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油工人到首位有着内地背景的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身上有诸多传奇色彩。这位传奇人物总能用最简单的比喻将复杂的金融问题说清楚。
文 | 本刊访谈主笔 马力
“香港市场的核心定位,就是把世界的钱介绍给中国的货,世界的货介绍给中国的钱。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资本项目管制正在逐步放开,存在着国际的钱还没有充分找到中国的货,中国的钱也没有充分找到世界的货的问题。我们的使命就是让这四者(中国的钱、世界的货、世界的钱、中国的货)见面。”
站在香港中环IFC国际金融中心50层,港口繁忙的景象尽收眼底。在这里,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向笔者详细地讲述了百年港交所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在李小加看来,过去25年来,香港做的一件比较清晰的事情,就是让“中国的货”首先走到香港,然后与“世界的钱”会师。
“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货、中国钱与世界货、世界钱在香港积聚,这是两个大的趋势,也是香港市场的基本定位。但世界的钱遇见中国的货,仅在香港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大量的中国货还在境内。我们接下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世界的钱以香港为跳板,直接进入内地见中国的货,也让中国的钱以香港为跳板见世界的货。”
过去几年,李小加推动了港交所三项最重要的改革:沪港通、深港通和打破“同股不同权”的上市限制。2018年港交所取得了全球IPO募资额第一的好成绩。这只是开始,李小加还有更多的事要做。
“比喻句”达人
李小加口才极佳,总能用最简单的比喻将复杂的金融问题说清楚。
他把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通比作内地和国际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大桥。“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桥一样,互联互通大桥也需要完善配套设施,光有桥是不够的,桥是否方便上下、辅路好不好走、桥上的指示牌是否清晰、加油站和速食店是否方便等等,都会影响到桥上的交通流量,也会直接影响到国际指数公司是否纳入或者纳入多少内地的股票与债券。我们这些日子一直在尽最大的努力完善这些配套设施,尽管工程浩大、工作繁琐,未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工作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李小加说。
在李小加看来,沪港通和深港通的交易模式实现了以最小的制度成本换取最大的市场成效。两地市场存在着巨大差异且短期不可能消除。沪港通和深港通采用了“本地原则为本,主场规则优先”,这样投资者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下交易对方市场的股票,但同时遵循对方市场的一些特殊规则。沪深港三地市场因为投资者群体、交易和结算体系、监管、文化等存在的不同,市场运行的差异会在较长时期内存在,这恰恰赋予了广大投资者更多的选择,进行更为多样化的投资。
事实也证明,互联互通大桥开启后,内地投资者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本地券商、按自己的交易习惯投资海外市场,进行多元化的资产配置;国际投资者也可以坐在香港投资中国内地,分享更多中国经济成长的机遇。
错失阿里巴巴4年以后,港交所宣布了两项改革,即允许尚未盈利或者没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来香港上市;允许同股不同权。李小加用“王老五寻亲记”来生动比喻这两项改革。
他把未长成的企业比作“王老五”,“王老五”变成“钻石王老五”之后就成了独角兽,独角兽要寻找投资者就是“独角兽寻亲记”。改革这部戏主要讨论寻亲记过程中的法律问题、市场问题、改革怎么办,主要人物有独角兽、“王老五”,“新娘”就是投资者,“岳父”是监管者,而“岳母”涵盖政府、媒体和专家等等。
在美国,“新娘”——投资者都很成熟,中国的很多“王老五”愿意去,但不是谁都敢去;那边的“岳父”——监管者其他都不管,只有一条,就是不能撒谎。简单地说,美国市场吸引力大,因为资金供应充沛,流通性好,融资渠道较为自由,发行时间与频率没有限制,而且机构投资者占主导地位,他们更成熟,投资逻辑更强。
在中国内地,“王老五”——独角兽数量居多,上市需求很大,其中有很多诚实向上的国企,还有很多积极向上的民企;“新娘”——投资者这边也特别多,都是散户,都很热情,但又单纯、情绪化;“岳父”——监管者的工作非常辛苦,要进行谨慎选择,所以“王老五”想“结婚”就得排队;“岳母”——媒体、专家、吃瓜群众都要盯着。
“香港市场处于两者之间。香港的‘王老五’大部分都是来自中国内地的‘小伙子’,规模也越来越大,3万亿市值,香港的‘岳父、岳母’也都相对尊重市场。”李小加打比方说,“对于这些独角兽公司,首先是‘年龄’,既市值,标准美股是不在乎,港股和A股有相应标准;其次是‘学历’,既营收,美股对拟上市公司没有营收指标,港股要求是‘本科’,要求公司有收入,A股则是‘研究生’,不仅有收入还要有利润;再者是‘人品’,美股不关心人品,但要求公司如实披露不能掩盖,香港要求公司不能有不良行为记录,A股要求公司‘德才兼备’。”
谈及香港交易所和香港证监会的分工,李小加用“交警”与“刑警”来形象比喻:香港交易所类似“交警”,日常工作包括组织驾照考试、发放营运执照(类似上市审批),安排车辆安全与排放年检(类似上市后的合规监管),建设和运营交通指示和监控系统(类似市场监察),拦截和处罚违例驾驶人员或违例车辆,权力来源于《上市规则》,只有民事执行权,一般不具备刑事执行权。香港证监会类似“刑警”,刑警的任务包括监督交警的工作,特殊情况下,也可直接干预交警的个案处理,他们的权力来源于《刑法》,就如同香港证监会权力来源于《证券及期货条例》。
谈到过去几年的工作,李小加将之比作像在翻新加固一座“大房子”:一是巩固根基,投资核心基础设施,建数据中心等;二是搭建新楼层,搭建新平台,如金砖五国交易所联盟;三是建防火墙,如大力改革香港交易所清算风险管理体系等;四是进行装修,如推出股票期权市场改革;五是欢迎八方来客,如搭建内地与国际市场的联通。
石油工人的传奇
从石油工人到首位具有内地背景的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身上有诸多传奇色彩。
李小加生于北京,长于甘肃,16岁技校毕业就去了油田工作,参加了中国最早的海上石油钻井工作,终日住在渤海湾由简陋的铁皮搭起来的采油平台上的一间狭小的房间里。他与14个青壮年轮流盯班、采油。“冬天里,我们顶着凛冽的寒风去刮掉输油管中因气温低而凝固的蜡,4年的石油工人生涯不仅极大地磨炼了我的意志,也让我通过自学积累了英语、数理化等知识。”
高考恢复后,李小加进入厦门大学主修英语。毕业后,他加入了刚刚创刊的《中国日报》做记者。1986年他和妻子双双走出国门,进入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继续深造。但美国求学的生活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美好,李小加需要靠洗盘子打工来维持生计,因为缺钱,他整整6年没有回家和父母见面。好不容易撑到毕业,李小加发现自己所读的新闻专业在美国挣钱很少,只能勉强维持一个人的生活。进退两难的他开始谋求第二次转型,转行去学法律。
一波三折,李小加终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先后供职于达维律师事务所和布朗伍德律师事务所,事务所涉及诸多金融领域业务,这些经历为他后来转行金融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94年,中国财政部首次发行全球主权债券,李小加作为海外律师参与了这项业务,并与当时债券主承销商美林集团有所接触。这次机缘促成了李小加的第三次事业转型,1999年李小加担任美林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兼总裁,负责中国业务的发展。这一时期恰逢中国企业上市融资热潮,李小加作为中国金融证券业对外开放的亲历者之一,负责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多只股票首次公开发行及债券融资项目。
“我刚开始做企业海外上市时,三十来岁,知道的并不多。当时要上市的国企,他们也不懂,我们都边干边学,业务需求很大,可以迅速地上一个台阶。”李小加回忆说。
尽管在美林功勋卓著,但出于“做得太久,总是想做一些新鲜的事,也该动一动了”的考虑,2003年3月,李小加离开美林来到摩根大通,负责其在华投资银行的业务,这在当年的投资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李小加没有让摩根大通失望:2006年,摩根大通在中国股票交易的账簿管理人排名榜中首次登上第一名的宝座,这一年也被媒体总结为摩根大通在中国的“转折年”,当年摩根大通共完成14个融资项目、9个并购项目,对比两年前其投行业务还排在10名以外,可谓进步神速。
然而,在摩根大通任职期间,最让李小加难忘的却是一个并没有成功的项目。2005年,中海油以185亿美元竞购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优尼科,在这次收购中,李小加及其团队就像个“红娘”,四处游说、各方斡旋,虽然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促成并购成功,但李小加依然将其视为辉煌的战绩,因为它拉开了中国国有大企业进军海外并购的序幕,并受到全世界的高度关注。
访谈最后,李小加回忆了当时来港交所的轶事。“猎头给我打电话时,我说你肯定搞错了吧,我只知道投资银行的事。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港交所上来就问我,你为什么觉得你可以做CEO?我回答,我做不了这个CEO,一不会说广东话,二没有搞过公司运营,三不懂IT。他们问,那你来干什么?我说花一个小时跟你们这些香港精英待着,我觉得很好,但是我觉得我也可以有一些想法和意见,接着就越谈越近。”这也许正是李小加有魅力的地方。
李小加望着窗外繁忙的维多利亚海港,他说香港的未来有三件大事要做,“第一,帮助内地国民财富实现全球配置;第二,帮助中外投资者在离岸管理在岸金融风险;第三,帮助中国实现商品与货币的国际定价,为内地的资金定价海外资产提供舞台。”
李小加
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1961年生于北京,成长于甘肃,具有近二十年的华尔街法律、金融与中国企业融资与顾问的经验。2009年担任港交所总裁后对港交所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2018年12月22日,入选“中国改革开放海归40年40人”榜单。
1994年,中国财政部首次发行全球主权债券,李小加作为海外律师参与了这项业务,并与当时债券主承销商美林集团有所接触。这次机缘促成了李小加的第三次事业转型。
1 2016年12月5日,李小加在深港通开通仪式上表示,将坚定不移地践行互联互通这一长期战略,使之覆盖更多资产类别,提升香港市场的竞争力,令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更加巩固。
2 2018年,小米登陆港交所,成为港股市场“同股不同权”创新试点的首家上市公司,李小加和雷军等人合影。
左图 李小加发表《资本的逻辑、独角兽的诉求、监管的抉择——路在何方?》演讲,妙趣解读美股、港股和A股对独角兽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