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杂志汇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价值中国网首页 > 杂志汇 > 财经 > 小康财智
真假亦有价
价值中国推荐 2014-08-20 23:06 小康财智2014年第8期 解读此文 收藏此文
“假作真时真亦假”,赝品这条鲢鱼把艺术品市场的水搅浑,加上一些别有用心的推手,在大大活跃了艺术品市场的同时,赝品也借机获取了巨大的收益。

  

  文|老马

  鲢鱼效应

  到哪里去找“便宜的”,升值空间巨大的潜力投资品是全球投资人面临的难题。



  分析认为,包括中国、美国、欧盟、日本等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在内的各国争先恐后实行的货币宽松政策为银行的储蓄池注满了水,各国央行还都在力推低利率甚至负利率,两面受压的流动性在几近满溢的窘境下寻找获利出路,饥不择食的资金连欧债危机爆发时无人问津的希腊政府债券都青睐有加。据说希腊政府债券目前的收益率是178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在四处流溢的巨大资本寻求投资凹地的焦灼中,被中国投资者相中的被认为具有“升值空间”的东西越来越多,一些原先默默无闻的品种几乎是瞬间被炒作成“珍藏”,而艺术品收藏市场的火爆成长更是令人咋舌。

  2010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总成交额是83亿美元(约合490亿元人民币),到2011年则报称82亿美元,这个数字令中国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艺术品交易市场。英国艺术品联合会(BAMF)认为,美国2010年度艺术品交易额占全球市场的34%,中国位居第二占23%,英国为22%,稍逊中国。根据不同机构的统计口径,也有美国媒体认为2011年中国艺术品交易总营收应为89亿美元(约合500亿元人民币),超越2012年美国的81亿美元艺术品交易总营收。

  媒体普遍认为,2010年、2011年是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繁荣的一个顶峰,从2003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起步阶段水平跃升了900%。中国国内的研究机构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AMMA)则认为,2012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成交额有91亿美元(约合549亿元人民币)。但AMMA亦承认,2010年、2011年两年是国内艺术品市场泡沫化严重的高峰。

  根据纽约Artnet公司(艺术品市场消息调查机构)和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在2013年年初联合发布的报告,2012年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总额大降到44亿美元(约合250亿元人民币),Artnet公司的另外一份更大范围的调查报告则认为这个数字是69亿美元,与2011年相比剧降一半或者三分之一。

  据AMMA公布的数据, 2013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营收有640亿元人民币(约合105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16.45%,局势稍有好转。Artnet报告认为,艺术品市场骤冷原因,抛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政府严厉打击文物走私这两大因素之外,卖假盛行也是最主要的下行推手,赝品鲢鱼横行,吓跑了大量投资者。

  赝品鲢鱼有多厉害呢?鲢鱼踪迹是中国独有还是普世皆存?

  混沌迷局

  2010年,伦敦某拍卖行开拍一只标称清乾隆朝御用瓷的花瓶,该花瓶是在英国伦敦的西北部小镇Pinner皮纳的“一间平房里”(皮纳以铺满石子的小街和路边的平房为典型景观)意外发现的,被称为皮纳花瓶。

  这只花瓶2010年出现在拍卖品名录之前一直名不见经传,没有任何文献资料记载过类似的物品。

  乾隆御用瓷的买主竟也是中国人,成交价码更令人咋舌:4300万英镑(约合4.3亿元人民币)。而在拍卖行列出的拍品名单内,预计成交价在80万~120万英镑之间,成交价比预期价暴涨35倍。疯狂而不合常理的交易立刻引来质疑,不少鉴赏家和收藏家对此拍品的真伪提出质疑。事后证明,皮纳花瓶的拍卖是一场闹剧,是无人付款的一次假拍。

  更扑朔迷离的是,以全球拍卖行巨头苏富比高层为代表的一批行尊给予了皮纳花瓶正面评价。用伦敦一位中国艺术品交易人士的话说“无法证明它(皮纳花瓶)是赝品”、“苏富比前主席汤普森Julian Thompson(已故)认为它是真品”。在Bainbridge拍卖会的竞拍者行列中,赫然在座的有宣称代表客户竞拍的苏富比亚洲区副主席尼古拉斯·仇Nicholas Chow。

  假拍背后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无人知晓。苏富比高管的意见无疑成为皮纳花瓶身份的象征,苏富比高管参加竞拍也为皮纳花瓶注入强力的升值助推剂。最后的畸高出价也许是一个恶搞,也有人认为是一次“阴谋”,如果真如有人怀疑的那样皮纳花瓶是赝品,那在业界最富盛名的苏富比岂不是被打眼?

  而苏富比在中国艺术品拍卖中遇到的棘手事并非皮纳花瓶这样的个例。

  2013年9月,纽约苏富比艺术品拍卖会拍出标明为宋代大书法家、大诗人苏轼的书法真迹《功甫帖》,成交价820万美元(约合4900万元人民币),买家是上海富豪、著名艺术品收藏家刘谦益。刘谦益成立了一家私人的龙美术馆,计划在馆内展示这件稀世珍品。

  为谨慎起见,刘谦益在公开展出《功甫帖》之前,邀请上海博物馆专家团队对《功甫帖》进行鉴定,戏剧性的场景出现了,公众在三位博物馆书画部研究员发表在《新民晚报》上的鉴定观点文章中读出的关键字是:赝品,或者说“仿品”。三位专家认为,此《功甫帖》非苏轼真迹,而是19世纪的某位作伪者在1820~1871年之间根据石碑刻文临摹的。

  口水战即刻爆发,首先是刘谦益本人表示不接受这种结论。刘谦益认为,三位专家通过媒体透露“赝品” 的鉴定意见的情况是“头一次见到”,2014年初刘谦益更激烈质疑这些专家缘何未能在拍卖前给出专业观点,等其花大价钱买回中国后才 “事后中伤”。刘谦益还表明,如果这件拍品是“真的赝品”,苏富比当按规矩退钱。

1 2
小康财智最新文章
谁在关注这篇文章
  • 个人名片 遆晓明
  • 个人名片 姚尧
一周排行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