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杂志汇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价值中国网首页 > 杂志汇 > 财经 > 小康财智
缅甸地缘优势不容小觑 中缅合作前景可待
价值中国推荐 2019-05-14 14:36 小康财智2019年第2期 解读此文 收藏此文

  进入印度洋后,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第一个国家缅甸,其独特的地缘优势不容小觑,中缅在经贸领域互补性较强,双方互利共赢,未来,一系列大项目仍有推动空间。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尤蕾

  高山密林、金顶佛寺、纸伞窄裙,澜沧江-湄公河沿线的典型元素在这里几乎都能找到。同时,它身居内陆,又面朝大海,拥有6000多公里绵长曲折的海岸线,进入印度洋后,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第一个国家。


  这里,是缅甸。

  中缅山水相连,从西南边陲的云南跨过国境就是缅甸,如同许多边境线两侧的交往一样,民间往来可能早于官方互通。追溯至古代,云南与缅甸之间一条陆上通道实现贸易往来;另一条则是在2000多年前,汉武帝派遣船队,从今广东徐闻、广西合浦等地出海,途经中国南海,穿过马六甲海峡,再沿海岸线北上到达今缅甸南部沿海,开辟了海上贸易航线,货船从中国东南沿海驶来进入印度洋,两条纽带将中缅连接在一起。

  与古代以长安为起点、一路向西北而去的陆上丝绸之路的盛名不同,西南方的这条陆上贸易通途因种种原因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直到最近60年,不断出土的文物及遗迹才透露出点点蛛丝马迹,专家学者们艰难地将这些点连成了线,“西南丝绸之路”的真容才得以被世人所知。

  从“蜀身毒道”到滇缅公路

  在《中国通史》纪录片中,讲述了这条“西南丝绸之路”,公元前4世纪,印度人在一部著作中曾记载了产自中国的成捆的丝,这说明中国的丝绸已传入印度。在《史记》中也记载着,张骞在公元前126年出使西域时,在大夏(今阿富汗)见到了产自中国蜀地的蜀布和竹杖,后来得知这些物品是从身毒(今印度)转运而来。

  “臣在大夏时,见邛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这段出自《史记·大宛列传》的对话,主角便是张骞与汉武帝。由此,张骞将目光投至西南腹地,便向汉武帝提出建议,以蜀地为起点,往西南行,开辟一条直通身毒和中亚的新通道,这样便可避开匈奴地区。因此,这条道路真正为世人关注并步入繁荣时期是在公元前105年以后,这一年,汉帝国从内地广征士卒壮丁去滇西开凿从洱海西去的“博南道”,这条古道以四川成都为起点,永昌为中转出口站,终点为身毒,再从此转到地中海及西方诸国。

  成都,南河边浆洗街29号,有一座“停靠”在南河边的船形建筑,它在上世纪中期还樯橹云集,运送各种物资。深处西南四川盆地的内陆城市成都,从地缘上看,完全与海洋无关,但正是由于西南丝路的开通,早在汉代以前就与大海紧紧连在了一起。缅甸就是中国西南通往印度洋的第一个国家,彼时,中国商人与掸国(今缅甸)、身毒商人进行货物交换,产自中国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的丝绸、竹杖等换回了金、玉石、琥珀、贝等异邦物品。

  值得一提的是隶属于缅甸克钦邦的密支那(Myitkyina),它是西南丝路过了腾冲之后第一个大驿站。中国的商品就是从这里被转运到印度、南亚大陆、西亚、以至欧洲。以玉石毛料为例,从明代开始,马帮、象帮沿着西南丝路,从密支那出发,延伸出两条贸易通衢,即密支那-腾冲-永昌,密支那-八莫-盈江-腾冲。为何选择密支那?古代,从密支那到云南只需要八九天。清代,不仅是玉石,棉花也成为了缅甸输入中国的主要货物,中国出口到缅甸的商品以生丝、土特产为主,中缅乃至中印之间的商品种类丰富多元。

  缅甸为更多的中国人所知,是在最为严酷的战争环境中,它成为了国外援助物资进入中国大陆的陆上入口。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当时日本阻止世界援华物资进入中国境内,为保障国内抗日战场战备物资以及大后方物资供应,1937年,开始修建从云南昆明到缅甸腊戍的公路。这条全长1146.1公里的公路成为了中华民族在抗战中物资补给的“生命线”,它就是“抗战输血管”滇缅公路。滇缅公路东起昆明,穿越楚雄、大理、保山、龙陵、芒市、瑞丽等县市,西行经畹町出境,后与通往仰光的铁路相连,成为一条直通印度洋的出海交通线。

  大项目仍有推动空间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沿线国家积极回应,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六大经济走廊”的构想,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是以交通干线和综合运输通道为发展主轴,以中国云南昆明、缅甸的曼德勒、孟加拉的达卡和印度的加尔各答等经济城市和港口为主要节点,连接覆盖中国云南省及西南地区、缅甸、孟加拉国和印度东部和东北部地区,全长跨越约2800公里。

  2017年,我国又提议建设“人字型”中缅经济走廊,打造三端支撑、三足鼎立的大合作格局。对于中缅经济走廊,缅甸不少人对此抱有极大的期待,缅甸基础设施落后,中缅“人字型”经济走廊建成,将把缅甸最贫穷的地区和最发达的地区连接起来,重新整合缅甸的经济发展格局,推动缅甸的经济发展。

    近年来,中缅重要的合作项目非中缅原油管道、密松电站、中缅铁路以及皎漂经济特区等莫属。

    起始于缅甸西海岸孟加拉湾马德岛的中缅原油管道的全面贯通,成功开辟了我国印度洋能源进口通道,运往云南炼厂就地加工,供应滇黔桂等省区,有效填补我国云南省成品油生产空白,带动西南地区石油化工产业升级,构建起能源供给新格局。自2017年5月19日首批原油通过这条管道抵达国门至今,管道起点的马德岛深水港码头已经累计接卸油轮47艘,卸载原油1098万吨,向中国输送原油1000万吨。

    根据缅甸政府的规划,皎漂经济特区位于缅甸西南部若开邦皎漂县,包括深水港、工业园和住宅区三个项目。在项目停滞了3年之后,2018年11月8日,中缅签署皎漂深水港项目框架协议,根据框架协议内容,深水港项目将由中缅双方共同投资,中方占股70%,缅方占股30%。项目合资公司将根据缅甸相关法律法规,以特许经营的方式开发建设与运营深水港。

    中缅在经贸领域互补性较强,双方互利共赢,推进了一系列大项目,缅甸独特的地缘优势不容小觑,但是也要看到,有些问题未来亟须解决。

    2014年11月15日,在中缅两国共同签署的《关于深化两国全面战略合作的联合声明》中,缅甸欢迎中国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官方的积极高调表态令人欣喜,但是缅甸社会对于“一带一路”还知之甚少,对于项目推进产生了阻力。如何根据当地实际进行有效宣传,如何用缅甸社会接受的方式解读“一带一路”是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

    作为缅甸问题研究专家,云南大学缅甸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李晨阳与宋少军在合著的《缅甸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和反应》一文中表示,中国在缅甸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过程中,应重视双边之间的认知差异,做好增信释疑工作,促进双边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Karen
小康财智最新文章
一周排行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