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杂志汇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价值中国网首页 > 杂志汇 > 金融 > 英大金融
抗通胀债券是如何炼成的
价值中国推荐 2016-12-28 16:05 英大金融2016年第11期 解读此文 收藏此文

  金融创新,需要有稳定的内外部环境作为支撑。在市场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贸然推行,即便有好的创意,也可能会失败,美国第一次发行抗通胀债券的经历就是一个实例。

  文  |  孙涛

  一直以来,债券交易者都对物价水平的变动保持高度警惕,物价上升,会导致债券持有者的财富缩水;物价下跌,又会让债券发行者蒙受损失。未来的物价水平波动给即将签订的债务契约带来了不确定性,因而债券交易双方总是处于一个微妙的博弈中。


  理论上,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即是把物价水平也纳入到交易契约当中,在债券发行时附加一条简单的规定:债券的到期价值必须剔除物价波动因素,这样,就可以降低交易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让双方更多地关注于债务工具本身。

  就是这样的一小步,在漫长的世界金融发展史上也经过了一番波折。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后半叶的美国独立战争时期。

  在独立战争初期,包括马萨诸塞州在内的13个最先脱离了英国统治的州保持着相对独立,拥有各自的武装力量,而美国联邦政府仅仅由一个“大陆议会”代理。随着战事不断吃紧,筹措军费就成了大陆议会以及各州政府的中心任务。大陆议会曾设想通过征税来吸收资金,却无力推行相关政策,对外借债的想法又因为没有固定收入作抵押而作罢,因而只能通过大量印发纸币来对内举债,造成了物价不可避免的上涨。

  通货膨胀在马萨诸塞州更为严重。早在独立战争之前,该州就已经历了“威廉王之战”“乔治王之战”等一系列旷日持久的战争,生产力受到了重创。独立战争爆发后,“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州政府的财政越来越困难,不得不通过印发可以在未来兑换成纸币的“信用券”来支付军费。

  由于这些信用券本身就建立在被严重超发的纸币上,马萨诸塞州军队的士兵们一拿到军饷,就直接涌向交易场所,不惜以折价方式兑换成纸币,然后购买生活必需品,以此来避免物价上涨带来的损失。

  当军队中的所有人都这么做的时候,便又进一步刺激了信用券价值的下跌,导致了恶性循环,发到士兵们手上的军饷越发显得少了。这极大地影响了马萨诸塞州军队的士气,以至于在1780年前后,军队中出现了一次又一次的叛乱事件。

  为稳定局势,鼓舞士气,州政府被迫颁布法令,宣布政府将像军队提供一种“特殊的债券”,来保证士兵们可以足额兑换到相当于1777年物价水平的一组商品,即将债券价值与一定量的商品挂钩,无论物价如何波动,士兵们用债券能够换得的商品数量不变。

  就这样,世界上第一支抗通胀债券诞生了。

  不过,马萨诸塞州政府没有料到,仅仅在这只债券发行两年后的1782年,大陆议会决定通过印发新的货币整合国内各州经济,之前各州独立发行的债券被统一合并,这一鹤立鸡群的抗通胀债券也就随之消失,淡然于战事之中了。

  这是一次“失败”的金融创新,它至今值得我们反思。相较于普通债券,抗通胀债券是一种更为复杂的金融契约,其执行更加依赖于当时当地的外部环境,而独立战争时期的美国并没办法对这一契约提供强有力的司法和行政保护,“朝令夕改”并非不可能。再者,抗通胀债券有赖于货币系统的长期存在,但当时无论是纸币亦或是信用券,都属于临时举措,一旦被新货币所替代,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在当时,这只抗通胀债券更像是一次无心且大胆的尝试。但它的理论意义却是巨大的,它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债券交易双方可以通过将价格指数引入金融契约,从而规避物价水平波动引发的风险,促进金融交易的开展。而当债券发行者是政府时,这种债券也就成为了一个狙击通货膨胀的强有力信号。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发行这种债券,了解民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为下一步行动提供更大的空间。

  因而,随着各国金融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消失了的抗通胀债券又出现在了金融市场中。在我国建国初期,以及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政府推行的保值贴补政策就属于类似的金融创新。1997年1月,美国财政部首次发行了通货膨胀保值债券,即大名鼎鼎的TIPS债券,规模为70亿美元,一经发售,就受到了市场的欢迎。随着TIPS的火热交易,其他国家如英国、法国、印度也纷纷效仿,推出了自己的抗通胀债券。
责任编辑:Karen
英大金融最新文章
谁在关注这篇文章
  • 个人名片 刘玉清
一周排行
最新资讯