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杂志汇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价值中国网首页 > 杂志汇 > 金融 > 英大金融
股票收藏家贺强
价值中国推荐 2018-12-03 17:35 英大金融2018年第6期 解读此文 收藏此文

  与在公开场合建言证券市场发展不同,私下里,贺强尤爱收藏和研究老股票。他说研究没有禁区,老股票里藏着中国历史,研究价值很高。

  文  |  本刊访谈主笔  马力

  提起贺强,身份有很多:大学教授、多年的全国政协委员,国内第一家证券与期货研究所创办人。


  研究中国资本市场33载,贺强也连续三届(十一届、十二届和十三届)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1年来,他一共写了77个提案,其中44个是关于资本市场的,期间连续三年的政协提案都被采纳和落实:2008年,他提出单边征收印花税的提案,当年9月财政部宣布印花税改为单边征收;2009年,他提出应加紧推进股指期货的提案 ,酝酿了多年的股指期货在次年4月顺利挂牌交易;2010年,他提出扩大新三板市场建立统一场外交易市场的提案,2012年9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了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为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

  与在公开场合建言证券市场发展不同,私下里,贺强尤爱收藏和研究老股票。在中央财经大学主校区,图书馆对面一扇门边挂着证券与期货研究所的铜牌。门内,四壁挂着各个时期的老股票,贺强就在这里与我们饶有兴致地谈起他与股票和中国证券市场结缘的那些事儿。

  坚定证券研究

  谈起自己,贺强说:“就是一个普通人,下过兵团、做过农民,什么苦都吃过,而这些在后来反倒都成为了我的资产。”

  他有着属于那一代人的特殊经历:1969年从北京十三中毕业后,即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插队8年,恢复高考后他于1978年考入中南财经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央财经大学任教,1985年到中南财经大学进修硕士课程期间,开始研究股份制,至今已有33个年头。

  贺强开始研究股份制那会儿,还是个“谈股色变”的年代,股票仍戴着“按资分配,不劳而获”的帽子。社会上关于“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喋喋不休,贺强写了一篇名为《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一种新的实现形式》的文章,提出股份制使私人资本变成了社会资本,引用列宁的话就是股份制是社会组织入口,不能被简单粗暴地打成资本主义。

   这篇文章在当时引起很大反响,贺强也从此成为积极推进中国股份制进程的一分子,直至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建成并正式开业。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二十年回忆》中,贺强这样谈到:

  “沪深两家交易所的正式开业,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的证券市场正式诞生了,也象征着中国百年证券的历史长河,千折百回,

  历经险阻,终于汇流成滔天的大潮,即将朝着无垠的大海奔去。二十年的历史表明,证券市场的诞生顺应了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但为市场经济的运作提供了样板,为深化企业改革提供了动力,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金融意识,有力地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在做研究的过程中,贺强也经历过20世纪90年代“下海”的诱惑,“92年,老师都下海,我没下。做老师是我自己选的职业,我没想搞行政,就想教书育人,踏踏实实地研究股份制和证券市场。”在90年代,他就独创了一套分析中国股市的理论和方法,即经济周期、政策周期与股市周期的互动关系应用。

  “股市未来的大趋势,在股市里是分析不出来的;这跟海里游泳似的,看不见远方景色;大部分时间,中国股市不是经济的晴雨表。经济连续下滑的时候,股市可能暴涨。经济起速,股市却暴跌了。历史上这种事儿非常多,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中国股市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大背景,就是政策周期。”

  基于这套方法,2001年,贺强主持了全国人大成思危副委员长的紧急立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我国股市周期波动研究》;以及他和高校合作的《巨额游资高级研讨会》《东南亚金融危机国际研讨会》,这些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因长期研究证券市场,一到年初或季末,就有学生或朋友问未来一段时间股市的行情,贺强会让他们去看资金流向和流量,并建议他们去研读历史。

  “现在人都有点急功近利,躁动不安,没人沉下心去研究历史了。但是我们知道,不懂经济的历史,就不懂经济的现在;不懂股市的历史,也不懂股市的现在。”他一边说,一边从书架上取出《中国证券1942—2000》。这是由贺强主持编辑的大型文献著作,并受到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李鹏同志的批语。

  1998年10月,贺强接受全国人大财经委的邀请,为《证券法》(草案)提供修改意见;2002年,接受全国人大《基金法》起草小组及中国证监会基金部的委托,为《基金法》第六稿提供修改意见;2005年,他再次接受全国人大财经委的邀请,为新修订的《证券法》提供修改意见。

  因为研究股市,就更加看到了股市的投机性。每一次,他都建议要设计一套重罚的体系,使投机者在法律面前望而生畏。“别以为在这个市场上想骗什么就骗什么,想捞多少钱就捞多少钱,想骗钱是有成本的,要让他们不敢作假。”贺强说。

  偏爱股票收藏

  与一般研究证券市场的学者不同,贺强主张研究没有禁区和界限。

  证券与期货交易所的装潢,俨然就是一个股票博物馆,墙上挂满了清代、民国以及改革开放以前发行的股票。看着墙上的实物股票,贺强感慨颇深,“电子股票看不见摸不着,上市公司摘牌之后就没有了,留不下任何存在的痕迹,中国目前很多人都没有见过实物股票长什么样,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在贺强看来,实物股票的票面特征能反映很多问题,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在研究所的墙上,挂着一张名为《同盛井约》的照片,这张1799年签下的契约算是中国最古老的股票。据贺强介绍,这张契约中写有甲乙双方约定王静庵出地基,蔡灿若出工本,如果打井成功,就对利益进行分配:地主可享有开发井7个半昼夜,投资方可享有开发井22个半昼夜。“契约中的股份制开辟了民间融资,合股的经营方式,解决了四川自贡千米深盐井的开凿难题,这是第一张中国股份制萌芽的契约。”

    在贺强眼里,老股票里有中国经济的历史,很多问题都可以从这些老股票中找到答案和根据。“你看下面那一排一排的‘票息’,”他指着一张被放大的股票开始侃侃而谈,“旧时候有一句话,叫‘食者以剪股息为生’,那下面的就是股息。清代、民国时候发行的股票,每张股票除了盈利之后的分红外还有股息。你每个月都可以剪一角,凭着剪下来的这一角到银行领利息。所以现在要求上市公司明确分红,这是有根据的。你看清代、民国时候的股票,不仅分红,每个月还有利息。”

    贺强又进一步介绍,清代、民国的股票除写明每股价值、入股数量,股息、分红之外,另外附有公司的招股说明书,这一点区别于日后类似于钱币的股票。所以,这一时期,每家公司都会颁给股东相应的实物股票,一方面作为领取股息分红的凭证,另一方面以示对股东的尊重和神圣。

    收藏股票也让贺强结识了众多股票藏友。黄玉林就是其中一位,他是1994年从上海大木桥街心公园地摊收藏市场开始涉足老股票收藏,后来结识贺强。2005年身边很多前期介入股票收藏的同行们选择兑现股票藏品换取投资丰收时,在贺强的影响下,黄玉林已从收藏投资转向老股票收藏、研究,研究所墙上挂着的各时期典型藏品大多也出自他的收藏。

    贺强有意地将他收藏、研究的老股票“古为今用”,不但收藏者因此而至交契友;学生、股民也因此而受益。

    “炒股的人应该有一点炒股文化,百年证券的变迁就是一部文化历史。每张股票都反映了当时的经济史、金融史、企业史、家族史、人物史,谈股论今,非常有研究价值。”贺强意味深长地说。电子股票看不见摸不着,上市公司摘牌之后就没有了,留不下任何存在的痕迹,中国目前很多人都没有见过实物股票长什么样,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贺强意味深长地说。
责任编辑:Karen
英大金融最新文章
谁在关注这篇文章
  • 个人名片 顾蔚泉
一周排行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