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杂志汇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价值中国网首页 > 杂志汇 > 金融 > 国际融资
抓住中国经济转型的“最后窗口期”(4)
价值中国推荐 2017-04-19 16:51 国际融资2017年第4期 解读此文 收藏此文

    

    记者:说到标准,现在中国的产品标准已经滞后,甚至阻滞了创新企业的发展?对此,您怎么看?

    


    迟福林:我认为,首先,制定标准主要靠政府是不够的,必须是政府和社会共同发力,以社会为主,让各社会组织、行业组织和独立权威的第三方机构起到政府相关部门起不到的作用。比如,食品标准化、健康护理标准化可以主要由行业组织来确定。

    第二,市场要开放。比如医药标准、食品标准,只有开放以后才知道我们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才能倒逼消费品质量的提升。只有确保食品药品安全达到国际标准,老百姓才敢放心消费。

    第三,要健全全社会的信用制度。比如,推行法人承诺制,如果企业承诺后不履行,在事后监管的环节对其采取严厉惩罚措施。

    

    记者:怎样推进以监管变革为重点的简政放权改革?

    

    迟福林:无论是加快服务业市场开放还是防范经济金融风险、落实国家食品安全战略,都需要把监管变革摆在政府改革的突出位置。当前的突出矛盾是,行政审批与市场监管合二为一的体制下,重审批、轻监管的格局难以改变,监管的独立性、权威性、专业性难以实现。我的建议是:把监管变革作为深化简政放权改革的重点,实现由行政型监管为主向法治化监管为主的转型;加快调整金融、垄断行业、食品药品监管权力结构,推进监管与行政审批的有效分离。

    城乡一体化是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出路所在

    

    记者:您觉得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出路是什么?

    

    迟福林:现在谈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些人把它理解为给老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农产品。这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推动城乡关系变革,改变城乡二元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由此释放农村巨大的消费潜力。目前,我国城乡关系已经到了变革的历史转折点,要在打破城乡二元制度下考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下,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来考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记者:您能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谈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切入点吗?

    

    迟福林:我国经济转型和经济增长的突出优势和最大潜力在于人口城镇化。到2020年,实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及“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的目标,关键在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退出历史舞台。近年来,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但总的来看,并未明确“以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取代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改革目标,也未明确到2020年,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基本完成户籍制度改革任务。总的判断是: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成为历史,是推进城乡一体化、扩大内需的重大任务。目前,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成为历史的时机条件已经成熟,与农村土地制度三权分置改革相结合,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面临着重要机遇。在今年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我提交了关于《2020: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成为历史》的提案。

    

    记者:能否具体谈谈您在这个提案中的建议?

    

    迟福林:对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我提出了五条建议。

    第一,把2020年作为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退出历史的时间节点。

    第二,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取代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建议从中央层面下决心,着力推进居住证制度,取代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实现省际间居住证制度的相互衔接,到2020年基本建立以身份证号为唯一标识、全国统一的居住证制度,并使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由此基本形成人口城镇化的新格局。

    第三,统筹推动户籍制度和农民土地财产权制度改革,让农民带着土地财产权进城。我认为,如果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破题,要实现人口城镇化的目标就很困难。

    第四,强化各级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上的责任分工。以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取代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关键是到2020年总体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五,尽快制定并实施具体行动方案。建议尽快明确提出到2020年“废除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的目标、时间表和重点突破,并强化督查督办工作,使这项历史性的重大改革落实、落地。

    

    记者:关于农民土地财产权的问题,这些年一直有委员在呼吁,您在破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对此是如何思考的?

    

    迟福林:今年我提交了一份关于《尽快落实农民土地财产权》的政协提案。我认为,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是我国新阶段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推进农村发展的重大举措。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任务是盘活农村土地资源,这将为国内富余资本找到新的投资空间,形成“三农”发展的巨大新动能,还可以为去产能、去库存开辟巨大市场空间,找到一条新出路。从现实需求看,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既有利于农业转型升级,又有利于释放人口城镇化的巨大内需潜力。

    

    记者:对此,您的具体建议有哪些?

    

    迟福林:第一,改变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限于集体成员内流转的相关政策规定。原因是农村土地承包权限于集体成员内流转,土地价格不可能反映市场均衡价格。而且,容易形成新的“地主”,容易使农村土地向少数农村有钱人集中。建议在政策上突破农村土地承包权只能在集体成员内部流转的规定。只有这样,才能在提升农村土地价值、严格保护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同时,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农业。

    第二,在法律上明确农民土地的物权属性。首先要明确农民土地用益物权主体地位。其次要从法律层面落实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最后要对农民土地统一确权颁证。

    第三,从法律上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首先要从法律上赋予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完整产权。从法律上赋予农民对宅基地使用权用益物权性质,赋予其占有、使用、收益、转让、抵押、继承等在内的完整权利。其次,实现城乡资本、土地和住宅市场双向流通,推进乡村房地产与城市房地产两个市场接轨。建议改变目前以成员资格无偿分配的制度,使宅基地真正成为商品;改变转让限于本村成员内的相关规定,赋予农民宅基地及其房屋所有人以完整的物权。

    第四,打破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分割,统一城乡用地市场。首先要建立两种所有制土地“同地同价同权利”的平等制度。改变同一块土地因所有制不同导致权利不同的格局。赋予集体所有土地与国有土地同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对两种所有制土地所享有的权利予以平等保护,实现宪法和相关法律保障下的同地同权。其次,打破地方政府行政独家垄断供地的格局,实现不同主体平等供地。从改革实践看,由地方政府独家垄断供应土地,既不利于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又不利于抑制城市房价过高。这就需要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统一交易平台,明确交易规则,保障不同市场主体权利平等,让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形成,形成“同一交易平台、不同主体平等供地”的局面。最后,要简化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程序。建议让农村土地承包人可依法自主决定土地承包权流转,提高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的便利性。(摄影王南海)(实习记者董媛媛对本文亦有贡献)

     迟福林:始终走在改革发展研究的前沿

    迟福林是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1968年他入伍当兵,由于文笔好,当兵两年就在沈阳军区技术侦察支队政治处做了新闻干事,一干就是六年。1976年,他被选调到国防大学做宣传干事,两年后成为国防大学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教员。在20世纪70年代末,他和很多年轻人一样,渴望在知识的殿堂寻觅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生之未来的种种答案。他一面教书,一面在北京大学读书,拿到本科同等学历后还不甘心,又到中央党校继续深造,最终取得硕士研究生学历。

    探索、思考与使命成为那个时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特征,他也如是。自那时起,他对理论研究,特别是中国改革问题的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30多年过去了,他始终潜心研究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发表的论文多达80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40余部,形成改革研究报告百余部。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他主笔提交了大量改革政策建议报告,其中有许多被政府直接采纳,有的被用作中央领导重要讲话和中央文件起草的重要参阅件。

    迟福林先生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海南省首批有突出贡献专家。2002年,他被中组部、中宣部、国家人事部和国家科学技术部联合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他曾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中国发展研究奖、全国优秀社会科学论文一等奖、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学术基金优秀论文奖、全国行政管理科研成果一等奖、全国人文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2009年,入选“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2015年,入选《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经济卷)》。

    他一直希望创立一家研究改革发展的智库。1990年,作为发起人之一,他参与筹备并于1991年正式创立了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创办之初,该研究院的体制是一家正厅级事业机构,但他觉得既然是一家研究改革的机构,就应该走一条全新的智库发展之路,成为真正的第三方智库机构。1992年,他们扔掉铁饭碗,自负盈亏;1993年实行公益机构、企业化管理。时至今日,已经坚持了25年。这是独立思考的25年,是以真知灼见赢得市场的25年,也是伴随着坎坷曲折与辛酸苦辣的25年。为此,他奉献了自己全部精力,与他的团队共同努力,探索出了一条社会智库发展之路,也培养、留住了一批知识分子。

    作为一位放弃官位潜心研究的学者,硬是扔掉金饭碗端起土饭碗,这是需要何等的勇气与何等执着的信念支撑啊!他因此被人称为“迟改革”。

    正像他对《国际融资》记者所说:“要做独立思考的学者,就要有责任感,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感太强了,所以直到今天,我一说改革就来劲头儿。为什么?一是中国不改革不行,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二是我们都认为中国能够通过改革再发展。”(撰文李路阳)
责任编辑:Karen
1 2 3 4
国际融资最新文章
谁在关注这篇文章
  • 个人名片 王军鹏
  • 个人名片 刘静
一周排行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