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县”风盛行,“市”大还是“区”大

翟智高 原创 | 2020-07-23 19:09 | 收藏 | 投票

          曾几何时,县改市风起云涌,1981年,当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的论述中提出:“以大中城市为依托,形成各类经济中心,组织合理的经济网络”。1983年,“撤县改市”序幕正式拉开,截至1997年,我国县级市数量达437个,其中近350个为县改市。

    县改市初期有一定效果,但伴随着改革的深入,各地盲目跟风引发了一系列负面效应。一方面出现“假性城市化”;另一方面,市级权限给有心之人带来更多寻租空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1997年,国务院暂停了实施十一年多的撤县设市政策。原因在于,当时许多地方盲目追求“县改市”,造成县级市市区农村人口比重过大,城郊比例失调,城乡概念模糊等“假性城市化”问题。

    而如今,市改区又欲成风潮。县改市冻结之后,撤县(市)设区日渐突出。以撤县(市)改区为主,重点调整了在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级发展规划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节点城市,主要是基于为城市拓展发展空间、优化资源配置。
    县(市)改区之后,权力结构上有了新的变化。在时下的体制下,县拥有审批权、规划权及财政权等方面有充分的自主权,而设区之后则将面临这些权限的变化,逐步由市进行统筹。
    尽管 县(市)改区后,城市市辖区面积越来越大,但建成区的比例却并没有因此升高,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县与县级市本来就是以农村为主导形态的区域,建成区的覆盖范围并不大。这种城市化的扩张方式也造成了城市概念的混乱。以前城市化的市区才是区,以农村占主导的郊区就是县,但现呢,明明县大片都是农田,好像“变成区就是城市了”。


”大还是“”大?
  看看古人是这么说的:
关于“
   最早的市大约是在神农时代,“日中为市”出自《易·系辞下》:“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三国谯周《古史考》:“神农作市,高阳氏衰,市官不修,祝融修市。
   据上述史料,我们可以得知,我国古代的“市”起源悠久, 神农时官府已开始垄断商业,当时“市”被限制在固定区域,当时的“市”并无时间限制。

关于“
    北魏《洛阳伽蓝记》有关于“区“和”市”的记载:“自葱岭已西,至於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已。乐中国土风因而,不可胜数。是以附化之民,万有馀家。门巷修整,阊阖填列。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别立於洛水南,号曰四通市。民间谓为永桥市。伊洛之鱼,多於此卖,士庶须脍,皆诣取之。鱼味甚美。京师语曰:“洛鲤伊鲂,贵於牛羊。
    由上述史料可知,市虽然主要是做买卖,商业气息浓厚,但官府可以划定区域和时间垄断管理。
    区是城市的组成部分,主要是对人的管理,住人就要盖房子,各类住房是少不了的事情,但必须由“市”统一规划安排建设。不能像县太爷或县级市太爷主管那样,听从利益者的意愿,随便在基本农田上划一片,由县(市)里的主管局办通“手续”就可盖楼了。
个人简介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曾长期在科研部门工作,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攻关研究项目,成果记在史册里。哲人有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爱好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多学科交叉…
每日关注 更多
翟智高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