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杂志汇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价值中国网首页 > 杂志汇 > 人物 > 中国慈善家
徐永光:把一池死水搅活
价值中国推荐 2017-05-04 17:15 中国慈善家2017年第1、2期 解读此文 收藏此文

  他太愿意挑起争论了,甚至不惜让自己当炮灰

  撰文_魏诗孟

  徐永光:南都基金会理事长、“希望工程”创始人


  2016年年底,徐永光参加了几场公益圈的活动。他发现,当他上台再讲“公益市场化”时,批判的声音居然没那么多了,“很多人还点头。”

  他已习惯自己的一些提法引发众议。有人对他说,他太愿意挑起争论了,简直是不惜让自己当炮灰。炮灰这个词,他还挺受用,“我就是要把一池死水搅活。”

  为了鼓励八方来辩,他措辞大多尖锐犀利,自己称之为“矫枉过正”,且语音铿锵,说到激动处,肢体语言越加丰富。

  他顽笑道,最怕公益圈的脑子都“木在那里不动”。

  早在2010年,徐永光即前往英国考察社会企业。2015年,他和深圳残友集团创办人郑卫宁倡导,国内十六家基金会、研究机构、社会投资机构联合发起了“中国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论坛” 。

  在第一届“中国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论坛”上,他提及“公益市场化”概念,即用商业的手段做公益。这一概念并非他原创,也并非他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宣导,仍引发不小波澜。

  “现在连政府都非常明确地提出来,公共服务要一部分市场化,而政府提供的其实是垄断性公共物品,它离市场化更远,我说公益市场化,有人还骂我,政府提市场化,那你怎么不骂呢?”

  在徐永光看来,哀莫大于抱残守缺。公益必然有自己的坚守,比如道德底线,比如解决社会问题的属性,但用道德化给自己的低效率找理由是不对的。

  最近,他把自己的观点重新梳理了一下,变成“公益铺路,商业跟进、支持,产业化扩张,可持续发展,有效解决社会问题”。

  他真正在乎的并不是怎么表述,而是最终的结果:公益是不是解决了社会问题,是不是可持续且有效。在他看来,解决社会问题,用纯公益的方法不可持续,因为要一直“烧钱”、消耗资源,想做大很难。

  “公益铺路的好处是可以先把人网进来,普及得快,如果一上来就商业,政府也警惕,市场也挑剔,铺路不容易。”徐永光认为,“为了消掉社会痛点,大家是愿意承担成本的,所以一定有商业模式可以设计,公共领域里面大量的问题,都是可以用商业的手段解决的。”

  他笑称,在过去,“公益铺路、商业跟进”完全是“反动”言论,但现在,慢慢地公益圈的价值判断有些改变,基于市场的引导,行业间、行业内的合作逐步成了共识,越来越多的公募基金会开始和草根NGO合作。

  比如,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成立联合劝募中心,通过项目合作将公募平台向草根组织放开。“2016年他们募捐额3个多亿,基本都是草根组织的项目。”

  还有,“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2016年的捐款80%来自自然人,自然人捐款比例的大小是基金会未来有没有发展潜力的很重要的标志。”

  在徐永光看来,支持草根组织,深入到公众,这样的定位为上述机构带来了更多生机。

  而更多同样拥有公募权的一些老牌基金会,依然走着“官办慈善、政府、企业利益铁三角”的路线,政府手里有一些需要基金会支持的项目,企业愿意通过给有政府背景的公募基金会捐款,以此搞好政商关系,这其实是民间资源流向政府的模式。

  “这种利益铁三角不打破,他们(基金会)最终是很难存活的,恰恰接地气、和民间合作的这些机构,因为优势互补所以能够蓬勃发展。”

  也有越来越多的基金会将行业发展作为机构使命,“五六年前只有南都一家,其他都有自己的领域,现在肯定有几十家了。”

  公益圈这些价值判断的转变为徐永光接下来做的事情—搭建好公益平台提供了很好的土壤。

  中国好公益平台由联合共建机构、战略合作伙伴、品牌创建机构、枢纽合作基地、项目示范机构、指定服务供应商共六大类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合作并拥有准入和退出机制,以保持动态发展。

  “可以看作是一个优秀公益品牌项目的加速营,一个好公益品牌项目规模化扩张的中介服务平台。”徐永光说。

  2016年11月23日,“中国好公益平台”正式宣布启动。当日,首批通过初步筛选的22个品牌创建机构及其优质公益产品公布,将通过引进专业第三方服务机构为这些优质公益产品的规模化提供加速服务,并通过与各地枢纽合作基地的合作为好产品的规模化搭建渠道。

  徐永光认为,好公益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它响应了二、三线城市对好的公益项目的需求,另一方面,它填补了巨大的市场空隙,在供需断裂处把各种资源连接起来,为好的公益项目提供在当地规模化推广、复制的资源支持和能力。

  同时,好公益平台也是对“公益市场化”的检验。“如果好公益平台最后还是走公益烧钱的老路,那它就是失败的,尽管可能还做了一点事,但是我觉得根本没有把握住机会。”徐永光说。

  如果好公益平台真如他所想,成长为一个帮助公益项目规模化发展的高性价比服务平台,会否像“银杏伙伴”一样被南都基金会放飞?徐永光给出了肯定的回复。此外,不但平台上的优秀项目可以落地规模化并被复制,平台本身也可能被模仿。

  “有模仿就有竞争,留下最好的,没有效率的就被淘汰,那整个行业就不再是死气沉沉,它可能推动行业的优胜劣汰,这是好事。”

    在徐永光看来,公益界至今尚未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迭代,同质化服务很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缺乏内在驱动力和外在压力,另一方面是缺乏人才。公益界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的薪资待遇对人才的吸引力小,据称有约50%的公益组织没有给员工交社保。

    “这就是在违法,你是解决社会问题还是制造问题,是帮助弱势群体,还是制造弱势群体呢,这个行业还吹什么呢?非常low了。”

    但他也看到,现在出现了一个非常正面的变化。因为缺乏人才,物以稀为贵,人才的价码提升了,他管这叫人才价格信号,“是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公益行业的风向标。”他说,“这才是无形的手,是市场化,比喊口号有用。”

    推动者这个标签,徐永光并不推辞,他说自己肯定是一直在推的,但似乎觉得措辞不够准确,他双手攥拳抗在肩头,跨步倾身,模仿纤夫动作道:“是拉,已经不是推了!”言毕,仿佛被自己的动作逗乐,哈哈大笑。
责任编辑:Karen
中国慈善家最新文章
一周排行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