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杂志汇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价值中国网首页 > 杂志汇 > 人物 > 中国慈善家
熊晓鸽:共时代扶摇(4)
价值中国推荐 2018-07-20 15:35 中国慈善家2018年第3期 解读此文 收藏此文

    很不幸,熊晓鸽的母亲48岁便去世了。熊晓鸽心心念念母亲口中的“下辈子……下辈子……”1995年,是母亲去世的第12年,从美国归来的熊晓鸽已在商业上成就一番小天地。他捐资100万元,在母校湖南大学设立熊晓鸽奖学(教)金。截至今年,该奖学(教)金的捐赠金额已超过1000万元,受益师生超千人。

    熊晓鸽常说“慈善于我,无关宏旨”,他说在湖南大学设立奖学金是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希望能帮助像母亲一样渴望读书的孩子。

    母亲刚刚离世时,一天夜里,熊晓鸽发烧,躺在湖南大学医院住院部输液,门外10米远是一个废弃防空洞。当天下午,一位女同学在江中游泳溺水,尸体就停放在防空洞入口。这是位大一新生,她的母亲从老家赶来,守在防空洞口大哭。整整一夜,窗外的母亲为孩子的离开撕心裂肺,屋里的孩子默默为母亲的离去痛苦煎熬。


    2000年,熊晓鸽发起倡议,希望校友们能共同为湖南大学捐建游泳馆,并带头捐款。校庆晚会上,他又宣布捐赠900万元人民币—前后捐资总额超过1500万元。该游泳馆也得到IDG创始人、董事长帕特里克·杰·麦戈文(Patrick J. McGovern)的捐赠支持。该馆于2012年奠基,现已建成投入使用。

    冲出1986

    熊晓鸽对大学的捐助并不限于中国。2004年,他个人出资,在波士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捐赠设立“熊晓鸽亚洲报道年度记者奖”和“熊晓鸽新闻终身成就奖”。普利策新闻奖奖金1万美元,熊晓鸽设立的这两个奖项奖金额度当时分别为1.5万美元和3.5万美元。“熊晓鸽新闻终身成就奖”是中国留学生在美国主流大学以个人名义设立的第一个专业大奖,首位获奖者是美国广播公司著名新闻节目主持人特德·科佩尔(Ted Koppel)。

    熊晓鸽与新闻结缘,早在湖南大学时便开始了。

    上大学时,熊晓鸽便已在报刊发表过文章,当时他很想做一名战地记者。上世纪70年代,中东狼烟不绝,战地记者光环闪闪,为全世界传递焦点新闻。熊晓鸽视著名意大利记者法拉奇(Oriana Fallaci)为偶像,希望自己也能进入媒体,冲到前线捕捉新闻,或向风口浪尖上的政治人物发问。他找来教材,自学新闻专业知识,甚至报考了社科院英语采编专业研究生,遗憾的是政治考试未能过关。

    1982年,熊晓鸽大学毕业,家人希望他能把握机会留校任教,但熊晓鸽坚持到北京工作,在机械工业部担任翻译和英语教师,并继续学习新闻专业。

    在追逐目标上,熊晓鸽有着超常的耐力和疯狂,这让他在人生关键时刻屡屡得胜。高考中断11年,1977年报考人数达570万,千军万马过钢索桥,录取率不到5%;1984年,熊晓鸽如愿考上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研究生,向“法拉奇”更进一步。这是一次全国统考,熊晓鸽总分排名全国第三。随后,他进入新华社实习,并主动申请到“中东非洲组”。

    他的力气和疯狂还没用完。1986年,熊晓鸽决定赴美留学,得到主科教授帮助,拿到美国波士顿大学全额奖学金。买完机票,他身上只有38美元。

    初到美国,熊晓鸽最担心的是收入。他的奖学金期限一年,第二年要交1万多美金的学费,他必须逼迫自己压缩时间并且选择高学分课程。学习之外,他还要同时做两份工以维持日常开支,一份是助教,另一份是自行车店工人,每天的睡眠时间被缩减到4个小时左右。如此这般坚持了两个学期,他修满了学分,成功获得波士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学位。

    熊晓鸽并未就此停止。从波士顿大学毕业后,他争取到了由塔夫茨大学与哈佛大学合办的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的奖学金,继续攻读博士学位。1988年,一个偶然机会,熊晓鸽进入卡纳斯公司,这是一家大型出版机构。3年后,熊晓鸽成为该公司旗下《电子导报》亚洲版的主任编辑。

    进入媒体工作,熊晓鸽原本的新闻梦想反倒逐渐减淡了。“当时自己更成熟些,因为做电子产业记者这一块,开始接触商业,慢慢地就再也不想‘法拉奇’了,尤其做了风投以后。”熊晓鸽说。

    在《电子导报》工作时,熊晓鸽主要与硅谷的创业者们打交道,这让他接触到了“风险投资”这一概念。1991年,熊晓鸽担任卡纳斯公司香港分公司副总裁,他看到电子信息在中国社会的巨大潜能,希望能说服公司,到中国做杂志和风投。但他并未促成此事。

    熊晓鸽想到了IDG(美国国际数据集团)的创始人及董事长麦戈文,当时的他还不知道,麦先生将成为影响他人生轨迹的另一个重要人物。

    1991新起点

    麦戈文是熊晓鸽的老板、朋友、工作伙伴,更多意义上,算是他的商业导师。二人相识是在1988年荣毅仁访美的招待酒会上,熊晓鸽为麦戈文做翻译。

    麦戈文1964年创立IDG,这是一家信息技术出版、研究、展览与技术风险投资公司。1980年,IDG就与原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电子科技情报所合办了《计算机世界》报,这是中国第一份专业行业报纸。

    决定离开卡纳斯公司和《电子导报》前,熊晓鸽给麦戈文写了一封长信,将自己想到中国做杂志和风险投资的想法详细告诉了他。几天后,两人见面,麦戈文让熊晓鸽提条件。“我当时说只有一个要求,就是直接向他汇报工作。”

    麦戈文问他对薪水的要求,当时熊晓鸽年薪4.2万美元,他便回答说可以按照这个薪酬给付,6个月以后再定。“麦先生给我的起始工资是5万美元。”1991年末,熊晓鸽正式加入IDG。随后,熊晓鸽以IDG亚洲业务开发助理的身份回到中国,主管亚太地区的出版物。他投资的第一本杂志是《网络世界》。后来,他又投资了《通讯世界》《IT经理世界》等20多本专业出版物。1988年,熊晓鸽引进美国版权,在中国出版了《时尚》《时尚先生》《时尚芭莎》《华夏地理》等刊物。

    熊晓鸽当时的梦想是出版各种专业杂志,投资百家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他将话公开说出去,很多人觉得他在做梦。

    1993年,熊晓鸽率IDG资本进入中国。他带着1000万美元,与上海科委合作,双方共出资2000万美元,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合资风投公司,希望扶持和投资中国的高新科技创业公司。

    高起点并未马上带来高回报,IDG资本开始的几笔投资项目做得并不成功。有几年的时间,熊晓鸽都没能拿出像样的投资回报。熊晓鸽说,他感谢麦戈文在那几年中保持着对自己的信心,也给了自己足够的耐心。

    麦戈文的信心和耐心没有白白付出。2000年前后,中国一批创业公司上市纳斯达克,像埋藏多年的种子在雨后疯长,熊晓鸽多年前的投资开始获得让人惊喜的回报。

    “当时世界上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刚需。中国的情况是,人多,网少,我们判断,未来肯定有个大发展。”

    凭借对市场的研究和对国家未来发展的准确判断,熊晓鸽和他的团队投资了一批中国互联网企业,从早期的搜狐、腾讯、百度,到后来的小米、迅雷、暴风科技、美图等项目。如今,IDG资本在全球共投资了700家公司,有150多家公司上市或者并购成功退出。今天中国能被人们叫出名字的互联网企业,绝大多数背后都有IDG资本的影子。

    2014年,麦戈文去世,其家属希望专注公益事业,将IDG出售。IDG资本控股收购了IDG的全球投资业务。2017年3月30日,熊晓鸽发了一条微博,称此次收购已完成交割,更重要的是将麦先生与IDG的精神与文化传承下去。

    熊晓鸽提到的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之所以能落地中国,他也在中间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0年,麦戈文为母校麻省理工学院捐赠3.5亿美元,成立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目前,该研究院已成为全球顶尖的脑科学研究机构。

    “麦先生说未来他还想在亚洲和欧洲各建一所脑科学研究院。”

    消息发出后,日本立刻就有五所学校向麦戈文提交了申请。而熊晓鸽,则很希望这个研究院能落地中国。

    “麦先生肯定知道我的倾向性。所以,每次他们来中国,我都会安排他考察中国知名院校的生命科学院。2011年,麦戈文先后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设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每所研究院都会获得麦戈文的1000万美元捐赠。

    “我支持麦先生搞这个东西有两个原因,第一,世界上的脑疾病患者,当时中国就占了1亿多,而且在不断地增加。第二个原因是我母亲在我大学毕业那年死于脑溢血,在她住院的8个多月中,我看了很多关于脑疾病的书,写信求救于多名脑外科专家,因此我对脑疾病有着切肤之痛。”

    2014年3月21日,麦戈文在美国加州病逝。去世前,他躺在病床上与熊晓鸽见了一面。22分钟的会面,成为两人合作22年的句点。

    熊晓鸽现在是中国三所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的董事,无论是买下麦戈文的公司,还是对IDG脑科学研究院的持续参与,熊晓鸽都认为是对麦戈文的感恩。

    熊晓鸽常说“公益慈善于我,无关宏旨,唯存己念”,他的公益慈善投入多数都跟个人经历相关。“对我来说,做公益慈善首先与自己相关,首先你要有这份爱心,然后要具备一定条件,也就是说你要有一定的人脉资源,有能力号召更多的人共同参与其中。”

    熊晓鸽认为,一个人成功的因素包括勤奋,中等以上的智商,接受过一定的训练,好的身体,但更重要的是机遇和把握机会的能力。他经常说自己是时代的幸运儿。从1977年开始,他扭转命运,乘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东风扶摇而上,1986年,又有机会跟逐渐开放的中国一起融入世界,回国后,与中国商业共同崛起。

    

    “中国这40年,不管发生什么,国家总的方向是不断开放的。这是最重要的。我觉得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和国运有很大关系,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要去找到自己最合适的位置,做合适的事情。”
责任编辑:Karen
1 2 3 4
中国慈善家最新文章
一周排行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