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杂志汇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价值中国网首页 > 杂志汇 > 商业 > 品牌观察
饥饿的华为
价值中国推荐 2017-01-16 16:24 品牌观察2016年第9期 解读此文 收藏此文
16年前那次出征,开启了华为的繁荣期。这次研发队伍出征,事关华为的涅槃与新生,意义重大——华为要从一个优秀的公司,蜕变成一个伟大的公司,需要用冲击旧秩序,建立新秩序。

  文/徐上峰

  饥饿的华为,从优秀迈向卓越

  1987年,不惑之年的任正非白手起家,筹集两万元在深圳创办华为,最初发工资靠打借条。华为生不逢时,干的又是科技行业,在通信设备领域,放眼望去家门口被爱立信、诺基亚、朗讯、西门子、北电网络等西方百年巨头虎踞龙盘,华为只能跑到海外条件恶劣、战火弥漫的市场抢订单。在华为的印象中,这些西方设备巨头就像一座座大山一样,将华为压得喘不过气来,无边地绝望。


  即便世纪初,华为无线试图往欧洲市场突破时,这个GSM、3G技术的发源地,也不给华为半点机会,将大门对华为关闭。当时有一篇报道说,华为进军欧洲,就像山本五十六轰炸珍珠港一样,必将自取灭亡。那时的艰辛,只有老一辈华为人知晓——华为市场人员就像孤魂野鬼一般,长期飘荡在外,几年才能拿下一笔订单。据他们回忆,每拿下一个客户,通常会号啕大哭,因为太不容易了。华为意识到,唯有在技术和创新上全面超过它们,才能真正赢得尊重、赢得市场。

  为了建立技术优势,在研发投入上华为不惜成本,将每年10%以上的营收用于研发,近年增加到15%。过去10年(截至2015年),华为研发投入共达2400亿元。今天,华为已成为通信设备领域的领头羊,而那些它曾经高山仰止的百年巨头,有些已淹埋于尘埃中,即便活下来的,大部分都在走下坡路,唯有华为一路高歌。2016年,在全球电信设备市场颓势的大环境下,华为逆势高速增长,预计全年营收突破5500亿元,增幅40%以上。

  但,华为并没有因现有成绩而放慢脚步,危机感与恐惧感的血液,在华为身体里汩汩流淌。作为华为的舵手,年逾古稀的任正非认为,如果掉以轻心,华为内省式的忧患意识,难免就会被业绩冲淡。日前,任正非在华为内部发表讲话,不忘提醒管理层,“金融危机可能即将到来,要系好安全带,防止剧烈颠簸。要多穿棉衣,准备过冬。”而在今年早些时候,他亲手组建了华为预备队,着手革除组织中的惰性,迈出“象牙塔”,用新思路去寻找战略机会。

  惶者生存

  从最初的价格竞争,到今天的技术竞争,华为赢得了全球市场,不仅是技术领先者,也是各种标准的制定者。2015年,华为专利申请量位居全球第一,创新能力也跻身全球前列。今天,就连消费电子巨头苹果也得给华为交专利费。去年,华为向苹果许可专利769件,而苹果对华为的专利许可为98件。

  华为通过“密集炮火,饱和攻击”,迅速崛起为全球领先的通信与信息解决方案供应商,是全球少数几家在IT和CT领域都具备实力的科技企业。与大部分世界500强企业不同,华为的速度并未因为体量的增加而衰减。尽管交出的成绩单出色,任正非却要华为员工不要忘记艰苦奋斗,抢市场时保持“狼性”。任正非说,华为人除了艰苦奋斗还是艰苦奋斗,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如果能坚持“利出一孔”,下一个倒下的就不会是华为。“利出一孔”出自《管子▪国蓄》:“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不诎;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

  不管华为的筋骨多么强健,任正非一直在呼喊冬天。安乐者死,唯有惶者生存。“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和自豪感,而是危机感。”在他看来,危机和失败这一天迟早会到来,华为能做的就是延缓这一天的到来。

  忧患意识是华为基业长青的秘诀。大量的事实表明,企业从繁荣走向衰败,往往是从思想懈怠以及内心傲慢开始的,如诺基亚、摩托罗拉等。苹果崛起时,诺基亚管理层对这个颠覆者视而不见,认为它不会在智能手机市场掀起大波澜,结果诺基亚平台着火,被迫跳进冰冷的海水里,几次挣扎都没有成功上岸,今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任正非总结,“历史上的大企业,一旦过了拐点,进入下滑通道,很少有回头重整成功的。”因此,在公司业绩一路高歌时,他一直提醒华为人,必须奔跑得更快些,多一点狼性。但他又提醒华为员工不能吃得太饱,否则就会对食物失去进攻欲望。

  华为的惶惑意识,并不是简单的喊口号,“危机意识”经由任正非反复提及,在每个华为员工心目中潜移默化。以华为消费者业务为例,华为生产手机已有十多年历史,但华为最初只给国外运营商贴牌,连标识都没有,只有扣开手机的背盖,电池上面才有华为的LOGO。因此,华为一度打算出售这项业务。

  就在一筹莫展时,2011年余承东被推到手机业务掌舵人这个位置上。当时,无论华为内部还是外界,都很不看好,认为余承东是在往火坑里跳——华为手机当时在公司内部没有地位,品牌辨识度低。然而,余承东接管华为手机业务后,仅用3年就做到全球前三,现在又对三星、苹果发起冲击。

  有所不知的是,2012年时,余承东制定的战略相当冒险,虽然手机业务业绩大增,但因为没有达成自己的目标承诺,结果连同余承东在内的华为消费者业务高层集体放弃了年终奖。事实上,余承东大可不必这样,消费者业务的成绩,远远超出了公司预期。

  2013年,在遭受小米冲击时,余承东旗帜鲜明地砍掉低端定制机,损失了3000万部出货量,遭致很多人反对,一度让他面临强大的阻力,甚至有下课风险——过去,华为手机的销量,主要靠运营商定制机。但,余承东顶住了压力,他认为高端之战是一场无法回避的战争。余承东的思路被证明是正确的,华为手机通过定调精品战略,在中高端市场慢慢打出一片天地,Mate系列与P系列,获得了全球消费者的认同。

1 2
品牌观察最新文章
一周排行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