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杂志汇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价值中国网首页 > 杂志汇 > 金融 > 证券市场红周刊
互联网金融:盛筵还是陷阱?
价值中国推荐 2014-10-02 17:21 证券市场红周刊2014年第50期 解读此文 收藏此文

   --评《互联网金融手册》

 
  《证券市场周刊·红周刊》特约作者 刘志斌
 
  “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是谢平在2012年4月的“金融四十人年会”上首次提出的,而这一概念随着各种新兴互联网金融业务,如P2P网络贷款、众筹融资等在中国的蓬勃开展,尤其是余额宝在2013年的横空出世而变得炙手可热。谢平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指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融资模式。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从一个概念到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只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这充分反应出了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在国内的热度。那么作为这一概念的首倡者,谢平的这本《互联网金融手册》的出版便也是意料中事了。
 
  这本书从横向上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对互联网金融进行了概念界定;第二部分作者分别对支付、信息处理与资源配置互联网金融的三大支柱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对互联网金融目前的六种主要类型--互联网金融化、移动支付与第三方支付、互联网货币、基于大数据的征信和网络贷款、P2P网络贷款以及众筹融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一部分是作者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和未来更大范畴内的互联网交换经济,以及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进行的展望。
 
  自两年前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被提出之后,各路跟风之作一时纷纷上市,借着被炒热的概念大卖了一把。但谢平却不动声色,完全不着急著书立说以宣扬其理念,实在是咄咄怪事。直到两年后的今天看到这本手册,才知道原来他不急于出书,一是学者本色终究难掩,不愿在整个理论架构尚未完善的时候就贸然成书,以免有所缺憾;二是其所图甚大,不屑于跟风炒作,而是试图将这本手册打造成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奠基之作。正如作者本人在序中所言,“深入认真才能产生持久价值,空谈阔论只会像泡沫一样消散”。
 
  然而掩卷深思之后,我们不得不更多地将思考放到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上来。《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字典》这部权威的西方经济学百科式辞典将金融定义为资本市场的运营,资产的供给与定价。所谓的互联网金融,金融的核心功能不变;股权、债权、保险、信托等金融契约的内涵不变;金融风险、外部性等概念的内涵也不变。变的是渠道,变的是理念,变的是影响。笔者以为,在谢平等人未道尽的背后,是互联网作为新兴的金融入口所能带来的巨大的长尾效应以及更加宽松的流动性,随之而来的更大风险。谢平满心欢喜地以为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能够对传统金融的精英化结构带来冲击,但不知他是否想过,互联网金融吸纳了更多没有金融基础知识的散户参与到资本的盛筵之中,而这些人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冲击时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作者认为,互联网金融反映了人人组织和平台模式在金融业的兴起,金融分工和专业淡化,金融产品简单化,金融脱媒、去中介化,金融民主化、普惠化。但这些金融产品仍然是具有高度专业化知识、严格的行业准入资格的专业金融从业者们设计出来的。给无知者一座图书馆并不能让他们变得更加智慧,相反却有可能让他们盲目乐观。很显然,“互联网精神往传统金融业态渗透”的过程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乐观,金融的本质没有发生改变,而被人们寄予厚望的“具有草根精神与大众化色彩”的P2P网络贷款在2014年连爆丑闻,或许我们应该更多地对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与其背后进行思索,而不仅仅为它的诞生欢呼鼓舞。
责任编辑:王晓谭
证券市场红周刊最新文章
谁在关注这篇文章
  • 个人名片 王君
  • 个人名片 林永青
一周排行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