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杂志汇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价值中国网首页 > 杂志汇 > 人物 > 中国商人
烦恼是幸福的最大杀手
价值中国推荐 2018-09-11 15:35 中国商人2018年第4期 解读此文 收藏此文

  文/济群

  义与利能否兼得

  在传统的儒家哲学中,往往将义和利对立起来,因此很少谈及利益。至少在表面上,大多数人都耻于言利,似乎金钱就是庸俗的代名词。


  应当看到,尽管君子固穷的清贫思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落实到生活中,还是不乏言行不一的伪君子。因为利益是如此地实际而富有魅力,使人很难抵挡它的诱惑。

  而西方人本思想则肯定了利益的合理性,只要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对利益的追求就是道德的。

  正如思想家狄德罗诉所说的那样:“一切人类社会的经济都依赖一普遍而又单纯的原则:我愿意幸福,但是我和别人一起生活,他们和我一样,也愿意幸福;让我们寻求使自己、同时也使别人幸福、至少不能妨碍别人幸福的方法。”

  佛教所说的善,也就是道德的内涵,同样是结合利益来说明的。《成唯识论》卷五曰:“能为此世、他世顺姨,故名为善。”就自身而言,善行不仅对现世有益,更能惠及未来生命;就自他双方而言,善行不仅能使自己获利,同时也能利益社会大众。相反,如果只顾眼前利益而无视法律的存在,只顾个人利益而不管他人的死活,这种行为不仅和道德冲突,从究竟意义而言,和利益也是根本对立的。

  佛教中有这样一首偈:“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早一日遭霜打,只见轻松不见花。”生活中,非法行为往往也能给人们带来眼前的利益,或许有些无知者会感到羡慕,但真正有智慧的人却不会动心。因为通过非法行为而得到的利益只是暂时的,这种风光绝不会长久。

  因此,追求财富和道德并不是矛盾的。如果说道德是追求利益所应遵循的准则,那么,利益就是道德行为带来的果实和收获。

  超然做企业  自在做好人

  作为企业家,我们不仅要思考企业的问题,还要自考人生的问题,否则往往会把企业成功等同于人生成功。事实上,无论企业成功与否,东西方的企业家们都会面临共同问题:究竟怎样才能过得幸福?如何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如何在做企业的同时保有一份超然心态?佛法的心性论和因缘因果论,可以帮我们构建人生终极价值和道德体系的价值。

  关于成功的思考。要认识真正的成功,就需要开阔视野,从不同文化体系来了解成功的内涵。

  西方商业文化常立足于一件事、一份事业来衡量成功与否,其实是在追去自我的重要感、优越感以及主宰欲,而维护这三种感觉是非常辛苦的。儒家文化立足于人的一生,重视做人与做事的道德修养,但只局限于现世利益,不关心人生终极问题。

  佛教文化则立足于生命的视角来探索成功,不仅重视现世的利益,也重视究竟的利益。通过心性论,我们得以认识生命本身蕴含的价值,并通过修行实现其终极价值;通过因缘因果论,我们能够知道,如何做才能真正让生命更美好。

  财富与人生幸福。贫穷年代,人们以为有钱就能幸福吗,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人却没有因为财富的增长而幸福起来。这就需要认识欲望、烦恼与幸福的关系。

  欲望带来的幸福感是短暂的。现在人的欲望越来越多,越来越依赖外界,幸福的成本也就越来越高。对此,古人提倡“少欲知足、知足常乐”的生活方式,于今天的我们也适用。

  烦恼是幸福的最大杀手。外在环境只是辅助条件,我们的心既是痛苦的源头,也是快乐的源头。佛法修行可以开发我们生命内在觉醒的潜质,从而源源不断地制造快乐和欢喜。

  道德与利益的关系。人们往往会把道德与利益对立起来,甚至不讲道德。佛法认为,道德的价值是立足于自身的需要。身、语、意三业会在生命里形成累积,不同的行为将决定未来生命品质的好坏。在践行道德的过程中,我们首先是受益者,其次才是社会收益。

  佛教并不否定利益的价值,鼓励我们用正当手段追求利益,但不要执著其中。

  道德能实现更大的利益。法律是最低限度的行为准则,诚信是企业的立足根本,利他则能广结善缘,将企业做大做强。利他与自利可以统一。

  入世与出世的关系。人们通常认为儒家比较入世,道家和佛家比较出世。其实,儒家也有出世情怀,但只是入世的辅助,不是真正的出世。

  佛教分为人天乘、声闻乘、菩萨乘三种。人天乘关注入世,鼓励我们珍惜人身,奉行五戒十善;声闻乘讲究出世,追求解脱与涅槃;菩萨乘则既讲究入世,也讲究出世。要我们广发菩提心,修习智慧与慈悲,帮助一切众生解脱烦恼。带着菩提心做企业,就能更好地利益大众。

  总之,佛教文化可以帮我们建立正确的成功观,实现现世价值的同时,也能实现生命永恒的价值;正确认识幸福与财富的关系,我们就能把商场变成道场,在积累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积累精神财富;正确认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我们就不会违背法律与道德,能更好地成就自己吗,造福社会;正确认识出世与入世的关系,便能葆有一份超然的心态,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

  改变自己就是改变世界

  佛法认为,世界在住劫过程中会有上升和衰退,又称增劫和减劫。增劫中,世界会往正向的方法发展;而减劫中,则往不良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不是由谁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人类整体的道德行为。随着人类道德的堕落,彼此争斗,疯狂掠夺,世界会出现各种问题,包括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也包括战争、瘟疫、饥荒等人为灾难。反之,随着人类道德的提升,不仅社会和谐安定,生态环境也会日益平衡,所谓“依报随着正报转”。

    所以说,每个人的心念和行为,在决定各自命运的同时,也在汇集成共业,决定这个世界的未来。在今天,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关键就在于人类道德的堕落。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又在某些方面强化了人类的破坏力。以环境污染为例,近百年的破坏程度,超过了以往破坏程度,超过了以往几千年的总合。这是每个人都看得见,也正在深受其害的苦果。

    我们是受害者,但又何尝不是施害者呢?一方面,每个人行为会影响到这个世界;另一方面,这个世界的问题也会直接影响到每个人,谁也无法幸免。比如雾霾之下,你能独自幸免吗?哪怕有能力移民到更好的环境,由躲得过全球变暖带来的隐患吗?那种“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的想法,不仅自私,更是愚蠢而短视的。

    我们要改变这个社会,必须以缘起的智慧,认识到个体是整个世界的一部分,彼此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只有这样,才能自觉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否则的话,很多人也觉得环保重要,可一旦和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还是自己重要,眼前重要。这就是因为他认识不到个体和世界的关系,认识不到这种休戚相关的内在联系。

    所以说,对世界的正确认识,是个体生命和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世界

    关于对世界的认识,大乘唯识宗给我们提供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思路。

    第一,我们认识的世界没有离开我们的认识。我们可能理所当然地认为,世界在我们的认识之外,。比如我看见山,那个被看见的山一定在我的认识之外。其实,如果它在我们的认识之外,我们怎么认识得到呢?既然能被我们认识到,一定没有离开我们的认识。

    第二,我们的认识模式决定了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佛法认为,生命体是由业力构成的五蕴和合的系统,其中的认知系统由经验、观念、想法等生命积累共同构成。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透过这个系统得到的。所以,我们能看到什么样的世界,不是由世界决定的,而是由我们的认知系统决定的。

    唯识有个比喻叫“一心四境”。比如人类看到的水,在鱼看来就是房子,天人看来是琉璃,而饿鬼看来就成了脓血。也就是说,当物质世界没有被认识的时候,究竟以什么方式存在,并不确定。只有当它被认识之后,才构成其存在方式。或者说,是在那个认知系统中的存在方式。对于人、鱼、天人、饿鬼这些众生来说,由业力造就的生命形态和认知系统各不相同。透过这些不同的认知系统,同样的境界,便有了不同呈现。

    不必说不同的生命形态,就我们熟悉的人道众生来说,面对同样的外境,色盲、近视、老花者的所见一样吗?又或者,眼根同样健康的人,普通人和艺术家所见一样吗?我们都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什么?就因为认知的不同。所以说,外境在没有被观察之前,具有种种的不确定性,并没有我们所以为的、客观的、固定不变的存在。

    精神追求的提升

    现在很多人富起来了,但幸福却没有随之而至。为什么?就是因为心态有问题,因为缺乏正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追求。

    当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扭曲了,物质只能加速他的变态;当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坍塌了,再多的物质也无法支撑它,复原它。所以,当基本生存得到保障后,我们更应该重视精神追求。

    说到精神追求,大致可以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对文学艺术等精神食粮的需求;其次,是对心灵和精神自由的需求;第三,是对高尚人格和生命品质的需求。

    从佛教角度来说,精神追求又有特定的内涵。首先,是对佛法真理的需求;其次,是对解脱自在的需求;第三,是对佛菩萨生命品质的需求。

    一个产品是由各种零件组成的,同样,我们的存在也是由各种心理因素组成。正是它们,造就了我们的心态、人格和生命品质。

    如果心态安宁平和,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即使生活清贫,一样可以乐在其中,就像孔子那样,“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而在佛经和祖师大德的传记中,这样的记载更比比皆是。可见,真正影响我们感受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

    那么,如何造就良好的心态乃至生命品质?离不开对心性的了解。关于这个问题,佛法有详尽的说明。不仅阐述了心的种种表现,还揭示了它们的运作规律,更为我们指明了调整心行的途径。那就是通过戒来守护心,通过定来降伏心,通过慧来明心见性。可以说,这才是究竟提升精神追求的方式。
责任编辑:Karen
中国商人最新文章
谁在关注这篇文章
  • 个人名片 刘其辉
  • 个人名片 张晓鑫
一周排行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