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杂志汇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价值中国网首页 > 杂志汇 > 行业 > 能源评论
徐鹏飞:有时专家 有时老板
价值中国推荐 2018-09-20 16:14 能源评论2018年第5期 解读此文 收藏此文

  文/张越月

  “我始终是通过技术观念来卖产品,而不是销售观念,就算打价格战也不害怕,因为我很清楚,从哪个地方能省钱,从哪个地方能赚钱。”

  1999年,海尔集团在美国南卡来罗纳州建厂,这也是其国际化业务加速推进的标志。为了应对大量海外订单,海尔很快在青岛市区以东的黄岛开发区建设大型工业园,并立起一座不规则三角形的观光塔,名为“时空飞碟”。海尔内部刊物《海尔人》对塔的解读是——企业是斜坡上的球,不进则退,要时时保有创新的热情。


  19年后的2018年4月的一个上午,我和徐鹏飞走进他在黄岛开发区的办公室,从20层向北看,蓝天下的“时空飞碟”仍然抢眼。徐鹏飞告诉我,作为中国第一波自主品牌,海尔也是他创业冲动的来源之一。

  徐鹏飞的创业冲动,可以追溯到2014年。此前,他的职业经历是“5年逆变、5年光伏”。2012年,还在做工程师的他花了2万多,在自家单元楼楼顶建起一个装机2000瓦的太阳能电站,并实现自发自用。这件事很快成为媒体报道和业内关注的焦点,他还被称为“中国家庭光伏第一人”。

  仿佛一夜爆红,徐鹏飞经常接到如何安装光伏的咨询,有人甚至从外地赶来,就为向他当面讨教经验。两年后,他觉得政策已经基本稳定,行业前景也向好的时候,就毅然辞掉工作,注册了自己的公司。

  2017年,国内光伏户用市场迎来前所未有的爆发,徐鹏飞也成为不少行业会议渴求的专家:既懂专业、又有经验,还很会表达——无论是说光伏、说公司还是说人生感受,他的语速很快,表达方式也直接、干脆,带着山东大汉的气息。

  这份直爽,会让我想起5年前站在正午的天台上,热情介绍家庭光伏电站的工程师。时至今日,徐鹏飞的名头是多样的:户用先锋、光伏专家、生意人和投资人,新身份让他明显更忙,但这并不妨碍他在专家和老板间自如切换。

  像专家一样做事

  我们进入办公室没一会儿,徐鹏飞的几位合伙人来了。大家寒暄坐定,很快进入工作状态——一边喝茶,一边开始讨论新思路。

  合伙人之一的王茂乐先提出了新型的太阳能供暖方案,坐在他对面的徐鹏飞仔细听他描述,然后开始迅速计算,并回答了一连串问题,比如可能用到的光伏板数量、花费成本和每年产生的收益。一番对话下来,因为觉得新产品很可行,能有所收益,几个人都很兴奋。

  这种讨论,他们隔三差五就会来一次。“因为公司不大,所以没有复杂的流程,经常就是大家碰撞,有思路就去做,不成熟就继续讨论。”王茂乐说。

  就像这个上午一样,每次讨论时,徐鹏飞始终会扮演技术专家的角色,就关键问题提出自己的经验和建议。他告诉我,至今仍然很享受做技术的感觉,因为“它(技术)总是在创新的,能让你看到很多别人看不到的细节,而这些细节至关重要。”

  2016-2017年,光伏安装公司在全国各地开花,仅青岛即墨,就有不下几十家公司,这让刚创业不久的徐鹏飞一度感到压力山大。但偶然和电网公司的熟人交流之后,他却淡定了很多。“他们告诉我,就是因为技术不过关,有些项目去了五趟还并不了网,非常让人挠头。”他说。

  徐鹏飞认为,很多人眼中光伏安装简单,买来光伏板,直接装在屋顶上就可以了,但其实,中间的技术门道很多。“同样是设计,很多技术细节不大有人去抠,也不太会抠,但是不同的设计、安装,出来产品的效果完全不同。

  他就有这样的亲身体会。他曾给一个企业用户安装屋顶光伏,企业要求尽量多地增加产出。后来他就做出了调整光伏板前后间距和改变排列方式的方案。

  徐鹏飞说,他之所以要这两个技术细节上进行调整,就是为了在增加产出的同时还给用户节省成本。

  “大部分的设计都是考虑到,前后阴影不能有遮挡,因此很多人安装光伏板的间距在2米左右。我的做法是把间距调到1米8左右,虽然看起来密了一些,但增大了单位面积上的安装量,整体的发电量也自然提高了。这样一调整每年至少增加了5%的额外产出,用户很高兴。”徐鹏飞说。

  还有一个细节在排列方式。“把光伏板在屋顶上排成一排,确实比较好看,但拉线的时候,就从需要从最远的地方开始。而直流电线是光伏专用的,本身就比交流线要贵很多。我的做法就是分块、分区域拉线,让线损减少,成本也就少了”。

  关注细节的结果也是明显的。他又分享了一个案例,同样的两户人家,互相邻居,安装的容量一样,一户是徐鹏飞给安装的,一户是别的厂家安装的,在细节上优化设计之后,经过一个月的运行,他装的这家的发电量比邻居多了10度。徐鹏飞说到这里笑了:“10度电对一个家庭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老百姓就会愿意比较、愿意讨论。特别是当光伏组件品牌一样,安装表面看起来也没有区别的时候,我家比你家发电少,少的那家就一定会纠结于这个小差距。对我来说,口碑也就出来了。”

  2013年,全国出现光伏“第一人”不止一位,但当下,他们要么走得艰难、有的淡出行业、还有的投奔大公司,徐鹏飞是为数不多走到今天的独立创业者。在他看来,技术是支撑他走到今天的重要法宝。

    “我始终是通过技术观念来卖产品,而不是销售观念,就算打价格战也不害怕,因为我很清楚,从哪个地方做更好,从哪个地方能省钱,从哪个地方能赚钱。”说这句话时,徐鹏飞脸上满是自信。

    像老板一样思考

    中午时分,结束讨论的徐鹏飞和大家吃了顿小海鲜。午饭时间很短,他们先聊到了青岛即将召开的上合峰会,说了说公司其他几个板块最新进展,但徐鹏飞和王茂乐的对话,基本没有离开上午讨论的新产品:怎么继续推进、要不要申请专利等等。

    徐鹏飞和王茂乐已经认识了三年多,当着外人的面,徐鹏飞管他叫“王总”,但私下里,他也会称他为“大哥”。徐鹏飞说,王总对他最大的帮助不仅是业务上合作,而是让他跳出了工程师思维,以投资者或经营者的眼光考虑更长远的问题。

    “刚开始,我是用纯技术思路跟他交流,好在对方对新技术也很感兴趣。他建议我增加总体运营能力,也经常把他对能源技术的想法分享给我,久而久之,我们都在对方身上找到了契合点。”在徐鹏飞看来,他们的契合点至少有两个,一是喜欢分享,二是执行力强。比如在这天的午饭后,徐鹏飞没有休息,而是立刻开车回到青岛市区,开始针对上午大家讨论的结果,做具体项目思路,并交给手下同事去设计和执行。

    他告诉我,以前都是自己动手做,比如2012年自己家单元楼上的光伏,就是从申请、材料、安装完全一手包办的。但在过去两年,他虽然会亲力亲为地盯一些项目,但也把精力逐渐向管理上转移。“我会提思路、说创意,让下面做技术的同事专门去研究,但会在收口的时候看,确保研发的方向没问题。”他说。

    徐鹏飞还明确了自己的定位:不做包工头。他觉得,如果只是停留在实际操作层面,一定能挖得很深,但可能不会走得太远。因为很多东西如果太钻,就容易很窄。但一旦跳出来,用更高的眼光看自己的行业,才碰撞出更多东西、找到更多有趣的思路。

    沙特阿拉伯前石油部长、欧佩克的缔造者之一谢赫·亚马尼曾说:石器时代的结束并不是因为缺少石头;石油时代的结束也不会是因为缺少石油。言下之意是,当我们找到成本更好的的替代能源时,石油时代就会结束。

    这也是徐鹏飞最欣赏的一句话。他认为,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成本价格好的能源已经很多,如果固守一种能源,很难脱颖而出,多种能源的组合以及由此生发的综合能源解决方案,才是未来的努力方向。

    所以,徐鹏飞除了做好手上的光伏公司,还参股了一家综合能源服务公司,主攻新能源供暖,并已经在母校青岛大学试水。他还计划和王总等合伙人一起,进入能源数据和金融领域,打造一个从能源到金融的闭环。

    徐鹏飞说,在自建光伏电站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舒服”,因为“自己建好就能用,这是一个很自由的状态”。当下他的目标,是让更多人尽快享受到这种状态,“人都有这种心态,希望追求更大的能源自由,这也是我做事的一个出发点。只要符合多数人的心理预期,我做的事情就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能源评论》:您怎么看光伏行业的未来?

    徐鹏飞:虽然光伏户用大爆发,但我认为,越爆发的时候,后面可能出现的风险就越大。

    《能源评论》:所以,您对光伏创业者的建议是什么?

    徐鹏飞:首先要以一个稍微长远的眼光去看,其次要向下延伸,除了光伏、售电、电动汽车还有新能源供暖。

    《能源评论》:平时有什么爱好么?

    徐鹏飞:喜欢看书,很多类型都涉及,但一定要是纸质书。最喜欢的作者是郑渊洁,他的作品我从小学看到大学,现在还每天给女儿讲。

    《能源评论》:为什么是郑渊洁(笑)?

    徐鹏飞:他的故事教给人很重要的一个东西,就是要学会反过来看问题,从多角度看问题。

    《能源评论》:你觉得这对创业有帮助么?

    徐鹏飞:当然,这种思路给我最大的帮助,就是不会去钻牛角尖。创业很难,好多事情从多方面看,也比较容易看得开。
责任编辑:Karen
能源评论最新文章
一周排行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