他提出三种战略,分别是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专一化战略。现在我讲的企业竞争优势论是指企业所要获得的竞争优势类型,跟波特的五种竞争力量与三种战略,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区别之处。

 

企业竞争优势论的第一个重要论点是企业的竞争优势大小,决定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第二个重要论点是企业要想领先竞争对手,必须构建三个重要竞争优势,成本竞争优势、技术竞争优势、资源竞争优势。当然,企业如果同时具备这三种竞争优势,那么对企业而言,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佼佼者,不在话下。如果不能具备这三种竞争优势,但只要具备三种竞争优势中的一到二种竞争优势,也能够在竞争环境中,处于很好的生存地位,不会被其他竞争对手打败,也不会被市场所淘。企业构建成本竞争优势,就是要使自己生产的产品与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相比,价格低,而且获得的利润率超过竞争对手。或者同样产品同样的售价,而本企业的总生产成本比其他竞争对手低,销售产品的利润率高。上述两种情况,都可以说企业获得了成本竞争优势。企业要想获得成本竞争优势,必须提高生产效率、大幅度降低成本,减少不必要时间浪费与资源浪费,通过勤俭节约,通过先进管理来获得总成本方面领先竞争对手。企业构建技术竞争优势,就是要使自己的研发能力与新产品、新技术超过竞争对手。企业要想获得技术竞争优势,只有快速推出自己的新产品,用知识产权保护自己的新发明与新技术,通过这种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新产品与新技术,从而获得竞争上的优势。并且企业要有一流的科研人才,一流的研发实验室,而且还要懂得消费者心理学,知道消费者的需求在哪里,急需什么样的产品与喜爱什么样的产品。企业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让竞争对手难以复制与模仿,或者不能及时复制与模仿,这样的企业就可以说是具备了技术竞争优势。企业构建资源竞争优势,必须拥有一流的人才资源、一流的管理资源、一流的品牌资源,还要拥有竞争对手无可比拟的供应商资源、销售商资源、销售渠道资源等等。企业要想获得资源竞争优势,必须在拥有的各种资源上,超过竞争对手。资源竞争优势显示的是企业获得优质资源的能力与控制优质资源的能力。

 

企业竞争优势论的第三个重要论点:在企业竞争当中,各种竞争优势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渐变与随机突变的过程。在这段时期,你企业具备各种竞争优势,过了一段时期,他企业超过你企业,获得了比较竞争优势。企业要想巩固自己的竞争地位,必须居安思危,不断强化自己的成本竞争优势、技术竞争优势、资源竞争优势。

 

第六策:”小聪明与大智慧“论

 

   小聪明的人以自我为中心,大智慧的人以他人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是主观地认为自己很聪明,把他人都当成傻瓜。以自我为中心,是主观地认为自己能力与本事超群,天下人都不如自己。以他人为中心,是客观地认为他人很聪明,把他人当明白人与智者。以他人为中心,是客观地认为他人的能力与本事超过自己,他人身上有自己可以学习的地方。

 

小聪明的人他们表现出聪明仱俐,会说话、会办事,仱牙利齿,机灵敏捷,善于伪装。大智慧的人表现出木纳,反应不敏捷,很诚实与很老实的样子,甚至让人以为是傻瓜。小聪明的人是没有原则与底线的,大智慧的人是有原则与底线的。没原则与底线的人,做事是不择手段,说谎欺骗、弄虚作假,说话不算数那是家常便饭。有些没原则与底线的人,坑蒙拐骗,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例如,上海珍博文物公司,为了发财,就坑蒙拐骗通过虚假鉴定来骗钱。有原则与底线的人,知道自己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遵守法律与道德的底线,遵守做人的原则。例如,有些有良心的企业,就通过不行贿、不搞假冒伪劣产品、不破坏环境来遵守原则与底线。

 

小聪明的人注重的是眼前利益与短期利益。大智慧的人注重的是长远利益与长久利益。小聪明的人是利益要马上到手,不给予利益就翻脸与使坏。大智慧的人的利益追求是做大格局,做大利益“蛋糕”,让自己获得更多、更长久的利益,对一些小利益根本就不会去计较,对一些得失根本就没有放在眼里、记在心上。

 

小聪明的人损人利己。大智慧的人利人利己。自私是小聪明的人的天性,做人原则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许天下人负我”。大智慧的人有时宁可牺牲自己的利益或者顾全大局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小聪明的人不敬人,不爱人,只敬自己,只爱自己。所以,当小聪明的人幸运时,就不断耍手段,吵吵闹闹,阴谋算计,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达到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疯狂境地;当小聪明的人落难时,不但没有人帮他、救他,反而是“虎落平阳被犬欺,龙搁浅滩遭虾戏”;结局是“掉毛的凤凰不如鸡”。踩人者,被众人所踩;夺利者,被众人所夺。大智慧的人幸运时,让更多的人获利与得利,众人都记得他的好处。大智慧的人落难时,众人有能力帮忙的都齐上阵尽绵薄之力,因为大家都不希望大智慧的人垮掉或失败。如果大智慧的人垮掉或失败,众人的利益从何而得?这时大家都知道“助人者等于是助自己”。

 

小聪明者喜欢占人家便宜,得便宜时欢天喜地、喜不自禁。大智慧者不喜欢占人家的便宜,反而行之,让别人占自己便宜。不是大智慧的人愚蠢,而是大智慧者知道自己的利益是寄生在大家的利益之中的,大家有利,则自己有利;大家无利,自己的利益就渺茫了。这个道理就是江河湖海有水,那么小溪涧就有水;江河湖海无水,小溪涧的水从何而来?

 

小聪明的人喜欢贬低他人,抬高自己。大智慧的人喜欢贬低自己,抬高他人。贬低他人者,就会被众人所贬低;抬高他人者,就会被众人所抬高。小聪明的人喜欢害人,害人者终害自己;大智慧的人喜欢助人,助人者终助自己。

 

为什么一些企业风光了几年,最后昙花一现?为什么一些企业屹立了上百年,都还在经营?昙花一现的企业都是些不老实经营的,喜欢搞小聪明的企业。而那些长寿了上百年的企业,却还在老老实实经营。人在做,天在看。欺人者,自欺。不耍花招,不搞假的,不骗人的企业,消费者是喜欢与偏爱的。人们信得过那些实实在在、老老实实做生意的人与企业,信不过那些天天讲大话、吹牛皮,搞假冒伪劣产品坑害消费者的个人与企业。把别人当傻子的个人与企业,其实是最大的傻子。小聪明的人,经常讲话不算数,喜欢装逼。小聪明的人,就是自认为聪明,把别人当傻子,最后自己的企业倒闭或者自己作奸犯科坐牢,其实自己是最大的傻子。而大智慧的人,把自己当傻子,大智若愚,其实是最聪明的人,大智慧的人最后名利双收。小聪明的人喜欢说,说得多做得少。大智慧的人喜欢做,做得多说得少。

 

作者简介:李文武,著名管理学家。《博锐管理在线》《中华品牌管理网》《中国管理传播网》等知名管理网站专栏作家。又是多家媒体与网络作家。研究:历史、经济、管理。

 

 

李文武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作者简介:李文武,著名管理学家。顶尖学者。《博锐管理在线》《中华品牌管理网》《中国管理传播网》等知名管理网站专栏作家。又是多家媒体与网络的作家。研究领域:历史、经济、管理。
每日关注 更多
李文武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