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杂志汇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价值中国网首页 > 杂志汇 > 财经 > 小康财智
互联网时代下的科普融合创作新模式
价值中国推荐 2018-03-14 16:49 小康财智2017年第10期 解读此文 收藏此文

  2015年6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承担建设的移动端科普融合创作项目正式启动。经过两年的运营,“科普中国”项目已成为中国科普传播最广泛的平台,其开创的科普融合创作新模式值得更多科普传播平台的学习借鉴。

  文|肖云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作为中国科技大师的荟萃之地,中国科学院不仅致力于发挥好科技领军作用,努力把握科技革命新方向,而且对科普工作高度重视,切实履行好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科普职能。


  要提升科普信息的权威性和影响力,难点之一是如何充分发挥科学家作为科学普及信息源头的重要作用,难点之二则是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让科普信息流行起来。随着国家科普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启动,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凝聚全院力量支持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以下简称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迎难而上,积极投标并成功中标实施“科普中国”移动端科普融合创作项目和科普重大选题融合创作与传播项目,以传播效果推动科普选题创作与传播,在实践中,初步探索出一条互联网时代下,以科学资源为核心,将科普创作团队与传播渠道无缝对接的融合创作与传播之路,打造出一支科普融合创作的轻骑兵突击队,并获得了优异的创作与传播效果。

  “互联网+”助力科普创作

  科学普及工作要想成为创新发展的两翼之一,仍面临着不少困难。例如,科学前沿研究与人们日常生活存在极大差距,看不见、摸不着的科学过程和原理难以表现,科学家团队在繁重科研工作之余无暇应对科普需求,部分媒体渠道对科技成果的错误解读打击科学家团队参加科普工作的积极性等。

  同时,互联网时代的海量信息流快速传播。在方便人们获取各种资讯的同时,也用冗余信息把人们淹没在看似丰富实则同质化严重、真假难辨的信息汪洋中。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注意到,互联网时代,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实时的交流平台,丰富多样的创作手段,甚至推动传播进入了新媒体时代。

  而科学普及工作所面临的困境,究其根本原因,是科研资源向科普受众转化的过程中,科学家团队、科普创作团队与媒体渠道这3个科普信息生产和传播的相关主体未能很好地动员和参与,且未能很好地协作起来,导致每一方参与科普创作与传播的门槛都较高,而收效又偏低。

  科普融合创作新模式的探索

  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作为长期从事科研信息化和科普信息化建设、运行与服务的中国科学院下属科研事业单位,深刻理解信息化发展和科学传播的规律,遵循媒介融合以及“互联网+”发展战略,提出“以产品化设计为导向,以开放集成的思路推动科普教育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和运营,实现科普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科普信息化发展战略,以全面支撑中科院科普工作,服务国家科普信息化。并强调遵循信息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团队培养为关键、内容建设为根本、渠道推广为助力,加强科普环境的顶层设计,构建立体化的全媒体科普体系,全方位推动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提供泛在融合科普服务。

  2015年6月,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承担建设的移动端科普融合创作项目正式启动,旨在建立融合创作与激励机制,聚拢多个具有科普创作经验的团队,鼓励其围绕社会焦点和科技热点,开展适合移动端传播的“科普中国”科普精品创作,组织通过多种方式在移动端广泛传播,引起全社会共同关注,加强公众对科学的正确理解。

  在承担项目的过程中,经过不断探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提出了科普融合创作的新模式。

  即打造连接器,构建科普融合创作的微生态系统。以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为连接器,密切联系科学家团队、创作团队与媒体渠道,利用更大传播影响、更多科学资源和经费支持、更高品质作品的预期,切中其宣传自身工作成果、发展团队业务实力和拓展优质内容的痛点,自愿打开各自的界面和接口,在科普作品的选题策划、资源采集、设计制作和传播评估等各环节有机融合,这样为科学家、科普创作团队和媒体渠道提供了合作的平台,既可以实现及时、充分的交流,避免科学普及中错误解读的现象,提高创作效率,提升作品的质量,又能够让科学家权威的声音得到有力的传播渠道,满足公众获取权威信息的需求。

  科普融合创作的实践及总结

  经过两年的建设,项目聚拢了来自科研院所、高校、协会、媒体、企业的300多家科普团队开展科普创作,与其中的知识分子、胡桃夹子、黑洞来客等团队针对社会科技热点快速响应、创作了近千个科普作品,选题覆盖了健康医疗、智慧生活、科学前沿、应急避险、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有文章、漫画、信息图、H5、二维动画、三维动画、脱口秀、微访谈视频等多种形式。上述作品通过“科普中国”融合创作频道集成展示,并经由新华网、腾讯网、今日头条等近百家主流网络媒体渠道进行广泛传播,作品多次登上媒体头条,受到网友的欢迎,总传播量超过10亿,并在各类考核中表现突出,获得了中国科协“堪称践行科普社会责任的表率”的高度认可。

    回顾两年的工作,总结了四点经验,希望能够与科普机构共同探讨。

    1.精准定位,明确科普融合创作关键要素。指出唯有有机融合科学家团队、科普团队与媒体渠道的科普创作才能实现多种媒体形式的融合、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传播渠道的融合以及服务模式的融合,所创作的移动端科普作品,才有可能发挥移动端带来的信息交互方式和呈现方式的创新优势,实现内容和形式的相得益彰以及传播方式与服务方式的优化和效果的最大化。

    2.轻量快捷,提出科普“轻骑兵突击队”理念。倡导理想的科普融合创作团队更像是科普的“轻骑兵突击队”,可以针对社会科技热点,快速响应,灵活且科学有效的组织由科学家、科普创意与制作人员和渠道传播人员共同开展创作与传播,对科技热点和社会焦点的科技问题进行及时、权威的解读,对网友形成正确的引导,取得广泛的传播影响力。

    3.严格审稿,保证作品的科学性。针对作品的科学性把关和科学资源采集方面,提供了充足的科学资源投入——吸引了47位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威望、热心科学传播、深刻理解科技发展、敏锐把握时代需求的院士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负责对项目的科学性进行审查把关,参与科普作品选题创意、创作过程和成果评审的全过程的监督和指导。同时,还有来自中科院及其他社会机构从事能源与资源、材料与制造、信息网络、生物工程、人口健康、生态与环境、空间与海洋、重大基础前沿与交叉学科研究的300多位领域专家共同组成的科学咨询网络,为入围团队的科普创作和传播提供科学咨询,有效地保证了作品的质量。

    4.聚焦移动端,抓住最大的网络用户群体。项目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传播阵地,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资源传播生态环境,调动多种科普传播渠道进行作品传播。除了“科普中国”APP、腾讯和新华网为首发的三大渠道之外,与今日头条、凤凰、新浪、网易、搜狐等多家媒体渠道建立了合作关系,覆盖各大主流媒体的新闻客户端、WAP端、PC端、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近百个平台。
责任编辑:Karen
小康财智最新文章
一周排行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