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杂志汇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价值中国网首页 > 杂志汇 > 政经 > 小康中旬刊
戏曲文化的当代价值探寻
价值中国推荐 2019-04-25 14:01 小康中旬刊2019年第2期 解读此文 收藏此文

  60余位专家学者为总结我国文化发展经验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当下境遇、审美变迁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用当代的理论架构与学术视野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与价值。

  《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张玉荣2018年12月15日至16日,由中国戏曲学院和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央民族大学)主办,中国戏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承办的“第五届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

  本届会议的开幕式由中国戏曲学院思政部主任梁建明主持。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有: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巴图、中国艺术报社副社长朱虹子、中央戏剧学院麻国钧、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原梅兰芳纪念馆馆长秦华生、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周传家、北京师范大学梁玖教授等来自国内多所高等院校、学术研究机构、文化机构、戏曲院团等60余位专家学者。大家为总结我国文化发展经验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当下境遇、审美变迁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用当代的理论架构与学术视野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与价值。


  梨园同仁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巴图在开幕致辞中指出,自2014年12月伊始,以中国戏曲学院基础教育部为平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高峰论坛,至今已连续成功承办了四届,并从无到有,逐渐形成了学院的一个品牌,吸引文艺各界的学术大咖、精英们共同关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应该如何引领时代,实现当代的价值。巴图认为,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年,也是中国高等戏曲教育产生历史性变化的40年,这40年所经历的戏曲事业的发展,戏曲人才培养的发展,也是梨园同仁同道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当中,与时代的发展同频共振共同走过的40年。

  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英在致辞中强调,中华传统文化要在继承中发展。孙英引用习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面的发言和习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4点嘱托,呼唤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的产生。同时,孙英院长提出了“多学科协同创新”的理念,希望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们相互交往、交流、交融,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呈现聚焦碰撞,从而拓宽传统文化传承的路径。

  在大会主题发言中,中国艺术报社副社长朱虹子以《20世纪水墨革新的再认识》为题,梳理了20世纪中国水墨画的主要面貌,在回望20世纪水墨画的主要变革和发展时,认为20世纪水墨的革新对于今天传统文化如何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是有借鉴意义的。发言结束后,朱虹子将自己编辑出版的《中华史诗图文志》全套图书捐赠给中国戏曲学院,这对于传统文化的交互交融及传播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中央戏剧学院麻国钧教授在题为《依规律求发展沿轨道而前行》的发言中,对部分现代戏丢弃传统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和行当化,在戏曲创作上抛弃了固有的规律性、约束性等现状问题表示担忧。

  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周传家从经典京剧作品《锁麟囊》出发,阐释戏曲美学中儒释道的精神思想。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张晶解析梅式家族的艺术经历,以梅派艺术传承和发展为基石,阐述传统艺术的传承应本着师古不泥的精神。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院,原梅兰芳纪念馆馆长秦华生用简短而铿锵有力的发言,向各位与会专家学者们讲述梅兰芳个人深厚而富有魅力的、超越艺术本身的人格力量。大会主题发言由北京师范大学梁玖教授做最后的总结,梁玖教授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各位专家的主题陈词,同时祝愿本次会议能够生成更多的学术表现和更多的学术成果。

  戏曲政策推动戏曲艺术发展在为期两天的会议进程中,与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各抒己见、展开了积极热烈的研讨。

  在第一议题组“戏曲政策对戏曲艺术发展的推动作用”研讨会中,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副教授刘小梅引经据典,深刻地讨论前期南戏社会心理的独立性。研究称:产生之初的南戏是完全草根的、平民的舞台艺术,曾经长久以来蛰伏于东南沿海一带,不为士大夫和主流文化所关注。正因为不被文人主流文化所关注,所以它们携带了大量的中下层民众的思想、情感和观念,质朴而鲜活;而这些观念因传统的农耕社会的超稳定性而得以世代继承和普遍流传,进而沉积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心理的成分。

  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王蓉蓉以自己多年丰富的表演经历来表达京剧艺术应如何提升其当代价值。她说自己非常幸运,文学学士证书是国务院颁发的0001号,中国戏曲界文学学士证书从0001号开始排。“大学本科我们是首届,在1996年我特别荣幸又参加了中国戏曲学院承办,文化部主办的首届研究生班,我又是首届,是那个班毕业的,所以我特别幸运。”

  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副教授朱俊玲讲的是《扬州市扬剧的源流及其发展现状研究》。她介绍说扬剧是从蕴育、产生到发展已经有近300年的历史,产生于清代乾隆年间的扬州乱弹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改称为维扬戏,1950年又改称为扬剧至今。新中国成立以来,扬剧很快脱颖而出,成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地方剧种。朱俊玲还总结了扬剧发展的成功经验,有领军人物,有一批经典剧目,有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扬剧演员,一个地市级的小剧种有了大作为,在全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张艳萍带来《豫剧传统剧目的价值浅议》。她说豫剧的传统剧目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出了中华文化起源之一的黄河文明的“礼义仁孝”传统道德理念和价值观,而且反映出了中原地区独特的人文风情。豫剧传统剧目还具有中国传统戏曲均具备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一是借古讽今,二是揭示人性。

    振兴戏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第二议题组“当代戏曲教育研究、戏曲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和方法”,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特聘教授谢柏梁谈到:“我们这里有一个国家级的文艺评论基地,实际就是戏曲艺术基地。我们通过一次一次的会议,想把全国的戏曲剧评聚在一块,比方说广州剧评团、湖南的剧评团等,有的是千人计划的学生,有的是同仁,一次一次地聚会,希望把中国戏曲评论打造成一个新的高点。我们出了好几期戏剧评论以书代评的杂志,希望在理论上评论上有所反映。”

    《小康》杂志社常务副社长殷云认为传统文化的礼仪礼节应该在青少年中间引起足够的重视。他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兑现第一个一百年的承诺,所以我们为什么加大精准扶贫,精准扶贫里面应该加一个文化扶贫。他建议把戏曲创造深入到最基层,戏曲普及、教育反哺给农村,反哺给农村的留守儿童,从他们的礼仪礼貌抓起,因为礼仪礼貌是敲门砖,如果不打招呼肯定交流不起来。

    中国戏曲学院国交系的阙艳华老师,她的题目是新时代党的戏曲政策让传统文化的优秀基金“活起来”。她说:“戏曲一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戏曲政策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领域,是党指导文化建设,坚持党性与人民结合的主要抓手。”他建议从党和国家宏观层面上来加强顶层设计,实施振兴戏曲计划,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工作。从社会层面看,营造有利于传统文化发展的环境,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一项社会事业,应该借助社会的力量。

    戏曲需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南京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籍庆利谈到传承艺术教育要让大学生充满自信。“传统艺术和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话,是艺术高校的一个责任。艺术高校就相当一个地震震源,一波一波地把关于对艺术的传承传播开去,推动了艺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吉林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松吉介绍了该校戏剧戏曲和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初步的探索——大型吉剧现代戏《山魂》。“开篇大戏尽显地域特色,充分挖掘戏曲中的红色资源;思政和媒体技术的有机融合;在艺术中寻找历史认同感;通过艺术表现形式增强思政感染力。”

    中央党校文史部副教授兼教研室副主任王学斌就《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问题》为题提出,弘扬传统文化应该是一条河,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而非一阵风,决不能过眼云烟。“循其旧法,择其善者而明用之,真正地把那些适合当代大学生需要的那些好的价值观、传统理念、很多美德,通过我们的授课传播给大学生。”

    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助理研究院牛冠恒老师的题目是“建设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孝老爱亲文化”。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孝,古代的核心价值观是孝,现在的核心价值观里面仍然应该要列入孝亲。“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

    本届学术会议荟萃了各方名家的精彩言论,值得一提的是,多位在校硕士研究生参与小组讨论发言,同时还吸引了北京内外高校多位硕士、博士研究生现场聆听学习,充分体现出本次会议对戏曲理论青年人才培养的重视。本次会议共收录学术论文20余篇,为学院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推动戏曲艺术理论研究的发展,戏曲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坚实而深厚的人文基础。

    编辑/余弘阳
责任编辑:Karen
小康中旬刊最新文章
一周排行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