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杂志汇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价值中国网首页 > 杂志汇 > 金融 > 英大金融
摩根财团 “身碎”1934
价值中国推荐 2018-04-03 15:42 英大金融2017年第11期 解读此文 收藏此文

  在彼时被视为弃子的摩根史丹利,几十年后被称为“大摩”,而根红苗正的摩根大通却成为金融界的“小摩”。

  文  |  林蔚然

  “这是一个由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强大的银行家们组成的公司。他完全没有必要采用小经营者的种种小手段。然而,他未必能经得起对其自尊和名誉的考验。”在美国三十年代大萧条后,1933年的某一天,《纽约时报》对摩根财团发出这样的的社论,透露出一种惋惜、痛心以及深深的被背叛感。彼时,正处于舆论风口浪尖之上的J.P.摩根,被描绘成“背叛革命的浓眉大眼的家伙”。


  几乎每次经济危机后,金融行业及金融家们都成为了秋后算账的众矢之的。1929年之后的美国也不例外,民众对于银行家报以极端的不信任。而摩根财团几乎成为当时社会形象尚佳的唯一一家银行,这源自其建立伊始就树立起的良好的公众形象,1907年经济危机中,老摩根果断出手更为摩根财团赚到足够的公众尊重和政治资本。此后的20余年间,摩根财团一直以正直、诚信的形象示人,直到1929年经济危机到来后的5年,一切都突然改变了。

  这要从“小人物”——费迪南德·佩科拉说起。他一手负责了震惊一时的佩科拉听证会并负责起草了1934年《证券交易法案》。如今这个振聋发聩的名字,在那个时候,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地区检察官。

  摩根财团的诸位大佬当初一定也这么看他,因为在得知由佩科拉负责国会组织的针对摩根财团的质询会时,他们并未对这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过多关注。毕竟,作为这个国家金融圈的顶级银行家,他们和多位商业精英,甚至是政界领袖,都保持着良好的友谊。

  这一切在5月23日发生了变化,当佩科拉在国会抛出两颗重磅炸弹后,摩根财团的“话事人”杰克·摩根才真正变得不安起来。第一个是关于杰克·摩根逃税的证据,佩科拉通过对于杰克·摩根收入的检查,发现其存在大量的逃税记录——杰克1931年、1932年和1933年没有缴纳所得税,摩根的所有20个合伙人在1931年和1932年也分文未缴。这无疑对摩根财团一直以来诚信、正直的形象给予了致命的一击。可这才仅仅是前菜:毕竟,这只是质疑了摩根财团领导人的私德。

  好戏在后面,对摩根财团真正的威胁是佩科拉抛出的关于摩根建富的证券操作手法——在一级市场私下出售给关系户,这些人随后通过在二级市场转让获得暴利。毫无意外的是,这些“关系户”无一不是来自政商精英阶层。尽管摩根极力辩解其只是希望风险让有能力承担风险的人去承担,但公众明显对此嗤之以鼻,佩科拉的讽刺反映了当时很多人的想法:“有很多人愿意去帮助这些客户分担那些骇人听闻的风险。”

  摩根帝国,从这一刻开始变得有些松动。

  在佩科拉质询后,摩根财团尚佳的社会形象都化为幻影。社会公众在左派的引导下,开始细数近些年银行的斑斑劣迹。更重要的是,此次大萧条后,一直为各界所提倡的存款保险制度不能容忍自己的担保对象还拥有证券承销业务:保险是要保护那些低风险承受能力的储户,而非股市中进进出出的投机客。

  于是,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被提出、通过、执行,该法案提出了存款保险制度,设置了存款利率上限,更为致命的是,它要求银行只能在证券和存款业务中进行“二选一”的游戏。

  这让摩根财团始料未及,因为提案的命名者——参议员格拉斯,原本是他们过从甚密的好友,他甚至在佩科拉质询期间为摩根所遭受的羞辱打抱不平。在前期交流中,格拉斯尽管一直认为应该对银行参与证券业务进行监管,但并未要求必须拆分。事实上,这一主张的始作俑者是时任大通银行总裁奥尔德里奇,更重要的是,强硬的新总统罗斯福则是该条款的有力支持者,他几乎是逼迫格拉斯在最后一分钟接受了这条规定。

  尽管法案已经通过,但是摩根财团并未放弃努力。最后的希望是1935年的银行法案。当初险些当了替罪羔羊的格拉斯提出,要在银行法案中增加修正案,允许银行从事证券业务。但是当该修正案提交美国国会审议的时候,罗斯福总统的态度是强硬否决。

  至此,摩根财团彻底绝望,他们开始于当年8月份协商筹备J.P.摩根的拆分工作。首要的问题是:向左,亦或是向右?向左,选择曾给自己带来巨大声望的投行业务;向右,选择自己并不十分在意的商业银行业务。

  答案看起来显而易见。毕竟老摩根赖以成名的就是证券承销业务,投行业务也有着丰厚的利润,“如果没有证券业务,银行业务很快也就枯萎了”,但摩根的诸位大佬们还是做了一个如今人们难以理解的决定:将证券业务从公司中拆分出去,成立摩根史丹利,原投资银行部门的25名工作人员全部去摩根史丹利任职,且摩根家族为之提供了70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1934年公布的《证券交易法》,对于证券承销商设定了诸多的条条框框,让证券承销业务的利润一度大幅下滑;其次,J.P.摩根公司的425人中,将近400人从事与商业银行相关的工作,如果放弃商业银行业务,这些人都要失业;更重要的是,摩根财团的实际控制人掌握着摩根史丹利的大部分股权,将公司的主体保留并采用这样的股权架构,为将来证券业务重归麾下提供了想象空间。

    只是,他们未曾想到,这个在彼时被视为弃子的摩根史丹利,在几十年后被称为“大摩”,而根红苗正的摩根大通却成为了金融界的“小摩”。
责任编辑:Karen
英大金融最新文章
一周排行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