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杂志汇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价值中国网首页 > 杂志汇 > 政经 > 小康中旬刊
远方土壤中盛开的兰花
价值中国推荐 2018-03-14 16:10 小康中旬刊2017年第10期 解读此文 收藏此文

  ——浅谈梭罗与《瓦尔登湖》

  文/李若冰

  这不是我第一次翻开《瓦尔登湖》。早在一年前我已试图啃掉这本“经典之作”,当时纯粹是为着提升所谓“格调”而读书,心浮气躁,根本读不下去。时隔一年,看到推荐书目上《瓦尔登湖》四个字,我犹豫再三,决定重新来过。


  《瓦尔登湖》本身就带着浓浓的哲学气息,我确实难以字字句句彻底解读。但整体来看,这就是梭罗事无巨细地记载他在一个湖边盖房子的流水账,只不过他一边盖着房子,一边思考人生。因此,在翻开第一章的时候,我就知道不能以我以往读书的方法来看待这本书。

  梭罗的人和他的文字都充满哲理,这其中最好理解的哲理就是——活在当下。《瓦尔登湖》里有这么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在宇宙各种各样的星宿中,有着多么遥远而又不同的生命在同一个时间里凝望同一颗星星!大自然和人生正如我们不同的体制那样各不相同,谁说的准生活会给别人提供一个什么样的前途?还有什么比我们目光彼此间的对视更伟大的奇迹吗?”世事山河都会变迁,其实我们无需追逐什么永远。活在当下,做每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看每一道动人心弦的风景,珍惜每一个擦肩而过的路人,我想梭罗是持这种价值观的。对他而言,最好的地方就是他脚下的这块地方,这从他对瓦尔登湖方圆百里内的景观事物了如指掌就可以看出来。而这种“活在当下”的观点也是他追求人生艺术的一个体现。

  是的,艺术。梭罗极端地追求艺术,更追求创造和体验。 他讨厌循规蹈矩。他写到他曾是一个铅笔制造商,但他后来放弃了这份职业,因为做过的事情他永远不想再做第二遍。他说他的铅笔不会画别的,他的刀不会雕刻别的,“我不会把它当作工具”。艺术的灵感和天赋在指引着他的观点,使得他对于世界有一种独特的审美眼光。

  我觉得奇怪,梭罗这种对艺术的追求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爱默生在《梭罗小传》里给出了解释——“他(梭罗)是真理的代言人”。梭罗在《瓦尔登湖》中也这样写:“太阳升,万物明,抛弃我们的偏见永远不会太迟。世上任何一种思想方法或者行为方式,不管他有多么古老,如不经证明便不能信赖。”很明显,他主张实践出真知,“仿佛是神秘的路标指引着他,觅见了远方土壤中盛开的兰花。”这个神秘的路标就是真理。他用整个生命在追求真理。爱默生评价梭罗:“如果他藐视和公然反抗了其他人的观点,那仅仅是因为他更愿意自己的行为与信仰一致。”梭罗有极其纯粹的思想信念,或许我们也可称之为“赤子之心”,他的精神思想甚至可以完全弥补物质上的清贫。而他对自我、对本心、对信念的追求,使得他在文学与哲学上有了不朽的造诣,也造就了《瓦尔登湖》这本书。

  不难看出,梭罗是一个曲高和寡的人,周围很多人觉得他奇怪,质疑他的价值观。他独居湖边,这是很寂寞的事情。不过,虽然他很寂寞,他却也享受寂寞。他陶醉在自己的世界,愿意花很长时间研究身边的一景一物。他追求极简生活,觉得生活应该要求更少,而不是更多。他崇敬自然,向往自然。他的观点好像是我读到过的许多价值思想的荟萃——老庄的道法自然,尤金·奥凯立的活在当下,《海上钢琴师》里一九零零令人惊叹的创造力和对艺术的孤独的追求……

  由此看来,梭罗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出世者。不同于中国古代的隐士,诸如陶渊明,为了不随波逐流而隐居深山;或者是武侠小说里的武林中人,名满天下后向往平静的生活而远离江湖。不同于这些“为隐居而隐居”者,梭罗似乎生下来就是要远离尘嚣地活,而这种信念贯穿了整本《瓦尔登湖》。他写道:“我常常想到,即使我富可敌国,我的目标仍然是一样的,手段基本上也是一样的。”初读会觉得这个人真是做作,但读得深了,会发现梭罗就是这么样一个人。他就是远方土壤里盛开的兰花,身在世中,精神却超脱了尘世。梭罗眼里没有常规的秩序,因为他自己的思想高度使得他本身能生成一套独立世外的秩序。他认为人类现在所处的社会极其糟糕,大家连自己身边的事物都没有了解透彻就开始稀里糊涂地过日子——“我在康科德旅行了很多地方,所到之处,不论商店、办公场所,还是田野,所有的居民在我看来全都在用千百种令人惊异的苦行赎罪。”——他的世界是艺术的,显然现实社会却不是他想象的那样。

  是的,现实社会完全不是他想象的那样。赫尔曼·黑塞曾写过一句话:“他们好似孤独者,他们不像由于某种弱点而遁世的隐士,而像一些伟大而落落寡欢的人物。”这是梭罗,是许多古希腊哲学家的写照,也只能是他们的写照。梭罗所主张的看起来极其超然洒脱,但这种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仅仅适用于他的时代。或许有人能因阅读他的《瓦尔登湖》而获得精神的解脱,但他的生活是我们绝对没有可能企及的。这可能也是他能够被冠以“伟大”二字的原因。他的《瓦尔登湖》成为了经典,我想可以套用这句话:“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这书)属于别一世界。”

  我在批注到第四十九页时放下了《瓦尔登湖》。我尊重这位伟人的价值观,但我依然认为这本书并不适合我,而这四十九页里我也大致窥得了整本书的精神要义。当然,我推荐大家去阅读《瓦尔登湖》,正如梭罗所写:“也许这些记录格外适合一些人阅读,至于其余读者,则可各取适合他们的部分。我相信,没有人会去干撕开缝线穿衣服的事,因为衣服只有合体,才会穿起来舒适。”这朵远方土壤中的兰花我不喜欢,却可能正适合你。先读一段,不合适再放下,有何不可呢?(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上海)学生)

    编辑/余弘阳
责任编辑:Karen
小康中旬刊最新文章
一周排行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